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装品牌急需转型

2015-04-17 19:06
中国服饰 2014年6期
关键词:服装品牌卖场业态

原有商务服装的购买客群的购买需求已由中国原始的“橄榄”形消费业态转向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哑铃状。

近年来,全国性的实体消费增长延缓,以及新兴销售渠道的发展,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态势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对于在中国服装界占有重要一席的商务型服装品牌而言,这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状态不知还要延续到何时,更使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产生了“迷茫”之感。

当中国商务服装品牌崛起之时,正是适应了90年代及新世纪之初消费者需求变更的需要。他们即希望能够购买到比低端市场及批发市场中更为优质与值得信赖的商品,同时又应当具有一定的国际形象、价格却又适中的商品,因此温州与广州大量的具有“洋味”感觉的男装商务品牌应运而生,并快速成为中国商务服装品牌的领导者。

但随着2010年以来,—方面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与时尚认知力得到极大提升;另—方面,一些国际服装品牌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市场营销现状发生了根本转变。

对于具有商务服装需求的消费群而言:如果需要更加具有形象感与品质感的服装,那么众多如Zegna、Dunhill、Louis Vuitton等国际一线品牌的商品已经成为了高端消费者的首选;如果需要更加具有款式更新度与价格实惠的服装,那么同样来源于国外的快销时尚品牌Zara、H&M、C&A、Uniqlo、Gap等又比国内品牌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原有商务服装的购买客群的购买需求已由中国原始的“橄榄”形消费业态转向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哑铃”状,而中国众多的商务服装品牌恰恰处于哑铃的杠杆之处!

与此同时,处于一、二线的核心商业营销卖场发展的转型及国际品牌的更多引入,以至于严重压缩国产商务服装品牌的生存空间。

随着全国一、二线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原处于不同城市的单体商业营销卖场一方面随同经济需求的改变及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传统的百货型商场向综合性大卖场与Shoppingmall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扩张与收购形成了全国性的连锁型经营或管理的系统型营销实体,例如燕莎系、银泰系、王府井系、万达系等等。因此,对于有限的经营面积而言,更多的提升经营种类与服务内容,必然会将原有的百货销售业态进行压缩。

对于商务服装品牌而言,随着经营收益的降低以及国际品牌进驻,已然从原有的商场支柱变为了满足经营品类的业态之·。因此,随着“僧多粥少”的现象越来越严峻,原有可以通过种种“变通”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转向“明面”上的商业实力竞争:品牌知名度、商品收益率、服务满意度、形象表现形式等等,这就难免让那些经营实力有欠缺的品牌生存力大大降低,从主厅到边厅,由中岛到流动柜台,直至被迫清出卖场。

商务服装品牌旧有的商品经营同质化与唯商品转移的营销模式已不符合现有的消费节奏。中国的服装制造产业是由众多专业生产区域集中组合而成,对服装行业了解的朋友能够说出很多集中的单一商品制造城镇,如:东莞大朗与浙江桐乡的毛织产业、均安与增城的牛仔生产群、温州地区的西装及外套的产业群体等等。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自我产品研发的支出,既保证了产品销售的稳定,也减少了产品经营失误的风险。然而,正因如此,商务服装品牌商品越来越趋向雷同,产品的风格、款式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

实际上,当下品牌企业不仅仅只是商品的中转管理中心,同时也是为上游生产企业提供最新工艺、面料及制造能力的支援体,是下游销售代理及经营实体的客户服务维护、商品宣传展示与人员素质培训的服务体。

因此,传统的商务服装品牌企业需要将旧有的经营思维向“服务商”进行转变。在商品及品牌为核心的工作项目的周边,建设起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团体与客户服务平台,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提供更为详实与多样的支援服务内容,凝聚供应链的整体性、提升品牌在市场终端的综合表现力,这同样也是商务服装企业最为迫切改革的重点。

猜你喜欢
服装品牌卖场业态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品牌发展任重道远
图片报道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影响不大,一、二线会升级运作
曾经最能走量的零售渠道,会被肢解吗?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Under the New Media, the Influence of the Rise of Dress Brand Display Platform on the Design Method
中国服装品牌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