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的麦子才是活的

2015-04-16 23:39郑文庆
中小学德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孔子心灵老师

郑文庆

据说,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排放三个,箱体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一个是玻璃瓶,一个是纸袋,一个是点状碎粒。可谓一目了然,哪怕不识字的也知道如何按类放置。反观我国的垃圾箱,上面写的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如此“学术化”的垃圾箱,让许多人不明就里,城市管理者的初衷无法实现就在情理之中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公共规则不是给内行人看的,而是给外行人看的,让所有人都一目了然,才能便于执行、监督。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德育工作。毋庸讳言,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同样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比如,教室前方悬挂的“一旗一句”千篇一律,抽象空洞;《守则》《规范》等条文整齐划一,却缺乏可操作性。更有一些学校直接从厂家订制一些挂图,一年一挂,一年一换,看上去年年有更新,却离学生生活甚远。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模式单一、形式呆板、内容贫乏,德育成效可想而知。

如何改变这种低效的德育现状?我想应重在厘清三个认识。

教育没有万能钥匙

这个故事可能家喻户晓:某生成绩从来都是60多分,有一次发挥失常,只考了50分。该生愁眉苦脸,恳求老师高抬贵手,让他及格。因为如果不及格,爸爸就会揍他。老师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顿生怜悯之情,并想出了一个“借分”的办法——先借10分,但下次考试必须翻倍还回,即至少要考70分,学生满口答应。自然而然地,这以后,该生再不敢怠慢,学习前所未有地用功。结果,在下次考试中该生破记录地考了90多分。校长闻知此事后甚为赞许,并“下令”在全校实行“借分制”。但这可是高利贷啊,借起来容易,还起来难。后进生闻“借”丧胆,效果可想而知。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大发雷霆:为什么某某老师用这个办法很灵验,你们就不行?每个人都要认真反思!

对该校长的“龙颜大怒”,我们自然可一笑置之,而孔夫子与弟子的经典对话则可让我们豁然开朗。子路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你的父亲和哥哥健在,怎能不经过他们同意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了吗?” 孔子回答:“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予不同的答复,公西华不解其意,就去问孔子。孔子说:“子路对政治主张信心有余,敢作敢为,怕他太冒进了,要他慎重一些;冉有对政治主张有所保留,信心不足,怕他犹豫不定,要他听了就去干。”对此,朱熹评论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了,效率提高了,人心也浮躁了。为此,我们更应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像某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或教师那样,总是妄图去打造一把万能钥匙,解决所有学生身上的问题。因为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找到一把能同时打开所有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

教育是水的载歌载舞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可见,教育要让每一个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摇动、推动和唤醒,让每一个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长。然而,现实往往大相径庭。

你看,在校门口的文明礼仪示范岗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文明督导员恭恭敬敬地向进出校门的老师行礼并大声问好,可有的老师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的则表情冷漠、不理不睬;有骑车进校门的,则连车都不下……

一次去听课,快上课了,上课的老师来到教室门口时,看到门口有一张纸,于是严肃地说:“值日生马上把那张纸捡掉,其他同学把自己座位旁边的纸屑捡干净。”同学们一听,赶紧纷纷离座去捡拾地上的纸屑,而这位老师却只站在讲桌前扫视。“自己不捡,都叫我们捡。”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学小声嘀咕道。

怨不得这位同学发“牢骚”。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句朴素的真理虽不是铿锵有力,却是对德育奥秘的最好诠释。我想,那位老师肯定不是要故意难为值日的学生,他可能已习惯成自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去捡拾起纸屑,否则,他哪怕不需言语,而只需微微一笑,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张,对学生的感召力也会比他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反复说教要好上千百倍。倘能如此,何愁文明礼仪教育搞不好,班级卫生搞不好?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就如水的载歌载舞,轻柔、舒适、无痕,让每一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成长。

教育要有儿童情怀

课间,我凝视着操场边姹紫嫣红的花朵,不由得想起班上的那些孩子。男孩子太淘气了,有时一下课就聚集在一起打架闹事;女孩子也不省心,一有空就窝在一起议论班上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相好的事。他捡到了胸卡,明明知道是谁的,却偏偏要交给你;教学统计图时,号称“班级数学小天才”的她,明明懂得绘制,却偏偏嚷着“老师,帮帮我”。怎样看待孩子的这些事?是以成人的眼光,还是从儿童的视角?

这时,如果你一脸的不耐烦,就会失去一次关爱学生、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机会。扎堆打架闹事,或许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理当引导教育;议论男女之事,或许是青春的萌动,宜疏不宜堵。捡到胸卡交公,为的是求得老师的赞许,可别嫌麻烦,舍不得花那一两分钟,在《班级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他的事迹。懂得绘制统计图,偏说不懂,为的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乃至关爱,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她。尽管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你还得亲自指导,“帮帮”她。因为这能带给学生精神的愉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注她的,这会有利于她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多好。我们不能只用成人鉴赏或教师专业的眼光去要求学生,而要“把孩子看做孩子”,从儿童的视角、按儿童的心理去审视儿童,去观照教育,如此教育才会更成功。

想到英国的垃圾桶设置,我想说,教育不应是空中楼阁,智慧的教育方式是“连傻瓜也能操作”。倘能如此,高效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圣经》也云:“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想,我们的教育也应“贴地而舞”,接地气。用《圣经》的话来说,落地的麦子才是活的。

(作者单位:德化县尚思小学

福建泉州 3625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孔子心灵老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心灵小语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