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兰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心理健康教育即是在科学研究为指导的背景下,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为关注重点,通过“积极参与”即在实践中运用具体的实际的心理咨询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和积极性。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利于实现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保障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并有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锻炼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有利于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及将来走入社会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该项工作是特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明确的政治目标,而对社会大众实施的意识形态上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引导,以实现最终转变思想和统领行动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必然使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卓越的作用。该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并具有明确、具体的工作对象,尤其是该项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明确的阶级性等特点。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项工作也必然表现出其自身的缺陷,特别是传统的工作思维很容易漠视从人的心理角度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在教育工作方式上存在的方式单一等问题,必然造成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像是党、社会等阶级力量的一种专有灌输工具。也可以讲,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效果并不尽人意。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同时,也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获得有保障的进行。因为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势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心理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以此造成自卑、孤僻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于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讲,如果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更好途径。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观念上体现出的一致性,将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具有全面性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运用心理咨询等方法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困难、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把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二者都是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于认识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归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归于认识的理性阶段。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在于落实国家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但是也务必将大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加以满足,换言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具体讲,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提供了保障,可以弥补工作中单纯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方式来试图解决思想上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的不完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促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人格发展,最终能够引导大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状态,为正确的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
也就是说,积极借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开展方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推崇疏泄、自由联想、暗示、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具体方法,将学生置于操作主体的地位,势必使学生能从内心能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主动配合教育者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借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将有利于实现问题的顺利解决。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如果能很好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并适当地融入到工作中,将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并实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此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偏低,而这正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促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方面全面而协调地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正确疏导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1)需要提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人们不能正确对待外界客观和正确对待自我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特别是摸清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以便于确立明确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同时有效地利用各种活动、讲座等,依据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系统扎实地开展心理引导启发教育,通过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去合理解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提供平台。
(3)高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同时,通过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如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让同学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坚持、合作、互助,通过活动陶冶了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就是通过多样的形式真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尤其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具体工作方法纳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方法性前提。
(1)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自我暗示。要求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试与规划,为自己订立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确立目标,并把目标写下来,可以对学生树立信心起到不小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从心理学讲,自我暗示是指个体依靠思想、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调解自己的心理、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学生缺乏信心时,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肯定能做好”;当学生过于紧张害怕时,引导学生对自己说:“不用紧张,我可以调整好”;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引导学生鼓励自己“不要气馁,光明就在前面”等,有助于学生克服暂时的困难,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学习与生活。(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心理学中所言激励就是指对人的行为激发、推动、加强作用的心理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高层次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因此通过对学生的激励赏识,增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教师期望”理论。该理论主旨:当教育者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育者的这种特定的心理环境将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由此,可见良好的理论指引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3)通过家园互动联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保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保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很大。学校的教育成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效应冲淡。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缺少给学生以必要的磨练;有的无视子女自身条件,盲目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有的专横独断,伤害了子女的自尊。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老师们应充分调动并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书信、谈话等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共识,引导家长对子女能够实现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借此提出合理的发展趋势分析和正确的指引。
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已经发生了明确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而势必要求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加以融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的相一致性,尤其是从接受教育的对象的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有利于提高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也需要关注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如情绪调适、人际交往、挫折对待、职业选择等,而这些却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地教育,以帮助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而,可以讲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补充,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中的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促使学生能够拥有完善的人格,并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正确的思想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条件。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还是意识形态教育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必然趋势。在思想教育中引入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工作中实现良好的融入思想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从而积极推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总体讲,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将实现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充分地利用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变和拓展自身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实现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此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当今世界的各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成型,思维、记忆等都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心理方面的引导,促使思维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实现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学习、情感、就业、等多方面,并伴随出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不良表现。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和调节,将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要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求高校思想工作者能够结合心理科学的相关认识,认真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认真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活动的规律性特性,从心理需求出发,着重关注学生的成长,深入将心理健康融入于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此形成一套培养优秀思想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以提高其时效性。
[1]周晓红.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华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3]黄立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辅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理论[J].教育导论,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