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阜新123000)
刍议东北退化防护林的修复
张莉莉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阜新123000)
修复东北退化防护林要有各省协同开展研究、创新和应用的理念。文章围绕东北退化防护林修复研究和应用的意义,分析了退化防护林的修复现状和修复的技术优势,提出了退化防护林的修复重点和保障措施。建议:以筛选高抗防护林良种和生态经济型树种为重点,着力缓解防护林良种缺乏、使用率过低的问题;以构建科学、有序、高效和可持续的防护林修复模式为载体,为完善、深化我国退化防护林修复工作提供样板;以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三省联席会议、学术交流制度和争取有关政策为保障,修复东北退化防护林;以科学修复退化防护林及带动出台“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为目标,推进我国退化防护林修复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修复;东北;退化防护林
退化防护林是指因林木生理衰败、遭受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结构失调和稳定性降低、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且自然更新能力弱的林分。修复退化防护林是生态修复、减轻自然灾害和实现林业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健康稳定的防护林作为生态系统支柱之一,对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防护林建设高度重视。60多年来,先后开展了西满、冀东、豫西、西北、沿海等防护林建设,特别是从1978年起,启动了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等多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抵御了风沙水患的危害,减轻了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而作为全国防护林重要组成的东北防护林,有的地区虽经过1~2次人工恢复或更新,但生产中仍然存在大面积的防护功能严重下降,枯死木、濒死木比例占单位面积株数40%以上的重度退化防护林,防护功能明显下降的中度退化防护林,以及防护功能出现下降的轻度退化防护林。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据统计:东北防护林现存面积约500万hm2,其中重度退化防护林占5%~8%,也就是说有25~40万hm2重度退化防护林。科学修复这些退化防护林,需要先行开展退化防护林修复研究和应用,构建科学、有序、高效和可持续的防护林修复模式,提升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效能,为科学控制防护林退化提供支撑和样板。在此基础上再完善、深化退化防护林修复工作,对全面推进我国退化防护林修复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研究较少,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新西兰、日本、埃及等在营建防护林过程中就注重“树种选择”。之后着力点在保护与管理上,以维护防护林的“健康态”,使防护林向“森林自然化”方向发展,从而在源头上避免了人工防护林的退化。在这一点上,我国与国外存在理念上的差距。我国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时,就面临着修复20世纪50~60年代营建的防护林问题。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深入,重造轻管、技术落后、林分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态技术和生产管理问题日益显现。针对这些情况,我国曾于1994年、1997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等地开展了以松改杨更新、杨树伐根嫁接、根蘖和育造结合等更新方法修复退化的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进入2000年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试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等在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年龄、结构配置和造林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更新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对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的修复改造仍缺乏大尺度统一的规划设计,仅停留在小规模单一结构、单一林种的更新改造上。如辽宁阜新和朝阳地区主要侧重实践了带状改造、嫁接改造、冠下更新造林,以及保护、补植和加强抚育等措施,没有形成系统的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在修复良种的选择和培育上,在修复科学方法选择上,在大尺度、跨区域退化防护林修复模式构建上,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潜力和应用空间。
2.2 研究、创新和应用重点
针对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防护林退化的共性问题,开展跨区域协同研究、创新和应用,统一设计、部署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根据科学、有序、高效和可持续修复退化防护林目标,构建出退化防护林修复研究和应用样板,制定出重度、中度和轻度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标准。为2025年我国退化防护林改造率达80%以上提供支撑。
2.2.1 在摸清东北地区退化防护林资源本底(退化原因、数量、结构、退化程度)的基础上,分区研究退化防护林,构建修复研究和应用样板。监测、评价修复防护林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东北平原区:在古代冲积、风积沙地(辽宁、吉林省),研究修复退化防风固沙林体系,应用防风固沙技术,提高防风固沙(灌草型等)功能;在现代河流冲积沙地(辽宁、黑龙江省),研究修复退化水土保持林,应用生态经济林建设技术,提升水土保持(乔灌型等)功能;在黑土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研究修复退化农田防护林,应用树种更替(良种)、混交林构建和混农增效技术,优化其结构和提高其功能。对于低山丘陵区: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选一县,研究修复退化山地防护林,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或引入成熟经济良种,应用东北针阔叶树及灌木造林技术,发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生态和经济功能。
2.2.2 筛选高抗防护林良种和生态经济型树种。解析修复树种之间特性、生长、树体结构、种群特点等关键问题。
2.2.3 制定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标准,完善退化防护林修复经营管理体系。
3.1 技术优势
当前,东北防护林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林业科研院所的试验应用,培育出了一些优良针阔叶树种,积累了修复改造的经验。如黑龙江省选育出了优良阔叶树黑林1号杨等,在农田、牧场防护林营建上取得了移植筒移植樟子松幼树等较好的防护实效,在保护草场、增加牧草产量和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方面获得了跨行业的认可,积累了良种培育经验。吉林省选育出的优良阔叶树种白城系列品种杨等,在中部地区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解决农田防护林集中成熟老化和残次林多的问题,建设了第二代农田防护林体系,拉动林木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加工产业的认可。辽宁省在樟子松、杨树人工林退化修复改造研究应用中,选育出抗逆性比较强的彰武松、赤松、彰武小钻杨、法库一号杨等良种,在农田、牧场防护林修复改造中,应用良种、以松改杨、窄带宽距造林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此外,东北还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了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采一造二、采育挂钩、封山育林、优化结构,以及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为修复退化防护林奠定了科学基础。
3.2 组织保障
3.2.1 成立领导小组。从管理上讲,由辽、吉、黑三省林业厅有关人员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统一协作机制。协调修复的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和质量监督。从技术上看,宜由各省林业厅科技处牵头,组织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以及防护林修复应用所在县林业局等组成技术研究、创新和应用小组,制定退化防护林修复的实施方案等。
3.2.2 建立辽、吉、黑三省联席会议和学术交流制度。三省防护林所在县、乡级政府受隶属等影响情况复杂多样,所以要由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年会,均衡确定各省每年的修复内容、规模,以及评估所需要的资金额等。同时,确定下一次年会召开的时间、省份和规模。技术研究、创新和应用小组可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学术会议,交流体会、分享经验和深入研究限制生产应用的技术难点,形成集成创新机制,从而培育出有效率的跨区域的优秀团队。
3.2.3 争取有关政策。为保证退化防护林修复研究和应用在体制机制上通达,一方面,辽、吉、黑三省要将其单独列为省级专项,并由省林业厅出台或建议省级人大出台退化林分修复的相关指导文件或政策。将退化林分修复面积单独计算,单独安排采伐限额,免收育林基金。另一方面,辽、吉、黑三省要提供专项资金,保障退化防护林修复研究和应用科学、有序、高效和持续。
S727.2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5.11.025
1005-5215(2015)11-0067-02
2015-07-27
张莉莉(1982-),女,辽宁彰武人,大学,工程师,从事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