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环境适应性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经过近万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中国地方猪种具有极佳的适应性,可适应中国南北方不同的生态环境。然而,导致这种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却不为人知。日前,江西农业大学联合深圳华大科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在猪环境适应性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自然·遗传》上。
此前,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4年半,成功构建了覆盖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现有68个猪种的中国地方猪种基因组dna库。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挑选出15个不同地理居群的、代表广泛血缘的12个猪种69头无相关血缘的中国地方猪。他们与深圳华大科技的研究人员一起,首次在猪中进行了全基因组高覆盖度的重测序分析,由此鉴别了4100万个基因组变异位点,其中52%为新发现的位点,该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国际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位点数据库,证实了中国地方猪对全球现代商业猪种的培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系统鉴别了与不同纬度环境适应性有关的219个候选基因位点,揭示出中国南方猪和北方猪适应不同温度环境的分子机制。另外,研究人员在x号染色体发现一个长达14mb的低重组区,南北方猪在该区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且经历了环境适应性自然选择的单倍型。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古老属间杂交导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证据,改变了人们对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认识。
文章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