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强
夜班编辑要做到内外兼修
■徐强
相对记者,新闻编辑的工作显得单调许多,每天面对一堆文字、日复一日从事着相同的工作——文字处理、稿件编辑、版式设计。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容易使人 “审美疲劳”,产生懈怠感,经常有一些新入职的编辑同事,熬过头几个月的 “蜜月期”后,便感觉这一工作索然寡味。尤其是夜班编辑,作息时间上夜出昼伏,每天面对的内容更显得单一。但作为夜班编辑,每天又在夜深人静之时做着永不相同的事情——处理着永不相同的稿件、编排设计着永不重复的报纸、讲述着永不相同的编辑故事。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两千种报纸、近万种期刊,这些媒体的读者群从几千到几万、几十万不等。编辑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向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人展示个人每天的工作作品。这对每一位编辑来说,既是一种荣耀,更应是一种动力。
“心有所依,苦亦有乐”。新闻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要学会变换角度,正确审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激情、丰富个人专业知识,才能实现从 “合格”到 “优秀”的跨越。具体来说,夜班编辑要做到取好材、把好关、点好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面对众多稿件,如何做到慧眼识珠,从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稿件考验一名夜班编辑的新闻判断能力,这即 “取材”能力。这种 “取材”能力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积淀为基础,面对稿件能迅速对其新闻价值作出准确判断。
笔者所在的 《法制日报》是一家全国性的法治类专业媒体,在工作中就经常会有一些驻站记者由于受地域限制和阅历限制,采写稿件时在新闻性判断方面产生偏差。比如在一些工作报道中,某省开展了一项工作创新,记者很认真地采写成稿件。殊不知,放眼全国这种创新做法在其他地方数月甚至数年前就已经被报道过。此类稿件刊发在当地媒体上可以算新闻,但拿到一家全国发行的媒体上就属于 “伪新闻”“炒剩饭”了。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中要做到准确“取材”、去伪存真,就要注意平时加强对报道领域知识面、信息面的关注和积累。
差错的多少,是衡量报纸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 “把关者”,编辑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差错率的高低。一名优秀的夜班编辑,首先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法治类专业媒体编辑,所编排的稿件通常涉及到时政、法律等敏感严肃的话题,更要在稿件把关环节做到一丝不苟。
记得2012年的一次夜班,笔者在编发一组涉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稿件时,发现一篇通讯稿和一篇评论稿中同时出现了对中国司法体制改革次数及时间节点的描述。根据经验判断,这一信息之前从未被公开发布过。随后,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检索,确定这属于首次出现这一信息。作为专业领域权威媒体,这一信息发布后可能会被解读为官方结论。尽管稿件已经过审定,慎重起见,笔者还是先联系了评论稿件作者,询问其信息来源。对方告知,是参考通讯稿件获得的信息。经与通讯稿件作者核实,得知这一信息是采访中从一位法学教授处获得的。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严肃性、准确性来不得半点含糊。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证实,不能仅以一位专家学者的个人观点作为界定其改革次数和时间节点的依据。最终,经过与记者沟通,涉及这一信息的内容被删减掉。
“点好睛”即编辑对稿件新闻提炼能力。受时间、环境及判断力等客观或主观因素影响,记者在采写稿件中常会忽视最有价值新闻点,作为编辑此时就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编辑手段将最有价值的新闻提炼出来。
比如一次值夜班时,在编辑一篇《安徽省司法厅为小岗村聘请志愿律师》的消息稿件时,记者将采写重点集中在介绍安徽省司法厅如何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调研及相关工作开展意义上。笔者作为编辑,意识到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其他村镇,也许算不上新闻 (之前全国其他地方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为农村聘请法律顾问或律师志愿者的事情),但发生在有 “中国改革第一村”称号的小岗村,则另当别论。但前提是采写重点必须围绕小岗村的发展和其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展开。经过对稿件重新编排,导语部分突出了志愿律师到小岗村开展志愿服务这一信息,稿件的标题亦改为 《小岗村首位志愿律师赴任》。第二天见报后,这一消息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国内知名新闻网站转载。而该稿件也被法制日报社推荐为2015年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
相对记者,夜班编辑的工作不仅显得单调,更多的时候是在幕后默默奉献。“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夜班编辑,除了需要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需要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奉献精神,做到内外兼修。在选稿、编稿中保持一颗 “公心”,甘当绿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法制日报社区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