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进
摘 要 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良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积极意义,国内水稻产区应当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尤其是针对当前水稻种植面积难以在短期内扩大的情况,要想提高单位产量,就必须致力于种植技术的改良,实现水稻种植增产保质的目标。
关键词 水稻;栽培技术;增产保质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3-0-02
1 国内水稻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发展转型期,水稻栽培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稻品质参差不齐
短时期内部分地区在水稻种植中片面追求产量,忽略了水稻品质,导致产品质量停滞不前,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这一现状还与水稻种植技术落后有关,栽培技术制约了水稻生产向高质的迈进。
1.2 综合管理滞后影响效益
一些地区在水稻栽培中没有能够将生产的各个流程工作衔接起来,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只重视部分环节管理,没有从整体上科学有效实施管护,导致种植效益低下[1]。
1.3 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需求
水稻种植品种的单一化难以满足社会对水稻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地区对水稻种植研究局限于单一品种,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对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种植效益的提升。
2 水稻栽培技术改良应当遵循的原则
改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势在必行,是提高水稻种植产出效益的必由之路。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要追求高产与优质并重。栽培技术改良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种植产量的提升,还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实现高产且优质。二是要坚持综合改良。水稻栽培技术改良应当渗透于水稻种植全过程,仅仅局限于某一环节或方面的改良,容易顾此失彼或者出现不匹配现象,要从种植之前的准备、栽培过程及其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良,确保水稻种植优质高效。三是要发挥先进机械设备作用,水稻栽培技术改良的过程应当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成套机械运用比例,将改良后的技术运用到种植活动之中,提高劳动生产力。
3 水稻栽培技术改良要点分析
水稻栽培技术改良应当是一个立体化的过程,应当涵盖水稻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插秧与管理等各个方面。
3.1 科学选择确定品种
主要结合本地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环境,综合考虑确定丰产、米质好、抗性高的优质品种,原则上品种的选择要有储备量,以保证好中选优。
3.2 做好播前各项准备工作
播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发芽试验、晒种浸种以及催芽等环节,在发芽试验环节确定2种以上品种,取百为单位的种子粒数,以30 ℃温水浸泡4 h,以纱布袋保存,放置专门容器中并保持30 ℃恒温,及时对种子进行水分补充,3 d后开始统计发芽势,以5 d为节点计算发芽率,以发芽率不低于80%为标准门槛,确定发芽率高的品种[2]。在晒中浸种环节,晒中要选择晴好天气并不少于3 d,保持品种的纯度。浸种时控制好时间与温度,原则上以30 ℃为宜,时间在3 d以内,如果水温降低还要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水温降到20 ℃时,浸种时间增加1 d。为了提高稻种抗病害能力,还要在浸种时添加药剂,如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 d预防稻瘟病,1%生石灰水浸种3 h预防白叶枯病等,从源头提高稻种自身质量。催芽环节坚持高温(30 ℃)破胸、适温(25 ℃)催芽、常温晒芽。
3.3 选准时机插秧
要在秧苗达到插秧要求后进行,要抓紧时间赶进度,秧苗要保持“带土、带药、带粟”,积极鼓励开展机插秧。
3.4 强化田间管理
3.4.1 做好秧期田间管理工作
首先要科学进行施肥,在插秧前5 d就要对苗床进行嫁肥,可选一次性水稻专用复合肥,秧苗生根期要追施返青肥,剂量为硫铵和钾肥100~150 kg/hm2,其中加入除草剂匀洒,实施稻田活棵及除草[3]。15 d后予以尿素150 kg/hm2、钾肥225 kg/hm2追施,促进秧苗发棵分蘖。这一期间要科学灌水,秧田水深保持在秧苗高度2/3左右较为适宜,避免深水泡秧。另外,还要喷施送嫁药控制病虫害,如插秧前2 d以吡虫啉0.4 kg/hm2喷雾防治稻飞虱等。
3.4.2 做好生育后期田间管理工作
在秧苗进入孕穗期后要进行间歇灌溉,保持3 cm 浅水层并到落干后晾晒2 d,继续进行3 cm 浅水层,如此反复。水稻进入结实期要保证水层在5 cm左右,齐穗后到灌浆期则灌跑马水提高土层通气性能,提升地温,增强根系活力,对水稻成熟具有积极帮助[4]。灌溉直至黄熟末期停止,等待收割。水稻生长期要至少进行3次晒田,分别在水稻七叶期、始穗前和齐穗后。生育后期管理中,要重视科学施肥,重点要科学追施穗肥、增施磷钾肥,要注意天气因素以及秧苗生长实际状况,做到施肥时机恰当、肥量恰当,改善秧苗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和促进成熟。另外还要注重防治病虫害和灭草工作,病虫害防治优先倡导药剂的交替喷施以减轻抗性,防治的主要时间节点是倒2.5 叶、孕穗末期以及齐穗期,达到防治指标时按剂量喷施。灭草要在前期封闭灭草的基础上进行后续清理,可用48%苯达松1 500 mL/hm2混 50% 二氯喹啉酸750 g/hm2,对水450 L/hm2实施茎叶喷施,要注意喷施药剂前1 d秧田排水,喷药后2 d重新灌水,田间零星杂草予以人工清理。
综上所述,强化改良栽培技术对水稻优质高产具有重要的支撑功能,各级农业技术部门都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促进水稻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刘名贵.水稻栽培技术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12(5).
[2]陈君临.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
[3]王亿豪.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运用简述[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15).
[4]刘宏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12(4).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