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点,邓远平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不同类型的经济结构对教育的职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当今后工业社会中,技术、知识、服务、信息情报等软件要素的重要性不断增大,经济结构的软件化、国际化及变动急剧化兴起了全世界的教育改革热潮。教育改革的宗旨可归纳为建立终身教育体制、提供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促进人的终身学习,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要求在时间上贯穿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即人的一生,在空间上统合相互分离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领域的教育[1]。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社会背景下,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宫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当我们重新审视青少年宫的教育内涵时,就会发现:青少年宫的教育不再仅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延伸;青少年宫的教育不再仅是学校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延伸;青少年宫的教育不再仅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2]。青少年宫的教育应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重的,应该有其独立地位。
作为青少年监护人的家长对青少年宫教育的期待、评价,将影响着青少年宫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家长的评价中也可透视出青少年宫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家长对青少年宫教育的期待和评价,探讨家长对青少年宫教育认识存在的误区,并从误区地透视青少年宫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在终身教育社会背景下,青少宫的教育发展方向。
本研究采用抽样方式,选取厦门市两个城区,并在每个区各抽取两所小学,共四所小学。每所小学各选两个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每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并选取厦门市有代表性的一所青少年宫的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60 份,有效问卷503 份。
本研究从课程开发的视角,编制调查问卷涉。问卷涉及人才培养观,青少年宫的功能、作用,青少年宫的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内容,共50 个项目。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四点计分制(4 -满意或非常有必要;3 -一般满意或一般必要;2 -不太满意或不太有必要;1 - 非常不满意或完全没必要),采用描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问卷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习惯,知识、技能,社会性四个维度,共21 项目,调查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问卷结果显示,各维度得分都很高,体现绝大部分家长要求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详见表1。问卷并要求家长按其重要性的顺序选择6 项,结果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居于首位,接着依次是“能力、习惯”的培养,“社会性”的培养和“知识、技能”培养。
表1 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要求的平均分
问卷从青少年宫促进个体个性发展的功能、青少年宫的功能定位、青少年宫的教育途径三方面,共17 项考察家长对青少年宫的期待。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青少年宫的个体个性发展功能给予很高的期待,平均值为3.63。即家长对青少年宫在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性培养方面寄予很高的期待。在对青少年宫的功能定位期待中,家长认为青少年宫应是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平台的场所,平均值为3.54。其次,家长认为青少年宫是锻炼身体和学习的场所,平均值为3.34,而认为青少年宫作为交流、娱乐的场所不太有必要,平均值分别为2.97 和2.84。在对青少年宫的教育途径期待中,家长认为青少年宫虽有必要提供与学校课程相关的教学指导,特别是提供一些技能培训服务,平均值为3.27,但家长更强调青少年宫应通过青少年的生活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平均值为3.64,详见表2。
问卷从个体个性发展功能、教育途径两方面,共12 项考察家长对青少年宫的满意度。各区域的满意度虽有所不同,但总体看,家长对青少年宫的整体评价不理想,各维度平均分都在3 分左右,为一般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其中评价较理想的区域也只限在技能培养和教学活动方面,平均分为:3.48,详见表3。
表2 家长对青少年宫期待各维度的平均分
表3 家长对青少年宫评价的平均分
从调查中可以获悉,家长的培养理念已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不再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而更加强调重视孩子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要教导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正是体现“终身教育所主张的人的全面的连续的协调的发展”[3]的理念。体现出家长人才培养理念是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具有时代性。
在对青少年宫的期待中,家长希望青少年宫在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是家长具有时代性的人才观对青少年宫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家长希望通过实践活动、生活体验促进青少年的完整人格形成,这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然而在家长给青少年宫功能定位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宫是闲暇娱乐的场所,是活动的场所,是同伴间交流的场所,是不同世代间交流的场所”答题中得分较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不是很有必要,平均分为2.92。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注重青少年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的教育中,“娱乐、活动、交流”是不太必要的呢?所谓生活,是指“由存在于个人内心深处或广泛存在与社会各种关系中的不合理的事物、永恒的问题及稍纵即逝的要求等交织而成[4]。”因此,注重生活体验的教育,应该是在情境中通过个体主动地与人、事、物的交流,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这里的人不仅只包括同世代的,也应该包括不同世代的。这里的“交流”不是仅包括“学习”,还应包括“娱乐、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认为生活体验、实践活动能促进青少年完整人格形成与发展,那么,家长也应该认为青少年宫是闲暇娱乐的场所,是活动的场所,是同伴间交流的场所,是不同世代间交流的场所。可问卷的结果恰恰相反,问卷中“青少年宫是闲暇娱乐的场所,是活动的场所,是同伴间交流的场所,是不同世代间交流的场所”的平均为仅为2.92,认为这些都不是很有必要。
家长的“人才观”与“青少年宫功能定位”矛盾显示,家长并没有真正理解实践活动、生活教育的内涵,没有掌握实现生活教育的正确途径。即使家长希望青少年宫的活动能通过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促进青少年的发展,而这些“体验、实践”也是更注重以“学习”为目的,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因此,家长在培养途径中,折射出的还是传统的学习取向的教育观念,而不是近现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生活取向的教育观念。由此我们又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 家长没有理解现代教育理念实现的途径——关系建构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起了重要。“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发展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5]。”从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群体社会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要促进人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在情景中的交流。利用情景的力量来促进个体的发展,使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吸取环境中的养分,分享人际之间的爱与关怀,保持身心的和谐。这也正是终身教育所强调的空间上的统和,时间上的贯穿。
家长一方面期待青少年宫能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觉得青少年宫不是闲暇娱乐、活动、交流的场所,忽视了关系的建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家长没能理解关系建构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2. 现存的青少年宫没有可以支持新教育理念实现的课程模式供家长参考。在家长的“人才观”与“功能定位”的矛盾中,折射出了家长的困惑,同时也反映出现阶段的青少年宫没有可以支持新教育理念实现的教育模式供家长参考。在家长对青少年宫的个体个性发展功能、教育途径两方面的满意度不高中也透视出了这一点。即,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少年宫,并没有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去建构一个社会情景关系,使青少年通过与不同世代间的交流,利用情景的力量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宫教育模式还没开创,或是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传统的青少年宫教育是以学校为本体,仅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以教育者为主体定义的,比较重视施教的内容和方式,而忽视参与对象的主体性[6]。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模式。只有通过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理论才会转化为实践,理念才得以实现。青少年宫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积极探索与新理念相适宜的课程模式,促使理念得以实现。在强调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终身学习背景下,21 世纪日本青少年宫的新走向,对我国的青少年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作为日本青少年宫新走向的代表——日本宫城县盐竉市ESP (ESP 是Enjy,Study,Play 的缩写)终身学习活动中心,其理念是:“以青少年宫为主体,让更多人能够交流、利用;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可以游玩、学习,通过活动促进相互交流;支持所有世代学习,帮助孩子成长[7]。”该中心根据这样的理念通过竞标采用最佳设计方案而建成。该中心共四层。一楼有信息广场、“书的森林” (即图书馆)、音乐室、漫画美术馆、饮食场所;二楼有儿童图书馆、运动馆(上午时间可以铺上地毯让婴幼儿玩耍,下午供青少年使用)、游戏室(其中有游戏、扑克、象棋、黑白棋、国际象棋等项目)、美术长廊(谁都可以把自己的画展示在这里,让更多的人欣赏);三楼有创作室(提供各种材料,可以自由创作)、婴幼儿室(有图画书、玩具等)。ESP 终身学习活动中心既是终身学习设施,当然也儿童福利设施。在空间设计上不是按各自的功能划分开,而是有机的融为一体。利用对象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在同一空间内感受着不同世代的存在,相互包容,相互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青少年宫的经验告诉我们,21 世纪青少年宫的新走向是,创设一个可以让不同世代一起生活的空间,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使个体在与环境的接触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学习内容的教育性、娱乐性、生活性,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构建终身教育社会背景下,谋求其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崔世广. 日本终身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 民族教育研究,2006. 17 (4):66 -73.
[2]中国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编. 现代校外教育论[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 -31.
[3]范晓妹,沈慧娟. 终身教育的内涵探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 (3):69 -71.
[4] 胜田守一. 生活教育与社会科——对批判的答复[M] //市川博,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
[5]陈爱梅,黄明明. 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 (1):33 -36.
[6]佘双好. 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J]. 中国青年研究特别企划,2007 (12):5 -9.
[7]小木美代子. 児童館·学童保育の施設と職員[M].東京:萌文社,2006:81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