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要选准立意的角度,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更要有联系现实生活的热度。高考本身历来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语文社会现实联系又最为密切,语文高考不会局限于书斋,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力求沟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这一倾向表现在选题上,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事件。
纵观2014年全国18道高考作文命题,全是材料作文,这种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不为难学生,或暗示宗旨或提示中心,或列出几种观点供考生选择。这样的命题形式既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又有相当的开发空间,便于考生凭借思想积累和表达积累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行文和自由发挥。新材料作文的兴起,既避开了旧材料作文容易因读不懂材料而出现走题偏题的情况,又防止了话题作文容易宿构或押题的诟病,能受到全国各地命题人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材料作文一般的格局大抵是:点材料——提观点——联生活——深挖掘(为什么、怎样做)——概全篇。这些步骤中的核心是“联生活”,具体方法有“正(正面立论)、反(反面立论)、类(类比自然社会)、广(广泛联系国际社会家庭)”等角度。材料本身的意思是浅近的,命题拓展的方向是深远的。两者前后相承,虚实相生。有的命题提示语中要求考生的“联想”就表明了这种关系,因为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由近即远的思维。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无论是寓言故事还是诗歌警言,究其本质来说大多是比喻型材料作文,这种作文的审题有三条原则:一是要对喻体的特点把握准,找本体时要有相似点。把本体找出后,可以试着改成一个明喻来验证。二是要有整体意识,不要只抓住一点不放。三是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去联系生活,材料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当拿不准本体时,所举事例尽可能要和材料包含的道理相同。
从横向看,总看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是着眼于现实,贴近时代脉搏的新材料。全国新课标卷文题“山羊过独木桥”,要求考生从比赛项目延伸思考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竞争日趋渗入每个角落的今天,怎样在竞争中寻合作,在合作中求双赢,这是一个摆在理性现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能灵活机变地解决实际问题,方可见出作者的思想深度。浙江卷“门与路”,看似一个很抽象的话题材料,其实出题人是想引导考生由虚到实,思考进入大学之“门”后,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就非常切近考生实际了。考生由虚到实究其关键,是能够从抽象的话题联系到自身实际如何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问题,这样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再如北京卷“老规矩”,要求考生综合思考这些传统老规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需要考生仔细观察生活,深入思考体会的。考生若能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具体分析,哪些规矩值得传承,哪些规矩需要摒弃就一定能写出有深度的好文章来。
再从纵向看,以湖北省高考为例,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登山”,材料中提到有三类游客分别留恋于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如果把立意仅仅放在如何欣赏风景上,无论是登泰山还是爬家乡的小山,描写得再细腻,由于没有拓展到现实生活,那么立意就没有深度,也就很难得到高分。但考生如果能从“登山”中跳出来,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选择一种人生态度,处事方法——是保守知足珍惜拥有,还是锐意进取执着追求?只有从登山这一故事拓展开来,联系到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的作文才能见出作者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