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丹 ,张宇 ,赵丹 ,王海双 ,史永利
1.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眼科,黑龙江鸡西 158100;2.鸡西市人民医院眼科,黑龙江鸡西 158100
眼底疾病在临床中是比较高发的一种眼科疾病,如果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病,将容易产生恶性病理循环,近视眼底病理变化将使患者发生眼底疾病的机会明显增大,而眼底病变将诱发视力不断降低,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产生直接影响[1]。
在临床中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眼屈光都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发现,几乎所有高度近视侧眼患者眼底都不会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产生轻度病变,而视力正常的眼侧却容易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针对高度近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产生退行性变的脉络膜血管层、变薄的玻璃膜、视网膜色素感光细胞层、上皮层视网膜产生萎缩变性及形成裂孔等因素都是高度近视眼眼底病变的高危因素[2]。有关研究采用测微法对血管管径及各层厚度分别进行测量后,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患者眼球血管壁具有较大变化,在4~41岁之间就会产生微循环血管床老年性改变,甚至严重患者的还将产生脉络膜大血管血栓及视网膜血管闭塞等症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血流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血管系统中存在灌注不足的情况,糖尿病患者在产生视网膜病变之前,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流迅速增快,视网膜始终保持在异常高灌注的一种状态。由此可推断出高灌注是具有引起视网膜产生病变可能性的一个危险因素[3],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视网膜受到高速血流的冲击可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物理损害;另一方面是高灌注将引起大量糖元堆积在视网膜,视网膜受高糖代谢影响而产生生物化学性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可证实糖尿病患者在背景期就逐渐降低血流速度,增大阻力。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病程、眼内压、血压、血糖指标及眼血流灌注等因素都对糖尿病眼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引发一些并发症,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会伴随视网膜中央动脉低灌注而产生[4]。
对患者双眼都采用检眼镜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方法,结果表明高度近视眼侧不存在轻微病变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没有产生增殖期病变;而在视力正常侧的眼部则分布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近一半患者病变处于增殖期。其产生原因也可能是因患者在糖尿病眼底产生病变前,其高度近视眼眼底病变就已破坏视网膜、脉络膜血管,降低视网膜血流灌注,进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前非正常的高灌注状态产生阻止作用,使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不断降低。在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正视眼中,其视网膜脉络膜具有正常血流,产生的高灌注状态将发生异常,受糖尿病有关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将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所以,由此可推断出高度近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些保护性因素,并随着不断增加的近视度数,提高相应的保护程度。
该研究收集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被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8例患者(共36只眼)有关资料,并经散瞳验光确诊患者两眼中一只为视力正常,另一只眼为高度近视。其中有8例男患者,10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5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岁,2型糖尿病患者在超过40岁的成年人群众比较多发。
该研究收集的患者主要按照以下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超过10年的糖尿病病程;对患者进行散瞳检影验光,一眼屈光度超过-0.5D为正视眼,另一眼屈光度小于-6D为高度近视;将患有虹膜红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眼底产生其它病变的患者进行排除。
对患者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后,根据患者双眼不同的屈光状态分别将其分为正视眼组和高度近视眼组,之后再进行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按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类法的具体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并实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确定分期。
采用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χ2进行检验,并就性有关分析研究,P<0.05表明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对患者采用的检眼镜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的结果表明,患者的正视眼产生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病变都存在,其中约有7例患者为增殖期,占38.9%;有5例患者为Ⅳ期,占27.8%;患者的高度近视眼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只有4例,发生率较低,而患者并不存在增殖期改变。患者的高度近视眼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会显著降低,并不存在增殖期改变,有14例患者为Ⅰ期,占77.8%,且屈光度不超过-12D,没有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屈光度不同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上,正视眼组高于高度近视眼组,且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病情,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屈光状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关系的比较[n(%)]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增多,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娱乐等方面不注意眼部休息,用眼过度,使高度近视群体逐年递增,并逐渐成为对视力健康产生影响的一个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高度近视主要是指近视超过600度,同时该疾病具有屈光度异常,伴随延长眼轴、眼底视网膜和脉络膜产生萎缩性等退行性病变等特点,高度近视眼是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并容易产生多种严重并发症,很多一部分患者甚至会致盲,也是成年患者群体中的一个致盲的常见原因,由于改变眼球结构,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存在于后极部,患眼一般情况下都具有近视弧、视神经乳头倾斜及豹纹状眼底,可将漆裂纹合并,视网膜下产生局限性出血,脉络膜萎缩,后葡萄肿及形成新生血管等,在眼底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生率[6]。高度近视如果在眼底发生病变,起初产生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约1/3的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具有一些变性,诸如格子样变性、沉着物为雪球状、视网膜产生萎缩性裂孔,在周边变性的视网膜区容易导致视网膜在萎缩区内形成裂孔,部分产生视网膜脱离,在产生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症状的机会比正常群体高。而且表现出增长的高度近视眼球后部,在其后极部容易扩张为局限性巩膜,进而形成后葡萄肿,发病与眼球轴长和萎缩脉络膜视网膜具有比较紧密的关系,在疾病症状影响及产生黄斑过程中,容易引起中心视力减退,之后葡萄肿患者易产生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另外,还产生玻璃体变性,高度近视眼通常在早年经常出现玻璃体变性,年龄增长后比较明显,玻璃体产生解聚液化,混浊物形成后在玻璃体腔内漂浮,随眼球部位而产生移动,患者通常由于飞蚊幻视不安,之后还容易产生玻璃体后脱离[7]。
上述针对高度近视产生眼底病变的分析阐述,其具体发病机理受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研究探讨高度近视引发眼底病变的各种高危因素,对于临床工作中预防措施有针对性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该研究中的患者有4例产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占28.6%,在男性、较大年龄、较高屈光度、较多的眼轴长等方面,眼底病变组患者都比无眼底病变组患者高很多;而在定期检查、良好用眼习惯及眼镜及时更换等方面,眼底病变组患者都明显低于无眼底病变组患者,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男性、较大年龄、眼睛保健状况不佳、较高屈光度、较多的眼轴长等因素都具有产生眼底病变的较大可能性。针对产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高度近视患者首先应考虑因具有向后伸长的眼球,离开视乳头后的视网膜血管将逐渐变细,相应的脉络膜血管逐渐变直、变细等有关病理改变都使患者眼底十分易于产生病变,且通常高度近视将在早期将产生病理改变,但随着患者不断增长的年龄、降低的弹性及修复力等方面因素,表现出更加明显病理改变且难以恢复。由此可知,影响患者产生眼底病变的因素有高龄、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等,而针对男性高度近视患者产生眼底病变的比例将明显比女性患者高很多[8],目前的研究也难以作出比较科学合理地解释,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考虑到该研究病例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可不断积累临床有关资料并开展比较深入地研究。对于产生眼底病变还会受到用眼习惯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此方面内容在日后的防控治疗对策中也进行了较多的阐述。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患者逐渐加大的屈光度、加重的眼底病变程度及眼轴进行性变长等因素影响,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视力将进一步降低。也由一些研究文献显示,在发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患者中,年龄、性别、眼轴、屈光度等都与其治病原因具有一定关系,预防眼底病变就要对该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详查,特别是具有较高屈光度及较长眼轴的高龄男性患者。
上述研究都对该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并都充分体现出性别、年龄、眼轴因素、屈光度等因素对该病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将高度近视的致病原因及产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相综合以制定科学合理地防控对策,该研究中收集的高度近视患者病因主要是日常不正确的用眼习惯、阅读姿势及饮食不均衡营养、运动量小、不正确的生活作息习惯等所导致的。该患者群体中,通常近视不超过1000度,防控方法主要是在护眼方面从小应该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对眼睛的日常保健。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高度近视高危人群若具备上述高危因素,更需要对其加强有关宣教工作,对积极防控眼底疾病提供必要的指导。
具体措施一是要平时不要用眼过度,注意休息,尤其注意不要目不转睛,对于完整的眨眼动作应自行注意频度,经常眨眼能够使眼球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减少,以免蒸发过多的泪液,还应克服连续长时间操作电脑,一般可采用连续1小时操作进行5~10 min的中间休息,休息时可做眼保健操或向远方眺望,还应特别注意面对电脑或读写过程中都应对身体姿势保持良好,双眼保持平视或向下轻度注视、放松颈部肌肉、并使暴露于空气中眼球面积减至最小,对视电子产品荧光屏幕时挺特别注意调节好光亮度,不可对眼睛进行强光直射[9];二是在饮食中应养成良好习惯,起居具有规律性,使体质不断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不断提高,可多吃一些种类丰富的水果,尤其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一些绿色蔬菜、粗粮、鸡蛋及鱼类,多喝白开水以使眼睛干燥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并注意情绪状态保持良好,以免因剧烈波动的情绪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眼底病的发生;三是若眼睛呈红色,眼皮感到沉重,具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看东西视力不清,甚至头痛或眼球发生胀痛,休息后还没有出现好转等患者,更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另外,不仅是患者眼睛产生异常时需要到医院就诊,而且高度近视患者也应定期检查眼底,特别是高危群体更要将定期检查周期缩短,以有效防控眼底病变的产生[10]。
综上,产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度近视的高龄男性患者、具有较长眼轴、较高屈光度、眼睛保健情况不佳等,而高度近视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并随不断增大的近视度数而增加保护程度。因此,可在临床中要对上述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分别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才能有效控制产生眼底病变的可能性。
[1]严盛枫,王康孙.近视性黄斑疾病[J].激光医学,2012(8):36.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孙斌,成霄黎,陈武等.高度近视眼血流动力学检测[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4):255-256.
[4]安建斌,韩瑶,张彤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血流动力学研究[J].眼科研究,2005,23(1):79-82.
[5]杨红,刘伟民,肖信.视光门诊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84-85.
[6]梁永爱.无症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和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特征[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9-160.
[7]高举.近视患者视力变化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58-60.
[8]宁美真,孔庆兰,杨先.高度近视人群眼底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3):232-234.
[9]王克岩,徐格致,吕嘉华,等.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15(7):418-422.
[10]郭震环,杭春玖.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与OCT和视野结果的相关性[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4,16(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