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县实验小学 卢丽雪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省惠安县实验小学卢丽雪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通过随文练笔,促进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要做好随文练笔,关键是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对学生恰当引导,适当训练。
语文教学;随文练笔;语言运用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一般由教师拟定题目,学生依题写作完篇。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绞尽脑汁却不知从何下笔的情形。学生不会写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写作的“生发点”,缺少可供凭借的“抓手”。由于小学中高年段处于学习写作的初始时期,小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形象思维仍是其主要思维方式,因此写作仍需要依托具体形象来引导。随文练笔,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在教读完一篇课文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词句、段落等展开练笔。教师抓好过程性的练习引导,通过日常性的随文练笔就能逐渐地培养起学生思考和写作的习惯。随文练笔的关键就在于找到读和写之间的“切入点”,让学生把握“抓手”,进行写作的学习模仿。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在授课的时候,应该将词语作为重点,对词语进行意象扩充铺展,这样才会使汉字鲜活生动起来,内涵更加丰富。
笔者执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的练笔点落在意象处,对意象进行扩充,巧妙地调动起学生对写的积极性。这个江南水乡小镇的“安静”不仅仅体现在河水以及船只上面,还体现在其他地方。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我展示出一幅幅安静唯美的画面,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象写写“安静”画面的语句。几分钟后,有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写——“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阵阵微风吹拂,轻轻地摇晃,荡起微微的涟漪。”“沿街的小河中,停着形态各异的船只,它们紧紧地凑在一起,就像河妈妈的孩子一样,安静地睡着。”随着教师的点拨,又有学生这样写道——“河边的草丛中各种花散发着清香,蟋蟀不时传出清脆的歌声,十分动听。”“河边垂柳依依,几位老人正在树下悠闲地哼着小曲儿……”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表意的汉字有着其特殊的含义。教师在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对其意象进行扩充铺展,汉字的灵动精神尽显笔下,丰富了汉字的内涵。教师通过对“安静”意象的扩充,学生也仿佛感受到了那种静谧的美,并用笔进行恰当贴切地描绘,小镇“安静”的意象内涵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学生收获了该怎样去悉心观察事物、开阔视野、用笔组织语言进行生动描绘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经典的段落、出彩的话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领会其中的奥秘,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慢慢地去学习、模仿,不断积累、提高,学会表达的技能。
《槐乡五月》的经典段落:“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将,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聚集在一起,从远处看去,就像一个玉做的圆球;有的槐花串串地挂着,从远处看就像姑娘的小辫。”特级教师诸向阳在教学中,在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槐花的方法:观察顺序——从远到近;运用比喻的手法,使用不同的比喻词;叠词的妙用点出了写作方法的独特之处。然后,诸老师将文章中的一些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行了迁移,制造了一种有韵味的情景,让学生就“杜鹃花”进行练笔。学生非常顺畅地写下“四月的时候,杜鹃花绽放了,从远处看去,就好像一片片艳丽的云霞,从近处看,似一些小精灵在花丛中间飞舞。有的杜鹃如一个个小喇叭,正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呢!”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经典语段进行模仿表达,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诸老师通过深入分析,迁移运用,模仿写作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表达提供范例,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范例,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初步技能。
巧妙的细节描写可以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使其更为生动,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文章的渲染能力以及真实性。细节描写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个手段,若没有它也就无法构成鲜明的人物形象。
《刷子李》这篇文章出自《俗世奇人》,作者是冯骥才。他写的文章生动有趣,这篇文章就“刷子李”的超群技艺为主题,又利用一件戏剧性的事情展现了人物的超群本领。作者在描述“刷子李”的超群技艺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描绘,还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描写。例如文章第五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刷子李”刷墙的方式以及效果;还有,文中有四个地方提到了“刷子李”的黑衣与黑裤。作者通过着重描写这些细节,让“刷子李”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此文编排的用意非常明显:即是学生学习课文后,更深入感受文章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学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好好品味,细细斟酌细节描写表达效果,尝试学习作家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细节的描绘迁移的练习,对刻画典型形象有很大帮助。“虽是微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折射出语言的功力!以小见大,丰满想象。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学会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刻画典型人物,丰满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习作能力。
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曾说:“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是文章的接收者,还是文章的加工之人,而且,还总要用多种方式继续创作,展现文章的价值,这需要丰富的想象。”有生活历练的作家写文章往往留有余地,不会和盘托出。就像《诗品》中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时候就要考验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了,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文本的留白处,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拓展。
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是围绕着一只鸟儿和一棵树展开故事情节的。在鸟儿飞到南方的时候,树和鸟有一个约定:来年春天,鸟儿再来唱歌。一个还愿唱,一个还想倾听。全文五百多字。作家惜字如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小鸟坐在树枝上面,每天给树唱歌,树呢,也每天听着鸟儿的歌声。”这里,可以让学生自行补充,进行练笔,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鸟儿怎样含情地歌唱,树儿怎样用心地倾听!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这一幅画面写下来。孩子联系上下文写出了——鸟儿的歌声里饱含深情,树静静地倾听……微笑在默默中传递,清晨,阳光从枝叶间倾泻下来,鸟儿快乐地嬉戏;傍晚,余晖落在树叶上,鸟儿在树的怀抱中安眠。
课文的留白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拓展想象。学生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言意兼得。这样的练笔,语言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拓展课内文本,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路,或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引进拓展,或对故事结局进行续写,或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化。值得一提的是拓展时,要立足文本,写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课文的主旨不能变,人物的原貌不能变。拓展是对文章内涵的再次深化。
1.情节延展。课本中部分情节作者只用简单的句子一带而过,详细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练笔将其还原成近在眼前的鲜活形象,有利于学生从另一方面更深入了解与感悟课文。如《灰雀》一文中:“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我启发学生:“他在想什么呢?”接着我就以《原来是这样》为题,让学生练习写一个小片断,刻画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这样描述:原来,小男孩也非常喜欢那只灰雀,就偷偷地把它捉回家去。后来,看到列宁如此爱护小鸟,他被列宁的行为所感动,对于自己把小鸟捉回家感到很愧疚,他最终决定把小鸟放走,以后再也不干伤害小鸟的事了。
2.结尾续写。如托尔斯泰的经典名篇《穷人》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的余味,此处可进行续写。实际教学时,让学生们自己续写故事: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之后,桑娜的家庭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他们的生活如何继续?凭借自己的想象,续写下来。
延伸处练笔,将读写语言实践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读是为了写,写又是对读的促进和提升。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写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学生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随文练笔,要求教师设计时需要细心琢磨,巧妙设计,让学生活学活用。教师应训练对文本的敏感度,注意精心挑选课文,在语言的密林处,挖掘随文练笔的“切入点”,为小学生提供练习写作的“拐杖”,让他们借助“拐杖”在语言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经验,最后丢掉“拐杖”,学会独立写作。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