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分析

2015-04-17 08:22:40翟红蕾钟一平王汉熙
关键词:网络文学受众主体

翟红蕾,钟一平,王汉熙

(1. 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分析

翟红蕾1,钟一平1,王汉熙2

(1. 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数字出版定义的核心是探寻数字出版存在的本体结构。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和5W传播模式,解析网络文学、社会化媒体和互动化媒体下的数字出版传播主体因素结构、内容介体因素结构和阅览工具介体因素,建构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因素结构。发现,5W传播模式是一个微观观察结构,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是一个宏观观察结构,现有的数字出版传播实践因素析出不完备。必须通过数字出版工程实践,解析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建构数字出版科学存在原型结构,归纳数字出版定义。

数字出版;定义;科学存在原型结构(PSSB);5W模式;传播因素

数字出版是由基于磁盘载体、基于光盘载体和基于网络载体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等电子出版形式逐步发展而来的[1]。

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扫描等手段将已有纸印出版资源转变为电子图片文档,通过磁盘、光盘或电子书等载体实现再传播;第二阶段是将已有纸印出版资源扫描后的数字文档,以及通过计算机排版形成的数字数据,通过网络实现再传播;第三阶段是现在正在探索的,采用数字制作装备直接建构数字资源,通过三网融合实现直接传播[2]。

《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4号,2008年公布施行)以载体介质以及承载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对电子出版物进行了界定:“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图1 科学存在原型结构(PSSB)

谢新洲在《数字出版技术》中提出[3]:“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光、电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日本电子出版协会强调了数字出版的多媒体性以及基本的操作流程,将电子出版界定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数字化,设计、建立能够随机读取的数据库,通过编辑软件对创作的作品进行编辑,并通过电子媒体进行出版的行为”。

由是可知,有关数字出版的特质、形式、功能、载体和应用,各方理解并不相同。因而,数字出版的定义,需要深入探索。

从哲学角度观察,定义问题属于本体论范畴。提出定义,即是确定并归位于其“所是”,由此将繁芜的客观事物归结于世界的本原[4]。

从科学哲学角度观察,所谓定义,即是对于客观本体的界定。这种界定的实质在于,通过一个既定的形式框架将客观事物的存在本质归纳为一个稳定的知识内核[5]。科学存在原型结构(Prototyp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Being,PSSB)将提供一个聚焦数字出版知识内核的规则——基于PSSB,分析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寻找数字出版存在所具有的规定性、规律性和规范性,归纳数字出版的存在本体结构(Structure of Being Ontological,SBO),提出数字出版的定义。

作为数字时代文化资源的构建者,数字出版有多层面的属性。笔者认为,作为数字时代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载体,数字出版的本质属性应来源于其作为数字化客观自然系统、语言载体系统、认知对象、认知形态和认知本体等等的相关行为。在这其中,数字传播功能首当其冲,因此,基于PSSB,从传播角度凝聚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对于建构数字出版的定义,有其基础意义。

一、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的传播因素分析结构

(一)科学存在原型结构

一个客观存在必然建立于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物质结构之中;需要使用计数语言、记录语言、交流语言和传播语言进行计数、记录、表述和传播;需要通过主体、介体与客体分析其作动行为,刻画其作动结果;需要通过认识结构、方法结构、工具结构追寻和考察其作动规则。若采用“本体”作为客观研究对象的规定性、规律性和规范性的统称,则可以将一个客观存在所既有的科学知识结构表述为PSSB(见图1)。

(二)5W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Lasswell H D,1902-1978)的5W传播模式将传播行为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5类因素(见图2)。

图2 5W传播模式

Who是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主体既可以是自由人,也可以是机构法人;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

says What是传播的信息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有一组确定意义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化信息团。

Which Channel是信息传播中,由承载信息的载体所构成的传播渠道。传播渠道可以是诸如信函、电话之类的人际媒介,也可以是诸如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公众媒介,还可以是诸如文件、公报之类的行政媒介。

to Whom是传播受众。传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传集群,诸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等。传播受众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

What Effects是传播效果。是信息内容通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集群后,受众个体或受众群体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发的行为反应。

(三)科学存在原型结构和5W联构分析模型

在数字出版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在部分程度上实现了自动融合,传播主体的主导地位由台前隐蔽于台后,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传播受众相融合。例如,自媒体中的大V,按5W模式分析,其位列传播主体;但大V的转播功能,却将大V由传播主体定格为传播受众;大V之所以愿意接受传播受众的地位,是因为大V可以通过展示其草根性,整合传播受众,扩延传播效果。数字出版传播系统中出现了5W功能融合,破坏了拉斯维尔5W模式的直线串行性。因此,仅基于5W模式分析数字出版传播因素,有可能忽略部分传播因素。

鉴此,笔者提出基于PSSB,解构数字出版相关传播因素之间的传递关系,解析数字出版的传播结构,凝析数字出版的传播因素,辨识数字出版的社会传播功能。

二、数字出版传播因素分析

(一)数字出版传播主体分析

传统出版的传播者包括作者、出版者、媒介商等个人或机构,是被传媒资本所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掌控者,对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甚至传播形态均拥有一定位阶的操控权,构成了传播主体因素。

网络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组织结构。网络写手、网络博客、网络大V等网络作者的出现,开创了自助出版,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受众担当起本应是传播主体所承担的功能,数字出版传播主体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1.网络文学与自助出版

网络文学是中国创造的一种数字出版形式。来自于社会生活的网络写手借助于互联网,直接面向网络受众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网络受众通过跟帖等形式直接参与网络写手的创作和作品的取向。与传统的纸印出版物相比,网络文学具有草根性、流行性和互动性等三大特点。

草根性是指网络时代开放了网络写手的身份界定,他既可以是已经成功的知名作家,但更多的是正在进行劳作的社会大众。草根性使得文学创作从象牙之塔走入社会大众,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每一个普遍的社会个体,哪怕仅是昙花一现,哪怕只有几行短句,只要其发布于网络的作品能够被受众接受和欢迎,就有可能成为网络写手。草根性还体现在网络文学的故事内容、表述形式和表述语言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网络文学面向的受众群体是网络使用者,其知识层次高低不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作品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以争取更多的受众。

流行性是指网络文学要大量融入流行元素,大量采用社会语言,大量体现社会习俗,大量讲述身边故事。前些年,网络受众更为偏好军事、恐怖类等文学题材,近些年则是偏好穿越类文学题材,而写手则需确切把握网络受众的阅读需求,按需创造网络文学作品,组构网络粉丝。不再是我写什么读者读什么,而是读者喜欢读什么我写什么。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网络的市场性和社会性,迫使网站充分接受并凸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权重和导向权重。

互动性是指受众在阅读网络作品的过程中(成为读者时)可以通过跟帖、留言、邮件或转发等方式对作品发表看法或评论,写手则可以根据跟帖、留言、邮件或转发时产生的相关意见来调整风格、添减内容、修改文字、构建冲突,使之更加符合网络文学市场的需求和期待。因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写手、网站和受众有了似乎是平等沟通和互动交流的平台体制,从形式上清除了传统出版过程中作者和传播者居高临下或高高在上的弊端。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体制和传播体制,将文学从云端拉回到民间,使受众成为文学创作的参与者,激发了普通受众参与与阅读的热性,构建起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磅礴动力。

还需要看到的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构建与运行,需要多重功能主体的共同参与,例如内容提供商、网络技术提供商、网络平台运营商,等等,他们在PSSB中都表现为传播主体,但在5W结构中却难以反映出来。

2.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近年新兴的数字媒体概念,主要是指能够给与网民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网络媒体,例如播客、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微博,等等。社会化媒体具有互动性、社区化和影响性等三大特点。

互动性是指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一传播方式相比,社会化媒体采用的是“多对多”的开放型传播方式,其信息来源于网民自发的贡献,这种开放型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之间的天然界限,使得在信息的采集与传播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双方在不同的环节可以相互转换角色。因此,社会化媒体的生存依赖于用户的实时参与和积极互动。可以说,脱离了网民的参与和互动,社会化媒体将无法生存。

社区化是指可以通过网络结识一些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和爱好的网民,形成一个网民社区,并且彼此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例如,已经出现了运动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音乐爱好者的网站和论坛,还有微信上的朋友圈、腾讯上的QQ群和讨论组。在那里,任何议题都可能在网络社区引起共鸣,形成网络社区,哪怕这个网民远在天涯海角。

社会性是指随着互联网络的成熟,网络将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社会化媒体的快捷性和广泛性是传统媒体短链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人肉搜索的出现,将网络当的虚拟社会和现实当中的实体社会连成一体。网络社会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拟态社会”,而是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实体社会相交融、相对应、相互动的网络实体社会。

3. 集群化媒介

长期以来,中国的媒介产业结构一直存在着规模较小、数量众多、效益不高等痼疾。为赢得规模效益,近年来,中国的传播媒介正在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和体制的整合,呈现了融合发展的态势,出版业表现尤为突出。

媒介融合,使得出版、传媒、网络、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固有界限正在被不断打破,内容行业也逐渐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服务业范畴。数字出版正在改变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产业分割。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业的传播组织也日趋复杂和庞大,纳入了诸如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组织机构,进而形成纵横交叉的集群化数字出版实体。

这其中,网游出版产业表现最为明显。网络游戏与文学、影视、旅游、音乐等文化内容产业积极合作,正在构建一个立体的产业价值链。2009年之前,盛大、完美时空等就开始在相关的文化内容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借助影视节目推广网络游戏更成为一种通用模式。

4.互动化主体

网络传播载体的输入输出端口具有双向开放性,这导致了信息发布主体与信息受众的双向交互性。也就是说,信息发布主体在享受发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信息受众的各项信息回馈,此间,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信息受众的一员,而与信息发布主体进行信息互动的信息受众不可避免地也担负起信息发布主体的角色。

基于网络传播载体输入输出端口的双向开放性,网络媒体构建起互动化主体结构,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传播者与受众的功能关系,使得网络受众成为数字出版中一个功能性的主体成分。

⑴服务主体 在网络时代,网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通过搜索引擎主动寻找和阅读相关传播内容。在大数据系统的支撑下,网络受众的阅览行为成为数字出版服务商个性化订制服务的基点。基于个性化服务,开创了按需出版、个性出版和自助出版等先进出版模式。

⑵阅览主体 数字出版突破了“传播中心”与“受众本位”等观念,打破了传播主体的权威地位,赋予受众以阅览主动权。随着偏好分析技术的引入,网络服务商有能力跟踪并标记阅览网民的阅览偏好,并根据这种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传播内容服务清单,使得即使是阅览边缘的沉默型网络受众也能得到尊重、体贴和满足。

(二)数字出版传播介体分析

数字出版传播介体的核心是传播内容。尽管传播内容千头万绪,但就形式来看,传播介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传播内容的多媒体性和娱乐性

一般来说,现行的数字出版传播内容主要由网络书、网络文学、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等形式构成,这其中绝大部分传播内容具有很高的娱乐性,其收益回报证明了娱乐性传播内容的价值。

与基于文字与图片的静态化的纸印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借助于数字技术,使得内容与思想的表现形式有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还有动态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更有阅览者实时参与交互等表现形式,这极大地增强了出版物的认知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随着互联网络的智能化和实时化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采集、感知、扩充与反馈达到了空前的开放和拓展。在网络世界中,将固化于文字图片的静态信息进行三维化动态虚拟呈现,比如太空景象、星球大战等等场景,以三维影像呈现于受众面前。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通过超媒介链接功能采集到信息的多面性和多维性,例如,通过云检索查寻到信息的前世缘因和旁枝瓜曼,通过辅助系统实时同步满足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感受,给受众带来一种全体位感知。因此数字出版内容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是传统纸印出版物所不可比拟的。

由于网络时代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人人在网络上都有言论的自由,新兴的传播主体不可避免地导致传播内容从高、精、尖向草根化和通俗化的落地。

通俗化适应了普通人上网寻求低价娱乐的需求,这导致了笑点多的图片或视频都能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超高点击率,展示出网络传播内容娱乐化的一种典型形式。

草根性适应了传播主体追求娱乐的心态,使得芙蓉姐姐、凤姐这类网络红人有了栖息之地,展示出网络传播内容娱乐化的一种典型形式。

2.传播内容的简短化和碎片化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闲暇时间呈现出零散化和碎片化等特点。适应于此,网络快浏览成为上网者读新闻、看报纸的习惯。例如,在轨道交通上、在排队时等等零碎时间里,上网受众会利用网络进行兴趣性阅读,这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也呈现出一种快餐式吸收方式,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浅阅读”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再是精专深,而是快新浅。快新浅需要的是大量信息的简单摄入,这使得传播主体制作的传播内容越来越简短化,于是诸如手机报、短信小说、微电影、微动漫之类简短出版形式得以创制。例如,台湾流行的网络阅读“懒人包”,就是典型案例。

由于网络媒体的跟帖、复制与粘贴,导致数字出版的阅读内容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使得传播内容的叙事结构更加多维度,情节架构更加零散化;超文本链接功能,使得不同传播内容之间可以更深入地挖掘、重组、融合和阅览,构成数字出版资源云,从而更充分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关联性信息的需求。

3.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和匿名化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求关注”成为竞争的关键,也产生了大量无所不用其极的网络怪异行为。但能够支撑“被关注”的核心仍然是传播内容,“内容为王”这一铁则永远不会改变,也永远不可改变。

为了实现“内容为王”,网络媒体之间展进了异常激烈的竞争。由于高技术和高智能的发展,任何单一媒体都难以在内容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报道。为了防止漏报一个好的内容题材,只要是内容题材就会被跟风,就会被炒作,这导致任何一条信息都会被数家、数十家媒体,甚至数百家网站所采用并加码,再通过门户网站的引导,引发了海量泡沫,最终导致了传播内容同质化。

传播内容同质化是一个典型的粉丝团扩散过程:当某一种内容题材或表现方式得到网民认可、受到网民追捧,就会产生很强大的社会反响和被高估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这种形式的传播内容被立即模仿、扩散,直至成为主流。传播内容的流行性程度决定了传播内容的同质化程度。

网络文学中红极一时的职场小说、穿越小说、官场小说,等等,都是由一两部代表性作品的暴热带动了网络文学的狂飙激进,同时也形成广泛的同质化作品泛滥,最终丧失了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个性、特色和魅力。

网络广告的同质化现象也甚为严重,“凡客体”的风靡一时就是最好说明。韩寒、王珞丹采用80后生人的口吻调侃社会,戏谑主流文化,彰显出VANCL个性品牌形象的广告词,被网民们不断模仿、不断翻新、不断恶搞。在开心网上,“凡客无处不在”,“凡客广告球星版”和“凡客火了”等诸多夺人眼球的标题广为传送;微博上,网友们也竞相上传和转发各种不同版本的“凡客体”,以至于“凡客体”已成为网络广告的一种流行的创作方式,改变了广告创意的原有价值。

网络的匿名性是指网民可以凭借代号暂时隐匿其在真实实体世界的身份和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社会地位等,回避其建构于真实实体世界的法律责任。网民分散于实体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是以社会性的组织或群体存在,而是以多元化的个体形式存在,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在网络世界里,‘我’是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因此,‘我’可以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虑后果。”[6]

基于网络匿名化,网民认为可以不考虑后果地任意发表言论,甚至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凭空臆想,甚至滋生出网络暴力,使得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受到了质疑。

对于违反法规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过滤;但是对于混淆是非的信息,技术是无力的;只有依靠网络法规的他律和网络素养的自律,才能创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数字出版传播阅览工具分析

1.全息化数字阅读器

相比传统出版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的传播工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3G或4G智能手机、无线智能移动网络、PSP,MP4,Kindle等数字阅读工具,以其大容量、便携式、实时化、视听合一等优势成为不可或缺、难以替代的数字媒介阅览工具。以电纸书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使得手持终端成为与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并驾齐驱的新型阅读方式,实现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成为数字出版的典型阅览工具。

2.功能化网络平台

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化,数字出版的首要环节就是让出版内容实时、有效、快捷地置放于网民面前,因此面向数字出版传播内容的云集成和云服务,搜索引擎的功能开发、数字出版网络平台构建成为数字出版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建立统一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使分散的、碎片化的出版资源整合起来,这对出版产业达成合作联盟,统一行业标准,完善产业链分工,优化高效利用和使用资源,提供更好和更便捷的服务,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7]

三、结语

(一)结论

1.网络文学传播体制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网络写手、传播商和受众等3个显性组成部分,在传播者的背后还隐藏着网络传播资本投资者;特别是在网络传媒体制下,网络写手与读者可以相互转换。网络写手、网络传播商、网络投资商、网络读者之间构成了循环关系和互动关系(见图3)。

2.社会化媒体传播体制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由互动性所联构的网民结构、由社区性所联构的网络社区、由社会性所联构的网络社会等逐步放大而组成;在社会化传播体制背后还隐藏着网络传播资本投资者;借助于社会化传播体制,网民结构逐步放大为网络社区,网络社区逐步放大为网络社会(见图4)。

3.互动化涉及的行为主体是市场主体和阅览主体(见图5)。

4.数字出版介体由传播内容与传播阅览工具等两方面组成(见图6)。

图3 网络文学传播主体结构

图4 社会化媒体传播主体

图5 基于网络传播载体输入输出端口双向开放性的互动化主体结构

图6 数字出版的内容介体结构和阅览工具介体结构

(二)讨论

在数字出版的传播实践中,依据5W格局,建构了一系列的数字出版传播主体和传播介体的组成因素,使得数字出版传播内容从一册册图书转变为一篇篇故事、一段段文字、一段段视频、一节节虚拟交互行为,传播内容走向了娱乐化和碎片化,再集成为出版云,将阅读文化推进到浅阅读时代,继而形成对于浅阅读方式的依赖。这样的数字出版传播形式,构成了数字出版科学存在原型中的传播认知对象因素(见图7)。

1.对照图1与图7,数字出版传播实践尚未提炼出数字出版所依据的客观自然系统、语言载体系统、认知形态,也未提炼出数字出版本体结构。由于现有研究与实践,尚难以构建起数字出版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故难以归纳出数字出版的定义。

2.对照图2与图7,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正在张成有序的因素结构。可以看到的是,数字出版的传播认知对象是一个宏观结构,而5W传播模式是一个微观结构;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对于5W已有充分和完备的覆盖,而5W却难以包容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的组成因素;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反映了数字出版认知主体因素的构成与相互作用,也反映了不同形式的内容介体与传播介体的传递关系,而5W的串行线性结构无法表征数字出版因素之间的逻辑行为传递关系。

图7 数字出版传播认知对象因素组成

3.数字出版传播认知结构组成因素析出还不完备,表现在内容介体和工具介体缺乏完备将,尚未形成收敛;用浅阅读空间代表数字出版传播客体,其合理性值得怀疑。

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数字出版工程实践,全面地解构、解析数字出版传播因素,通过建构数字出版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提出数字出版定义。

[1] 王汉熙,宋以超,胡树华,等.电子出版物品种分类[J].电子出版物,2003(7).

[2] 王汉熙,宋以超,周祖德,等.数字出版工程结构框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8).

[3] 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6] 王爱玲,郑保章.浅谈BBS中的“舆论绑架”与媒介偏观[J].新闻界,2006(5).

[7] 陈 静.数字出版:内容更多样 平台更开放[N].经济日报,2011-07-14(13).

(责任编辑:王 荻)

Analysis of Factors in Communica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ZHAI Hong-lei1ZHANG Li-ping1WANG Han-xi2

(1. School of Arts and Law,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2. Hubei Digital Manufacturing Key Laborator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The core task of defining digital publishing involves exploring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being (PSSB) of digital publishing. Based on the schemas of PSSB and 5W communication model, we have analyzed the structures of digital publishing’s subject factors, content medium factors, and browsing utility medium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literature, social media and interactive media, and constructed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bjec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We found that the 5W communication model functions as a structure o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while the cognition objec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require a structure of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existing analyses of practical factors in communica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are incomplete.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further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gital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publishing projects, construct a PSSB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arrive at a defini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 definition; prototyp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being(PSSB); 5W communication model; communication factors

2014-04-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数字出版存在形态的研究”(项目编号:11YJA860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IB-088)。

翟红蕾,女,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G206

A

1008-2603(2015)01-0109-08

建构类似的交互式

平台,例如,Xlibris网站就提供了自助式出版服务。只要作者愿意,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网上出版和销售自己的作品,并且作者可以参与某些出版过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如果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那么它将以传统的方式出版印刷,并通过传统的发行渠道销售。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受众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网络文学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网络文学的诞生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