刘 萍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从而”释义为:【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用于后一小句的开头,沿用前一小句的主语。用于书面。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从而”为:【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例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通过对词典释例的描述,本文明确一点的是,“从而”是充当一个固定词汇在使用,并且毫无疑问是作为一个连词在使用,经常位于一个小句的后面,它引导的是结果从句。本文将试着通过对“从而”的个体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该词汇的演变过程。
远在商周时期,“从”就已经普遍出现在各类文献古籍中,例如:
(1)从孙子仲,平陈与宋。(《诗经·邶风·击鼓》)
(2)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
这时期“从”主要当动词使用,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十分固定,而这一时期表示时间、处所起点意义的介词则由“自”充当。
到春秋战国时期,“从”的介词用法已出现。如:
(3)及楚兵击秦军,诸侯皆从壁上观。(《兵法》)。
至秦汉时期,已经有相当多的用例,并且出现次数渐渐超过与它意义相同的“自”。如:
(4)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出去。(《史记·陈丞相世家》)
总之,“从”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介词,这个阶段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如:
(5)春秋,齐师伐鲁,庄公将战,曹刿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兵法》)
(6)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
(《兵法》)
如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可见从那时起,两种用法都可以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作介词这一用法更加普遍。如:
(7)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支谦译经》)
(8)古诗曰:客从远方来,贻我一端绮,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昭明文选》)
“从”这一动词的虚化过程经历了从实词义——实词和虚词义并存——虚词的过程。现在的“从”【介词】自、由,表示起点。例如:
(9)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常跟“到”连用表示处所、时间、范围、变化等。从东到西、从头到尾、从早到晚等。
《汉典》中对“而”的释义为【名词】象形字,像胡须形。本义为颊毛。《说文解字》曰:而,颊毛也。而后,发展成为连词。
“而”作连词使用,在上古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它连接的语法成分也较多。它可以连接主谓结构,如: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它可以连接两个分句,如:
(11)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山海经》)
它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如:
(12)困,大而险。(《尔雅》)。
它也可以连接两个动词,如:
(13)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楚辞》)
“而”跟在“从”后这一用法在典籍中很普遍,通过语料库在线搜索,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五十条目之多。“从”是动词,“而”是连词,两个词性不同的语法成分在语法组合中连接的越发紧密,这为后来“从而”的成词过程做了铺垫。
“从而”连用出现的时期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大量文献记载。例如:
(14)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兵法》)
(15)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礼记》)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从而”是由动词“从”跟连词“而”的简单相加,两者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是跨层的非语法结构。“从而攻之”的“从”和“攻”是“而”连接起来的两个先后发生的动作。从语义方面分析,此句的含义是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我发出的动作是在“凡敌始有谋”这个预设事件之后,所以我要发出有“跟从”意义的“从”这一动作,然后再发出“攻”这一动作,即针对敌人的阴谋做出反攻策略。
到了隋唐五代以后,“从而”的意义联系地更加紧密,有“然后、接着”义,如:
(16)“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隋书·列传第十四》)
由“然后”义又延伸出“因果”义的用法,原因是由于“从而”这一组合连接的句法成分有时间先后关系,先有前者发生,才导致后者发生,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如:
(17)吾至敌中,为敌所得,必以诳事输敌,从而备之。(《通典·兵四》)
由上可知,“从而”中“从”的动词性意义在逐渐削弱,与“而”连用更加普遍,语义的削弱又反过来作用于词性,为“从”词性转变准备了条件。
词汇化的含义可以从形式、意义以及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层面来定义,目前学界没有统一定论。王灿龙认为:“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1]本文的“从”和“而”就是由句中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通过顺序的组合变化才凝固在一起,最终成为“从而”这一个固定词汇。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从而的语法、语义和语音发生了变化。
“从”的词义变化脉络非常清晰,它经历了从跟随、听从——接着、然后——因此、因而这一语义变化过程,通过词义的变化,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它的词义的弱化,因而词性也跟着发生变化。为它从拥有实词义的动词转化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提供了条件。以下,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如:
(1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仗荷蓧。”
(《论语·微子》)
“从”是动词,跟随义,“而”是连词。
(19)今子不听正义以辅卿相,又从而顺之,好须臾之说,不计其后。(《盐铁论》)
“从”在这里连接的句子有时间先后的关系,它的跟随义减弱。
(20)今楼兰王既服起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判者,不可得而怀矣。(《资治通鉴》)
“从而”在此有“因而,因此”义。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一文中,提到词义对语法化的影响是“词义的演变、虚化,也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使之用于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虚词。”[2]因此,“从”经历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从而”的凝固化主要是由于它在文中位置的不固定造成的。“从”在句中的出现顺序经常发生改变,导致其与“而”的连用成为可能。
“从”在上古时期,经常充当谓语,表示跟随义,后面可接宾语也可不接宾语。如:
(21)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诗经》)
(22)谁从穆公?(《诗经》)
“从”引导的宾语从句中几乎都带有动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同时也使得“从”的意义逐渐虚化,如:
(23)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
“从”此时已具有“接着,然后”义了,因为整个句子存在一种逻辑推理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从”和“而”仍是句法上的组合关系,不是一个词,“而”充当连词。“而”也有很多独立运用的情况,例如:
(24)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
“而”的前后都是动词,这也为“从”与“而”的结合提供依据。
随着“从”动词性的减弱,使得它与“而”语义的结合成为可能,并且普遍被使用在各类文献中。原因是连动句中,位于V1位置的动词容易虚化,从而使其主要语义特征隐藏,次要语义特征凸显,变成虚词。
到唐代,“从而”又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表示“因而,因此”的含义。例如:
(25)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旧唐书·李贺传》)
“从而”有“因而,因此”的含义,整个句子存在因果关系。“从而”发展至今,已完全凝固成一个连词,并且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含义,除此之外,它还有“进而”的含义,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也趋于稳定,位于分句之首,上文接原因从句,下文引出结果。
关于“从而”词汇化的原因,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词汇双音化趋势有关。上古时期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事物,然而字数有限,不能一一表达,这就为双音词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再加上双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相比更有韵律美,更具有节奏感,因此双音节词的使用越发的频繁,最后就出现了双音节词占优势的局面。“从而”的“从”与“而”若单独使用,不仅不符合双音化趋势,并且不具有韵律美,最终可能使这个词渐渐消失,现在单独使用“而”的句子已不多见。并且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两个字联合起来使用,这就为“从”字意义的虚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的进一步虚化导致与“而”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一个凝固结构,最终使得“从而”由语法组合发展成为固定词汇。
影响“从而”词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在句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的理解起了变化,同一种语言形式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解释。“从而”的“从”在句子结构中发生了变化,就需要重新分析来巩固这种变化。[3]如:
(26)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其大意是:比我后出生的人,学习道义的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跟随他学习,以他为师。其中是把“从”和“而”分开来作解释的。
(27)本文试图分析军机处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关系,从而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做些初步探讨。(《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从而”是一个连词,它们是不能分开的。将两组词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的“从而”是跨层句法层分,后者的“从而”才是一个词,这种划分严格来说不是“从而”形成的原因,因为它是“从而”成为连词后所才出现的,但是它对“从而”作为连词来使用起到固化作用。有学者认为,“重新分析是一种认知行为,其作用在于从认知的角度把词义虚化,”并且还坚持“重新分析标志着词汇单位语法化过程的完成。”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可信的,有一定的依据。
“从而”的成词过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对该词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以及词汇双音化等因素的分析,使我们对像“从而”这类词的变化过程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以后进行类似的词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词汇是发展变化着的,我们要从共时和历时层面来对其展开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词汇。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03).
[4]李小军,唐小薇.“因而”“从而”的词汇化[J].殷都学刊,2007(1).
[5]王俊毅.连词“从而”的功能探讨[J].鲁东大学学报,2009(3).
[6]杨青.浅谈“因而”的成词过程[J].文化研究,2008(11)
[7]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9]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