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芳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
——兼谈对中国非遗概念的一些看法
谢 芳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中国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本文前半部分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的非遗保护政策来简要梳理中国非遗保护发展的历程,后半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简要分析我国非遗工作体制下的文化内涵,透视蕴含其中的文化理念,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实现国民的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策 文化自觉
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第32届会议,几经商议,最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该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了正式的界定,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再次得到了强调,并引起了各国的积极响应,由此掀起了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高潮。
中国在2004年8月28日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手里接过了非遗保护的接力棒,并在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一场影响巨大的非遗文化运动在神州大地上广泛开展。正如高丙中先生在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中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政府间合作的项目传入中国,很快演变为一个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传播了新的文化理念,制定了新的法律、新的公共文化政策,第一次通过正式体制大面积地承认近代以来被否定的众多文化在公共领域的合法地位。”①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第14页。
时至今日,中国的非遗保护已经走了十余个年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的非遗保护政策,来简要梳理中国非遗保护发展的历程,透视蕴含其中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当前的非遗保护体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在此之前,中国的非遗保护政策构建走过了漫长的八个年头,现在让我们通过相关国家级、部级法规文件来逐步探析中国非遗政策发展的历程。
2004年2月,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①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49,2004年2月15日。,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表示同意并转发,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个国家平台。在该《意见》中,重申了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其认为: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希望能够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该《意见》还确定成立国家文物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希望通过健全法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利用科技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五个方面来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时开始沿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表明中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体制之下开始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历程。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e246547f-5c4b-4fe5-9df7-a13b6535ad98 &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5 年3月26日。,首次在国家级文件中对非遗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使之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政策依据,与之同时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①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http:// 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2,2005年3月26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具体的评审标准和保护措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做了进一步规范。
2005年6月9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②文化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64,2005年6月9日。,对我国的非遗文化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和进一步的规范。6月17日,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族文化)的精神,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③中央文明办等五部委:《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a5b389d2-2228-4887-85f0-1dc216e9a44-8&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5 年6月17日。,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界定,主张加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6月30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④文化部:《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46d70931-1d04-40bd-af1e-0df5f8203711&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5年6月30日。,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规范。10月25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的通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规则(试行)》①文化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的通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规则(试行)》,http://www.ihchina. cn/inc/detail.jsp?info_id=3066,2005年10月25日。。
同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http://www.ihchina. cn/inc/detail.jsp?info_id=189,2005年12月22日。,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和界定,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范,成为现阶段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四级保护体系的制定、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提出以及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6年4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生效,各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入选,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③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8ae4f677-db0b-4b51-a0f3-3cd6d6e782bf&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6年5 月20日。,公布了共计518项名录。5月26日,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④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组织开展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f450c6b4-0d36-4508-8b19-acecad814b01&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6年5月26日。,并确定主题,引导全国开展非遗日的活动。7月13日,财政部、文化部发布《财政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①财政部、文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 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64dc0bc3-b63d-494a-9afa-6680e4e0fdf3&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6年7月13日。的通知》,为非遗资金管理设置规范。7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②文化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515a3c5a-e1af-4b65-85a9-81f5b2b3-dcaa&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6年7月14日。并公布专家委员会名单。
2006年11月2日,文化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③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f57cc730-5e4f-4508-a0b1-9ce4da48d535&classPath=com. 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6年11月2日。,再次重申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及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并指出非遗保护应具备的条件、保护单位应履行的职责,以及提出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此外,在此次公布的暂行办法中还提出传承人保护制度,深化非遗保护体制的建设。
2007年2月12日,商务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商务部文化部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④商务部、文化部:《商务部文化部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3fa59e06-74f3-4aef-8903-637e146eb 583&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7年2月12日。,提出各个部门要切实合作,加强对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保护现有老品牌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内涵。同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通知》及《2007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方案》①文化部:《文化部关于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的通知》《2007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方案》,http://www. 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75,2007年2月12日。,对2007年非遗日主题和内涵进行深一步的规范和解析。6月5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②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1d8a6c02-0ded-440d-9b6f-2e478867 0c46&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7年6月5日。,建立传承人名录,开展传承人传习活动。7月23日,文化部公布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③文化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14810494-3266-4595-aaf7-dc9c15e883fe&classPath =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7年7月23日。,确定了非遗的标识和使用规范。8月3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通知》④文化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 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e6bd217c-f4f0-45c2-8119-9bdcca119615&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7年8月3日。。
2008年2月15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⑤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a44b78f0-815d-46df-8738-9a142d7-e4a32&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8年2月15日。,共公布551名传承人。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①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54a87e58-4b40-4776-9e78-4aa7dadf9eee &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8 年5月14日。,以正式法规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条件、申报材料、申报程序、管理和培训以及义务等进行了规定。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 =7c76e151-18f1-4746-9704-d78ace0ad86b&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8年6月7日。。
2009年5月26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11名③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00d543a2-6f3a-42fb-9b09-182f83fb 278c&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9年5月26日。。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http://www.ihchina.cn/show/ 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5e3d9808-fb2b-4d6b-9582-7ac3d925688f&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 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11年2月25日。,此次立法,将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方针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正式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政府以及全体国民对非遗保护的法律责任,更为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可谓非遗保护体制建设中的里程碑。
2012年2月2日,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①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a6995c45-39cf-4ada-b030-570021727636&classPath=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12年2月2日。,就方法论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提出了意见。
此外,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出台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例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3)、《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5)、《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6)、《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8)、《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2)、《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2)、《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2)、《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3)、《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4)等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推行历程如果说从2004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辉煌的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中,我国建立了从无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可以说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界中也有不少前辈对此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在此,笔者就前人的总结经验来做一番简单的阐述。
首先是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得到加强。随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评估工作的启动,我国于2000年4月开展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估工作。2006年5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成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国随即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9月,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审委员会议事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首次将8个国家、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我国羌年庆祝习俗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06 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10个门类共518个项目,各地随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保护热潮,显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2009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在全国铺开,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再次升温。国家、省、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再次是全国性非遗普查工作的展开。2005年,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是我国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为保障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业务指导,文化部还专门发布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
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制度逐步建立。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承载者和文化的传递者。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颁发了证章和证书。各地也陆续开展了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建立起4级传承人保护体系。一些省市还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助或津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完善。
此外,我国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扶持力度正在逐步加大,还专门为此发布资金管理办法,并实施非遗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政策,筹建各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加大非遗的教育宣传力度。2015年夏季,由文化部牵头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为基本要求,集合各方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现今的非遗体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非遗宣传力度还不够,非遗保护办法的规则还不够细化,资金投入远远不够,等等,然而我们期待并且相信,在现今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非遗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对我国现今非遗保护体制政策的梳理到这里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下面笔者就在梳理中国非遗历程中所产生的看法进行一些整理和论述。
巴莫曲布嫫在其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①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第1期,第6—17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国际概念的诞生进行了一番梳理,发现今天被广为认知的非遗概念,在用词上几经变化,深受日本“无形文化财”概念的影响后经多方探讨妥协逐步得到确定。而这个概念随着中国“昆曲”进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得到通过之后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范畴,引起了中国人的谈论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继续使用我国已有的“民间文化”或者“民族民间文化”还是使用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术语。当然从现在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已经随着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中国遍地开花,在2006年就上升为中国十大新闻热门词语之一。①2007年1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综合类十大流行语之列。参见《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1期,第8-10页。“非遗”名词的角逐和胜利,代表着中国顺应着国际潮流的步伐而前进,并且积极努力地采用开放的姿态迎接国际文化思想。顺应和加入,是近现代中国在政策走向上所采用得最多的态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行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早在20世纪早期,就有众多中国学者提及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问题。钱穆和梁漱溟先生都在其著作中有所提及。梁漱溟先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及人类文化自有其深厚的传统,文明的发展也并非单线前进,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找寻自己的方向。当我们在经济上找回自信的时候,我们必然会进一步追寻本我的文化自信。故而,每一次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自我立足的济世需求。
2004年4月8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②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http:// www.ihchina.cn/show/feiyiweb/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Fa-GuiWenJian.detail.html?id=a7433181-5125-45ae-a7d8-67ef2eaf4843&classPath= 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eb.faguiwenjian.FaGuiWenJian,2004年4月8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确定。该《通知》认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不仅要落实资金,还要组织力量,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并提出“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突出重点,抓紧抢救;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等方针政策。在其发布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4,2004年4月8日。中,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界定:“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神话、史诗、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该文件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等同为无形文化遗产,并为其概念做了较为具体的项目界定。在《方案》中,对保护工程的目标、方针和原则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并对保护的方式、内容、保障措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界定,整个保护体制概念已经初具规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文件中也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http://www.npc.gov. 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国际文件中,非遗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文化价值体现以及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本身。在笔者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也许是当前全球化趋势给各国带来的文化冲击的一个反弹,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全球各民族的文化一个地位,尤其是弱势文化群体。它强调民族的文化价值,更是在这样强调的基础之上打破民族的隔阂、文化间的相互竞争,给全人类的文化一个平等的地位,保全和倡导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国家级文件中对非遗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同时它还强调:“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紧跟世界的步伐,其对非遗的定义也基本沿用国际标准,差别并不是很大,然而,在对非遗的价值解析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非遗概念的中国化。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为发扬民族文化的非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建立了逐步完善的保护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开始引起了多方民众的关注。笔者不反对强调民族文化这样的概念,并将之作为自身文化建设的一个突破点,但希望在当今非遗话语之下的中国文化,应多一些对文化价值本身的关注和强调。
保护文化遗产的概念在中国由来较早,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表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上就是对历史文物古迹等拥有物质形态的文化进行保护。故而中国在解答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时首先将目光对准了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终于将目光对准本身的文化创造,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被提上了日程。中国的非遗保护体制在近几年来逐渐完善,然而,传承非遗的思路,却滞留在其物质化的铺垫之上。正如上文所说,建立全面的非遗信息库能够有效地保存非遗的形态,然而数据化了的非遗仅仅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空壳,非遗的创作环境,所代表的人类精神无法在其中得到体现。大家在非遗保护的建设之中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于是将保护的视野投向了传承人,所以才有了之后传承人保护管理办法的实施。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之中,同样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非遗的濒危正是因为能够传承非遗的人越来越少,如何讲求保护,强制性的教化是否能够再现文化的生命力?故而,我们说,非遗的保护不能仅仅从物化的手段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它追求的也许是一种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体系中,要求人和环境的和谐,来激发在环境中人的创造力。
当今,非遗的提出和倡导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人民发现自己本民族文化为外来的强势文化所替代。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这也就是笔者想说的话。“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正是当下“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实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做到物质资源上的保存,更要将自觉自悟平等的观念贯彻到每个人的心里。
① 谢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