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锋
勿忘媒体人的初心
□徐锦锋
不久前,前央视知名记者柴静以独立媒体人的身份,推出了一个以雾霾为主题,关注环保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穹顶之下》片长近2个小时,对雾霾是什么,雾霾的成因以及面对雾霾,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调查与解读。这是柴静自费拍摄的纪录影片,借助多个网络媒体的平台,迅速引发舆论发酵。有人对此解读认为,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人的一次壮举。
无疑,柴静是勇敢的,也是具备专业水准的,正如她曾在几年前出版的《看见》一书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在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次她用这样一部足以震撼民心的纪录片,将追问蓝天不蓝、溯源雾霾何在、关注污染及其背后的原因等逐一推近民众的视野,仿若为民众打开了一扇窗,让公众对社会现象的知情权落在阳光下,明亮而清晰。
除了柴静,前央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也曾在2014年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自费拍摄了转基因专题纪录片,一时掌声和泡沫俱起,遂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今天,借由柴静、崔永元等所拍摄影片带来的震撼效果,我们不妨也来探讨一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开放的媒介氛围,推动了“自媒体”正在逐渐兴起。“自媒体”的时代,意味着人人都可成为事件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扩大了舆论监督的辐射面。而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扩大,网媒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深,有力补充了传统媒体的局限面。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穹顶之下》,就是通过网媒的平台,进入民众视野,并且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迅速汇集舆论热点,其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可见一斑。我们的观众与读者也越来越融入到媒介所营造的浓厚氛围之中,成为新时代媒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媒体传播形式不断丰富的今天,如果追问作为媒体人,记录生活百态和报道社会现实的初心是什么,也许柴静的一句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也许在这里,媒体人的初心就是秉持良知,真实而客观地报道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或是摄像机或是话筒或是一支笔,记者手握的不仅是权利,更有一份敬畏感,对人性、社会冷暖、悲忧欢喜等真相的敬畏,或言之,始终坚持对真相的不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