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当事人”的路径浅析——以《央广夜新闻》的操作实践为例

2015-04-17 11:27:02■王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城管谈话当事人

■王 娴

“对话当事人”的路径浅析——以《央广夜新闻》的操作实践为例

■王娴

我国的 “夜间广播谈话节目”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以适合 “夜间”时段的节奏、氛围赢人,是夜间广播节目中不可忽视的一环。①在广播 “夜间新闻谈话节目”中,新闻事件当事人承载信息、线索,可以让谈话节目增色、有味。本文将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央广夜新闻》节目②在这方面的实践案例,总结摸索夜间广播谈话节目 “对话当事人”的路径。

一、“对话当事人”可遇不可求吗?

“当事人”这个角色,因 “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但 “对话当事人”的过程,也很难 “水到渠成”。

首先,如何实现和“新闻当事人”的对话?根据笔者在 《央广夜新闻》的操作实践,寻找新闻线索、寻找当事人联系方式、完成对新闻事实的充分了解和前期筹备、对 “当事人”进行节目前真诚有效沟通,都是促成 “对话当事人”的链条中环环相扣的环节。

此外,“对话当事人”是否可以直播?这不仅是表达形态的问题。广播媒体重 “新闻时效”,而到了夜间时段,新近发生的事件往往少了,“直播”并由“新闻当事人”引领新的事件发展节奏,成为重要的 “制造节目时效”方法。当然,出于控制节目时长并集 “对话精华”的目的,提前录制 “对话”剪辑播出也是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

二、“对话当事人”的路径选择

对于一期夜间广播谈话节目来说,“对话当事人”作为核心内容,操作路径涵盖了节目思路设计、节目谈话技巧等多个方面,尤为重要。

在新闻传播学的范畴中,传播学者阿萨·波格的叙事理论认为,“叙事”既是推理模式,也是理解的方式,更是表达模式。而从内容的角度而言,新闻的“叙事”方式尤为重要,广播新闻是声音的文本,声音内容唤起听众综合感觉,形成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内心体验。③换句话说,节目如何 “叙事”,也就是怎样“讲故事”很有讲究。

《央广夜新闻》每年300多期有 “对话当事人”的直播节目,用到的叙事手段各不相同,以下笔者从新闻叙事的思路试图分析几期 《央广夜新闻》中 “对话当事人”的案例。

(一)缓解和突破——对话 “尴尬”中的当事人

比起本身就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那些原本不大的事件却因当事人 “角色尴尬”而受人关注。2013年,武汉“城管摆地摊”一事最先被曝光于网络论坛,“双面城管”角色尴尬。公众的指责和质疑使得两位 “练摊城管”的新闻当事人关注度攀升。

2013年6月18日,在 “城管练摊日记”曝光于网络后的第二天,《央广夜新闻》即通过武汉市城管委联系到了两位城管队员,为争取时效,节目通过电话连线直播间的方式实现了 “对话当事人”。两位刚刚结束了 “练摊”生活的年轻城管队员接受了笔者的直播访谈,从练摊体验到角色冲突,在一小时节目中作了充分表达。

在这样的节目叙事中,“缓解”显然是尴尬中的当事人接受 “对话”的先决条件,也是让谈话氛围更稳定的前提。而如果没有 “突破”,尴尬就此化解,吸引受众的新鲜信息和原本的冲突感也就消失了,节目的可听性必然打折扣。所以 “缓解”和 “突破”都是此类节目叙事的重要路径。

具体节目设计和访谈进程中,笔者先设计了一系列闭合式问题如 “往常这个时候是否已经收摊”,“如何分工”等暖场,也基本达到了 “缓解”的目的,之后,再把话题引入对 “城管和小贩的身份角色冲突”的探讨,如何面对内心挣扎和舆论压力?……两位新闻当事人同时“在线”,最终有了“抢话”状态。该期节目的收听率和节目核心内容在互联网的二次传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是 《央广夜新闻》在同类话题中的一次成功实践,节目好听、时效新鲜,大段对话和主题也特别适合夜间节目的呈现。

(二)挖掘和纠偏——对话 “负面新闻”中的当事人

新闻当事人接受采访,进一步阐述事件进展是大多数节目的正常操作手法,但对于 “负面新闻”中的当事人来说,恐怕不那么容易。

“宁陕县医院9层大楼仅28名医生”在2014年曾引发舆论关注,在对县医院的豪华、浪费等指责之下,“28名医生”这个数字却暴露了不少县医院人才紧缺的窘境。是需求不足?财政困难?一连串的疑问,让和这位医院院长的 “对话”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这是2014年3月28日 《央广夜新闻》播出的节目,其中,宁陕县医院院长陈玖浩在 “9层大楼28名医生”的媒体新闻原文中并未 “发声”,和他的 “对话”成为这期节目的核心要素。笔者首先选择 “挖掘”更多信息,县医院院长关于县医院的楼怎么盖,人怎么招显然最清楚,节目中 “对话当事人”的脉络设计也尽量沿着 “就事论事”的思路。而在 “纠偏”这个范畴,这一直是谈话节目叙事逻辑中难以把握的地方。怎么判断什么是 “偏”?核心信息,当事人不认同,即为狭义的 “偏颇”,笔者认为,谈话节目得天独厚的优势是 “不转述”,所有的都是直接引语、直接信息来源,这也是节目能够树立自身叙事逻辑的重要基础。

一般来说,“负面新闻”当事人往往回避媒体,生怕 “一偏再偏”,因而在约请节目嘉宾的最初,就表明 “挖掘和纠偏”的双重诉求,是笔者所在的 《央广夜新闻》节目屡试不爽的操作手法。

(三)判断和解释——对话 “冷门”中的当事人

如果当事人本不是新闻人物,身处“冷门”,何为 “当事人”?但角度和话题背景造就这样的 “当事人”。夜间新闻,对话这类当事人,直接营造思考空间。

养老问题全社会关注,《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这样的调查报告出炉之后,获得了关注。亲身策划、参与一线调查,对大量农村老人的残酷生存现状掌握情况的学者显然就是 “冷门”中的当事人。

寻找这样的当事人并将其确定为节目中的对话嘉宾,首先需要的是“判断”,研究领域本身偏 “冷”,是否有 “热”得起来的关注度?在对这类问题的社会意义作出了解之后,这样的判断不难作出。而更因为当事人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冷”,提升节目温度和关注度的重要路径就是 “解释”——解释清楚当事人做什么,解释清楚话题的意义,恐怕都是节目的重要任务。

《央广夜新闻》2014年8月1日节目专门用一小时关注 “农村老人自杀”这个话题,笔者从 “部分地区农村老人自杀比例超过30%”等触目惊心的研究结论直接切入,立刻提升 “冷门”话题的关注度,而接下来的谈话更多沿着研究者的研究历程、故事、心理变化等发掘更多 “个性化体验与表达”,使得类似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话题在夜晚时段的传播力再次提升。

三、深夜谈话的探索空间

谈话,无疑是 “夜间广播谈话节目”的中心词,以上只是结合 《央广夜新闻》节目围绕 “谈话”作的一些探索与尝试,笔者认为,媒体环境日新月异,如何刷新并保持广播谈话节目在不同播出媒介的竞争力,还有以下几项需坚持和努力:

首先,选题与“选人”仍是根本。除了传统的新闻价值需要把握和坚持,怎样的 “当事人”更愿谈、能“谈”出新意,都是广播谈话节目选题的重要参考。

同时,如何在 “叙事”中寻找合理的操作思路,是同步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不止有上文提到的这些路径,但在每一个 “对话”环节都尽量作出有关“叙事”方法的考虑,细到每一个问题的关注,也体现节目 “功底”。

最后,用稳健开放的 “谈话场”留住受众。这里既需要节目主持人做足功课,建立和当事人平等稳定的对话感觉,更要求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实时分析情况,调整谈话节奏,让开放的谈话氛围留住受众。

深夜谈话,难处不一而足,但 “对话当事人”能够给夜间广播谈话节目增添的竞争力,又无以取代,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无论在传统广播媒介,还是在新媒体领域,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节目主持人)

注释:

①本文中的 “夜间广播节目”时段一般指普通人晚饭后,如20点起到夜晚24点甚至之后的时间段。

② 《央广夜新闻》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频率 “中国之声”每天(除周日外)晚21点—24点播出,以新闻调查、新闻盘点划分不同时段、不同板块。

③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猜你喜欢
城管谈话当事人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我不喜欢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8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6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兵团工运(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8
当事人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5
城管案件
中国报道(2009年6期)2009-06-22 06: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