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鸟文化

2015-04-17 16:41
关键词:养鸟鸟类文化

杨 光



试论鸟文化

杨 光*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们崇尚鸟,亲近鸟,表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达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正能量,体现了“和”的哲学思想和“博爱”的人生价值观,值得人们研究和继承。

鸟;文化

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与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鸟文化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从古至今,人们崇尚鸟、歌颂鸟、亲近鸟,把鸟视为美的化身。在历史的长河里,从鸟图腾到鸟纹饰,鸟和人们的信仰追求、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以鸟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绘画艺术、造型雕塑、音乐作品更是达到汗牛充栋、比比皆是的程度。鸟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审美价值的高度评价,是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鸟文化的取向是和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健康向上、幸福自由的追求是一致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的一朵奇葩,值得人们研究和继承。

一、鸟崇拜——对美的追求

鸟是大自然的宠儿,鸟以它炫丽的羽毛、婉转的歌喉、优美的舞姿获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鸟儿能够在蓝天上翱翔,那轻盈的身姿,更引起人们对它的向往。由于人们的认识有限,不能科学地解释鸟飞翔的原理,于是鸟就被幻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并且和人们对飞升、上天、进入天堂的追求不谋而合。希望自己能摆脱现实的疼苦,灵魂能够超脱,自由地升入另一个世界,是所有的宗教信仰共同追求的目标。而鸟就非常自然地成为在现实生活中对这种追求的唯一寄托,于是对鸟的崇拜就产生了。如果能借助鸟的飞翔,或插上鸟的翅膀,或骑在鸟的背上,或幻化成一只鸟……给人们诸多的想象空间。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腾空而去,直至脱离了人们的视线,于是鸟就引起了人们的遐想:似乎鸟能从天上带来神的旨意并能满足人们的祈福,这就使鸟比其它生物更容易被神化,并赋予其崇高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初创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爱鸟、崇拜鸟。他们把鸟的形象用简陋的工具镌刻在坚硬的岩石上,借以表现对鸟的崇拜。至今在大西北和西南的多处岩石上,还清晰地保留着这些岩石画的遗迹。人们发现,这些鸟的图形是和反映当时古代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祭祀的活动场景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鸟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为了表示对鸟的热爱,先民们还把鸟的羽毛作为装饰,戴在自己的头上。头是人身体最重要的部位,这样做一方面显示自己对鸟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和鸟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装饰至今在非洲腹地和太平洋岛国的土著民众中还可以发现。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用鸡脚作为酒杯的底座的习俗,这不仅是装饰,据说也还有某种民俗信仰的神力。而新疆的塔吉克族人民,则用山鹰翅膀上的骨管制成鹰笛,在祭祀或庆典活动中吹奏,当然这不仅是一种乐器,也含有一定的信仰成分,因为他们崇拜鹰,把自己称为山鹰的儿子,他们认为鹰笛能够给他们带来神力和好运。

很多西南的少数民族都把鸟尊崇为自己的祖先,比如傣族就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孔雀,是卵生的,并以自己是孔雀的后代而引以为荣。所以他们在节日和宗教仪式上总喜欢跳起孔雀舞,用模仿孔雀的神态动作,表现对孔雀的尊崇。其实以鸟为祖先的并不只有西南少数民族,汉族也有同样的传说,比如《诗经·商颂》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文字。《史记·秦本纪》中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据此可知,秦人先祖是女修吞鸟之卵而生的。由于鸟是人类祖先的传说十分广泛,于是就出现了鸟信仰,而鸟信仰的结果一是直接用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名号,如凤鸾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等,二是用鸟的图形作为自己氏族图腾的标志,如把乌鸦尊为太阳神,并将图形放在旗帜上,以代表其部落。比如少皞氏就以鸟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古越人部落也以鸟为图腾。图腾代表着精神的寄托,表现着古代先民对自己的部落在天地之间关系的认识,希望神化了的鸟能给部落以护佑,并带来福祉,这表达了在宗教未出现之前的信仰。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给予鸟以崇高的地位,是鸟崇拜的最高体现。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对鸟的崇拜更达到了极致。历代王朝在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都有执雉尾的仪仗,在仪仗中,还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旗,分别代表四方,直到今天的祭孔大典中,还保留着这些内容。鸟已经成为尊严和权力的象征,具有神祗的地位。我国古代很多动人的神话传说都和鸟有关,如“精卫填海”“凤凰涅槃”“七夕鹊桥”“梧桐栖凤”等,表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经过历代传说的不断丰富,很多鸟类具有了特殊的寓意,如孔雀代表高贵、鸳鸯代表爱情、仙鹤代表长寿、喜鹊代表吉祥、杜鹃代表哀怨、春燕代表信义、大雁代表乡情、雄鹰代表勇敢、鸿鹄代表大志等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封建王朝形成之后,各种鸟的图案开始运用在各级官吏,特别是文官的官服上,作为识别官位和级别的标志,成为权力的象征。一直到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除了每顶官帽上都插有一根孔雀翎之外,还形成了一个由一品仙鹤到九品练雀的完整的表示官位的鸟类图案体系,这是中华文化中爱鸟、崇拜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往往把神话传说中集中百兽形象而无所不能,可以上天入海、吸水喷火、吞云吐雾、降雨除魃、恩泽苍生的龙作为自己的化身,借以巩固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把凤作为皇帝的配偶——皇后的形象代表,凤则集中了百鸟所有的特征。传说凤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并且长生而不死。在女皇武则天统治天下、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非常时期,皇家所有的装饰都一反常态,把龙在上、凤在下统统改成了凤在上、龙在下,显示了凤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凤在这个时期更反映了女性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母系社会的遗风再现,也是女权主义思潮的胜利,是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嬗变,也是鸟文化带给我们的一个特别的信息,鸟文化被推向了一个特殊的地位。

二、鸟颂扬——对美的热爱

文艺是生活的反映,人们对鸟的崇拜,总要以文艺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古代诗文里,很多篇章都以鸟为题材,作为起兴或歌咏的对象,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不乏这样的作品,最为著名的当数一首爱情诗《关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脍炙人口,传诵至今。其他还有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等。《楚辞》中有“鸟飞反故乡”“宁与黄鹄比翼”的语句。在乐府诗中,关于鸟的诗句,也存不少,如“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未见”“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燕南归”等。西晋陶渊明的诗里,咏鸟也有多处,如“飞鸟相与还”“望云渐高鸟”“羁鸟念旧林”“众鸟欣有托”等。谢混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南北朝民歌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南朝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隋代虽存诗不多,却也有杨素的“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和“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诗句。

唐诗宋词里,也延袭了这种风尚,有不少关于鸟的佳词丽句,优美篇章。如王维的诗句“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杜甫“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杜牧“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陈子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贾岛“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日暮行人少,山深异鸟多。”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韦应物“心同野鹤志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温庭筠“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杜荀鹤“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司空图有“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姚合“异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皮日休“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王建“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陶岘“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李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德裕“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宋代的诗词作品里,咏鸟的佳句更是俯拾皆是,柳永“日上花梢,莺穿柳带”“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的佳句。黄庭坚“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春天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聒醉惊客起”。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苏轼“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水清不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似秋鸿未有信,来如春梦了无痕”。贺铸“青松巢白鸟,深竹逗流萤”“临水朱门花一经,尽日鸟啼人静”。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园”“人静鸟鹜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杨万里“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区南来自在飞”。晏殊“好梦频惊,河山处高楼雁一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朱淑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辛弃疾“红莲相倚深如醉,百鸟无言定自愁”。欧阳修“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夜闻归雁多相思”。翁卷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张耒“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仲殊“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文天祥“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魏夫人“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这些篇章说明了爱鸟、赞鸟在我国文化中是一脉相承的。宋代之后,诗文中咏鸟篇章亦多,篇幅所限,不一一详举了。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作中,鸟的形象十分完美,诗人们用炽烈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鸟的鸣唱,鸟的姿态,或写实、或夸张、或比喻、或巧借,在诗人们的笔下,仿佛鸟也识人性,人更识鸟音,有了这些鸟,诗中才有动人的意境、灵动的画面,有了这些咏鸟的诗句,诗人们的作品才能成为佳作,从而得以广泛流传。

更有甚者,南宋词人辛弃疾还把“一松一石”称为“好朋友”;把“山花山鸟”当作“好弟兄”,竟然和花鸟称兄道弟起来了。无独有偶,更有甚者,北宋文人林逋有“梅妻鹤子”之说,他把梅花看作妻子,把鹤当作儿子,可见对鸟珍爱之深。在古典神话小说里,鸟都是作为英雄形象来描绘的,如“雷震子”“大鹏金翅鸟”等。尤其是《聊斋异志》,在蒲松龄的笔下,鸟类皆有灵性,能与人相处,鹦鹉甚至可以化为少女,与人产生爱情,最终嫁给情人,表现了古代文人对天地万物的爱,更把爱鸟的情怀推向极至。在古代神话里,不但鸟可以化人,人亦可化鸟,晋代陶潜所著《搜神后记》就有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的故事,《世说新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明人们对鸟的向往,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仅是诗文,传统绘画中鸟类也是画家们表现的重要题材,国画就专门有一类“花鸟画”,以花鸟为描摹对象,无论是宋徽宗的工笔花鸟,还是齐白石的写意花鸟,在他们的笔下,鸟类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充满朝气和生命力,国画家们崇尚自然美的审美观,在花鸟画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古代的常用器皿里,都可以看到鸟的造型和鸟的图案构成的纹饰。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就有鸟的图形。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出土了刻有双鸟图案的器物,带有原始神秘的巫术色彩。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鸟,猫头鹰的形象居多,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其情有独钟。龙山文化出土的鸟纹圭,十分洗练,以展翅高飞的雄鹰形象为主。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鸟张开双翼,形象生动,线条洗练。而石家河出土的玉凤鸟造型更为精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凤鸟造型的艺术品。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灿烂辉煌,夔凤纹纹样细腻,组织严谨,图案精致,广泛应用在各种青铜器皿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墓葬中,精美的漆器和纺织品都有鸟的图案和纹饰。而汉代的铜雕饰“马踏飞燕”,造型奇特,构思精巧,想象力十分丰富。精美绝伦,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标识。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上,也有鸟头人身或人身鸟翅的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影响我国,但鸟纹饰不但未受到影响,反而借助佛教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玉鸟纹,玉鸟也称迦陵频迦,又称吉祥鸟,传说是玉鸟演化而来,为人面鸟身。而“飞天”的形象,则是人借助神力,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既可以看作人的鸟化,也可以看作鸟的人化。

在传统工艺品里,也有不少鸟的题材,或写实,或变形,比如玉器,就很常见。我国古代建筑讲究雕梁画栋,在装饰和构件中,有很多鸟的形象,彩绘中更为多见。典型的是作为厅堂间隔用的屏风,多为“四扇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其中画面总少不了各种鸟类。在传统服饰里,鸟的形象常常被精细的绣在衣裙上,鸟的造型常被制作成妇女的各种头饰,比如凤冠。

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态意识,表现了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命理念,充满了对人世间万物的爱,这就是一种生态美,极富现代意韵,所以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我国现代文化同样传承了这种精神,比如现代歌曲和舞蹈表演等艺术样式,都体现了这些美好的思想。在歌曲里,象“雪山啊,闪银光。雄鹰啊,展翅飞翔”“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雁南飞,雁南飞……”“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等乐句,让无数人传唱;而舞蹈大师杨丽萍的“孔雀舞”“雀之灵”,也令无数人倾倒。流传在我国北方的民乐《百鸟朝凤》《乌夜啼》《鹧鸪飞》;江南丝竹《柳浪闻莺》《空山鸟语》《寒鸦戏水》;广东音乐《孔雀开屏》《双鹤听泉》等这些咏鸟题材的曲目,旋律或高亢激昂;或低徊婉转,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这些乐曲所表现出的对鸟类的热爱,也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怀。

三、鸟亲近——对美的欣赏

鸟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反映了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共存共荣中,对大自然的热爱。历史长河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感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为他们带来的欢娱,其中也包括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崇尚鸟,热爱鸟,于是就想办法与鸟亲近,人工繁殖、驯化、饲养鸟就成为这种亲近的一种方式。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就有养鸟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庄子·至乐》中写道“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看来鲁侯对这只鸟珍爱有加,不但为它演奏音乐,而且设最高等级的宴席招待它,可惜这种养鸟的方法不对,鸟没过三天就死了。结论是“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这是一个不成功的养鸟的范例。但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养鸟之风已经很盛了。还有一个失败的例子,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好鹤,并将鹤封以爵位,打仗时也把鹤带在銮驾上,由于玩物丧志,引起国人不满,狄人伐卫,兵败而亡,爱鸟爱到这种程度,就有些过分了。看来养鸟和做其它事一样也要有度。宋代文人养鹤蔚然成风,据《宋史·赵抃传》说,著名的廉吏赵抃入蜀为官,仅携一琴一鹤,受到宋神宗的赞扬。玩物而不丧志,和卫懿公相比,这位赵抃养鸟有道,值得称颂。

驯养鸟类也已经成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方式,生活在中俄边境的哈萨克人至今还保留着饲养金雕捕猎的习俗。据历史记载,驯化金雕的活动始于公元940年,距今有千年的历史,而目前仍从事这项活动的不过四百人。当然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活动将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预见的。为了美化环境,让人们在风景区游览时更加赏心悦目,一些专业户经过努力,人工饲养孔雀、天鹅、鹦鹉等观赏鸟和朱鹮、白鷴等珍稀鸟类的试验已经成功,使一些濒危鸟类得以繁衍后代,造福人类,这是鸟类工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从古至今,人们在饲养鸟类的过程中,对鸟的认识也日见清晰,大致把鸟分为鸣禽类和观赏类两种。鸣禽善于鸣叫,声音婉转悠扬,清脆悦耳。鸣禽是天然歌手,它们的咏唱为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和诗情画意。当然它们的鸣叫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喜好,什么样的鸟鸣最为动听,完全取决于人们的感受。鸣禽约占鸟类的五分之三,几乎遍布于全中国。在求偶季节,鸣禽的叫声特别嘹亮,人饲养的鸣禽主要有金翅、黄莺、画眉、百灵、八哥、雪燕、黄鹂、相思鸟、百舌子、沙和尚、山道士等,观赏类鸟主要看鸟的体型和毛色,如各色鹦鹉、各色燕子、珍珠鸟、腊嘴、绣眼、满天星、十姐妹等,还有一种信鸽,因为识别方向和记忆能力强,也是人们乐于饲养的对象,各地都有信鸽协会,作为爱好者交流的场所,各种规模和等级的信鸽大赛也经常举行,在战争年代,信鸽还可以发挥传递情报的作用。还有一些鸟可以学说人语,如鹩哥、八哥、金刚鹦鹉、芙蓉鹦鹉等,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学,这些鸟都可以说出“您好!”“再见!”“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和“恭喜发财!”的吉利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提升,玩鸟也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爱鸟养鸟的人越来越多,过去以退休职工为多,现在饲养宠物之风甚盛,于是很多“80后”“90后”的青年也加入了养鸟的行列。养鸟的需求还催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上游是人工繁殖鸟类的个体户,以山东、河北等地为多,下游是养鸟的衍生产品,如鸟笼、鸟的食罐等。鸟笼有大众化的,价格便宜;也有制作讲究的,价格就高了。有的鸟笼相当精细,用料考究,做工精巧,用浮雕、镂空雕等雕法,在鸟笼上刻出各色花纹,玲珑剔透,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还有鸟的食罐,大都用瓷器烧制。高档的瓷罐造型别致,绘画传神,着色生动,使人爱玩不忍释手。有道是好马配好鞍,所以玩鸟人对鸟笼、鸟食罐的要求和配套也很讲究。当然,属于高档的价格就自然不菲了。总之,既有需求的多样化,就有产品的精分化,市场化的经营,使各种需求的人都能得到满足。

养鸟与国家自然动物保护法并不相悖,通过广泛宣传,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假如有人把啄木鸟、猫头鹰、戴胜一类的国家自然保护动物带到鸟市兜售,一定会有人告诫他们不能做违法的事,这些鸟也就得以重返大自然了。在我国广袤的森林、平原、湖泊、湿地及各地的自然保护区,还活跃着一支鸟类保护和鸟类观察、鸟类研究的队伍,他们常年工作在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为鸟类的繁衍生息,而辛勤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是鸟类的保护神,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而勤奋工作的人民表示感谢,他们的功劳将和鸟类的繁衍一齐为人们所铭记。

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表现了中华民族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价值观。鸟崇拜就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寄托,因而鸟文化又是一种生态文化。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刻有双鸟朝阳的牙雕蝶形器,是我国最早的鸟崇拜图像,表明我国古代先民从太阳照射谷物生长,鸟类啄食谷物种子中得到启示,认为太阳神通过鸟把谷物种子带到了人间,赐给人类以食物,从而使人类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子孙,给人类带来幸福。人们应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回报大自然,而不能破坏大自然,所以人们崇尚鸟,热爱鸟,保护鸟,这也反映了生态保护意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是贯穿始终的。

养鸟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养鸟可以陶冶性情,从中获得审美需求。当今社会提倡弘扬人文精神,要珍爱生命,从而推及到热爱一切生灵,养鸟爱鸟正是体现了这种生活理念。所以它蕴含的是社会的正能量。养鸟、爱鸟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动,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说出鸟文化的渊源,但是,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陶冶,这种生态文化的意识已经深藏在人们的心中,融化在淳朴的民风里。它将和中化文化“和”的哲学思想;“博爱”的人生价值观一样,已经融汇在我们的血液里,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流传百代而不衰,这也是我们探讨鸟文化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周尉,徐克谦.人类文化启示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高亚彪,吴丹毛.在民族灵魂的深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史延廷.鸟图腾崇拜与吴越地区的崇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4,(3):109.

[5]张雁云.中国特有鸟类[J].生物学通报,2004,(3):22.

[6]叶笛.论少数民族“鸟崇拜”观念的舞蹈现象[J].东南学术,2010,(1):149.

I2

A

1004-4310(2015)04-0068-05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17

2015-03-16

杨光,男,安徽阜阳人,教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养鸟鸟类文化
善于学习的鸟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谁远谁近?
老人的爱鸟不宜放室内
该不该养鸟
养鸟风俗文化与鸟具收藏
鸟类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