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波
一个夜班编辑的自我修养
■余瀛波
作为 《法制日报》三大部门之一,除公检法司和人大政协外,几乎所有关于国务院行政机构的新闻报道,都归集在我所在的经济部负责的版面——“政府法治”版。
这块版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所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的话题,都集中呈现在这块版上:土地问题、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交通问题、理财问题、税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营商环境问题、产品质量问题……
也正因此,这块版面的功能与定位,与这份报纸上的大多数版面都有所不同——虽然是中央媒体,但它的话语体系更多元、更柔性、更接地气;虽然是法制媒体,但它关注的领域更广阔、更寻常、更贴近民生。这就要求,这块版面上的文章,既要坚守严肃媒体的权威性,也要不拘泥于 “官报”的高冷,更加追求新闻本身的可读性。
而所有上述这些特质的实现者和把关人,正是夜班编辑。通常来说,编辑要在4个小时之内,完成从遴选稿件、设计版式、配合美编制图整理素材、编辑文字、制作标题、勘校文字、签印版面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编辑,每天夜班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记者们当日发回的大量报道及新华社稿库中遴选稿件,确定头条及报道形式。
不要小看这项工作,它可是非常考验一名编辑的新闻嗅觉和价值判断力:国务院最新出台的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重要性自不待言;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发布的各种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要充分考虑;有关部门新近公布的重点督查、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结果,也是备选;当日突发的有涉法内容的重大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更是不能漏掉……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块容量不过八九千字的版面上,如何既要保证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又要做到层次清晰、重点分明?对于当日的各条备选新闻,如何取舍?哪些需要重点解读?以及用何种形式展示出来最具冲击力?这些都需要编辑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决断。
通常来说,“政府法治”版的上稿数量在14条左右。很多时候,头条都被专题策划稿所占据,以体现本报报道的独家性。这个专题既可能是针对中央或地方近期出台的重大政策进行权威解读,也可能是围绕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争议事件组织专家进行法辩,还可能是本报记者对各类社会问题的独家调查。
而无论是上述哪一类话题,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组稿的形式呈现,其中有综述、有访谈、有分析、有链接,当然,还会有图片或图表。
在读图时代,报纸作为一种视觉产品,版式的设计对于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至关重要。一个制作精良、有设计感的页面,势必会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相反,简单、机械、毫无美感的文字堆砌,则难逃被读者弃之敝屣的命运。
怎样才能让一块版面摆脱平庸呢?同样考验编辑的功力。一名优秀的编辑,一定在审美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地。在追求个性的时代,100个人或许有100种审美,但一个漂亮的版式,通常都少不了这些元素:清晰的轮廓、舒朗的线条、恰到好处的留白、长短适中的标题、有一定冲击力的图片、便于读者快速捕捉核心信息的图表,等等。
这其中,图片或图表的使用,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能让人眼前一亮、持久关注的图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在一份以法治为核心内容的严肃媒体上,基本上不可能依靠大幅美图来博取读者眼球。
这种情况下,制作图表就成为当下大多数纸媒彰显个性的选择之一。而在《法制日报》的所有版面中,如今,“政府法治”版是在自制图表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版面之一。
为了能让一张图表发挥出最大的传播效果,编辑通常要提前两小时进行准备,从当日的主打稿件中提炼出核心信息,或是通过查找相关背景信息,以方便读者理解。也就是说,每一张看似不起眼的图表背后,都是编辑与美编相互配合、反复雕琢的结果。
今天的纸媒,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痛苦的现实: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随着各类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读者对一篇报道、一块版面乃至一份报纸的关注度,已经大大降低。要想让读者的目光哪怕多停留一秒,都要取决于文章的标题。
当阅读进入到读题时代,制作标题的能力,无疑已成为考量一名编辑业务水准的最重要指标。
作为一张严肃报纸,它的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既要着眼大局、理性客观,又要避免落入俗套、生硬呆板;既要切中肯綮,直指问题关键,又要不能只顾博人眼球,沦为“标题党”;既要有温度、有态度,表达出人文关怀,又要准确把控舆论导向,体现出国家大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体到 “政府法治”版,在制作标题时,我们还要反复锤炼,尽量选用最精炼的语言,体现出语言的时代感和爆破力。同时,为保证版面的整体风格,我们通常会在标题形式上力求工整,即,要么都采用肩主模式,要么都采用主副模式。
另外,在标题字数长短上也会尽量统一,一般来说,标题最长不会超过16个字,多数情况下,以12到14个字为宜。无论如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舒服。
最后,再来简单谈谈勘校文字。按照要求,一块版面的差错率不能高于万分之三,这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做到,但现实中,因为编辑、校对人员的一时疏忽,犯下的一些低级错误,几乎在各家主流媒体都曾发生过。一块精心设计的版面、编辑奋战半宿的辛苦,很可能就是因为一个不合时宜的错别字而毁之一旦。
所以,查找和消灭错字病句,也是夜班编辑需要常年修炼的一项基本功。比如,曾与我搭档过的一位编辑大姐,很多年以来都保持着一个严谨的习惯——每晚最后临签版前,都会一人负责逐字朗读一遍所有文章标题,另一人则是双眼紧盯报纸大样、仔细核对。
一名优秀的夜班编辑,应该具备哪些气质?经过12年的积累和磨砺,我的答案是:既要有政治家的觉悟,又要有军事家的敏锐,既要有文学家的底蕴,又要有艺术家的灵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像工兵一样,保持夜复一夜的谨慎。
(作者系法制日报经济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