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
最近,班上经常发生一些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小矛盾。据此,作为班主任兼心理辅导老师,我专门上了一堂“换把椅子坐坐”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中,学生很投入,并能设身处地地解决一些情境问题。但心理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只有潜移默化、慢慢熏陶,方能心领神会。所以在这堂课后,我的辅导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着“换位思考”的教育之旅。
一、展心理历程,缩心理距离
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如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把“换位思考”的过程展示出来,就既能拉师生心理距离,又能促进师生心理成长。
(一) 在商量中展示
师生交往中,双方越相互理解,彼此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关系就越融洽。在一些小事的处理中,如老师展示出自己换位思考的思维历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和你同步,从而达到缩短心理距离的效果。
如布置家庭作业时,忽然听到一学生“哎”了一声。这时我会想,作业是否多了?于是,把自己的心理历程向学生作了展示:
“假如我是老师,会觉得这两项作业都要做,因为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希望同学能不折不扣地完成。”
“假如我是学生,看到语文、数学、英语都有作业,心情有些沉重,回家还要做这么多作业,太累了。希望老师能少布置一些。”
此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对”,觉得我讲得很在理,照顾了双方的要求。该怎么办呢?我和同学们商量后,把抄写两次的作业改成准备听写。如此,师生的心情都很好。
(二)在冲突中展现
师生冲突时,如果老师总是以势压人,学生就会在忍气吞声中,对老师怀恨在心。时间一长,师生间便会形成一堵厚厚的妨碍交流的心墙。而如果发生冲突时,不急着争辩谁是谁非,而是花点时间把自己的思维演绎出来,所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小张是个很任性的孩子。在一次朗读中,看着她趴在桌上,嘴巴一动不动,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就想她可能又耍脾气了。于是走到她身边,希望她能直起身来朗读课文,可她却全无反应。我于是轻声而有力地说:“坐直,朗读。”这时她生气地说:“我头痛!”教室里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同学们都等着我应对。我迟疑了一下,拿了两条凳子到讲台桌前,开始“空椅子”技术换位思考。
“小张,全班同学都坐得笔直,大声朗读,只有你趴在桌子上,我心里真难受,希望你能马上坐直朗读。”
“老师,我头很晕,不愿朗读,只能趴在桌上。你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坐直,我心里委屈极了。老师不理解我,不关心我。”
“我一听到你头晕,心里也很难过,你为什么不早说呢?”
……
经过一来二去的换位思考过程展示,小张的心情好了很多,大家也松了口气。
二、借负面事件,优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不只是学生的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提高。利用“负面事件”进行团体辅导,既能助人自助,又能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一天上午,英语老师与英语课代表因为交作业本的事而发生了不愉快,两人都很伤心。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于是引导他们利用换位思考自己解决。
师:上午英语老师和英语课代表小许发生了不愉快,他们都很伤心。作为老师的学生和小许的同学,怎样让他们友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小许很委屈,因为上午他确实很忙,没有一点时间去交作业。再说课间活动时,还有一个同学到他那儿背英语课文呢!
生2:是我去他那儿背课文,我可以作证。
师: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理解小许,没有及时交本子是有原因的,觉得小许不该受到老师的批评,是吗?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那么,英语老师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来猜一猜。
生1:我想英语老师是想尽快帮我们批改完作业,好让我们能在课堂上及时做练习。可由于没及时交作业,所以就无法做练习了,她心里很着急。
生2:老师也是为我们好。
师:看来,他们都有道理。那么,使他们发生冲突和不愉快的原因可能是——
生1:老师不理解小许,而小许的态度又很不耐烦,没有尊敬老师,使老师很伤心。
生2: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都觉得自己有理,结果都不高兴。
生3:由于两人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从对方角度想问题,所以双方都得理不饶人。
师:我们都是小许的同学,也是英语老师的学生,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感觉好起来?
生1:我们可以给小许作证明,他确实没时间交本子,希望老师能理解、宽容他。
生2:也可让小许进行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苦衷。没交本子老师本来就不高兴,再加上小许生硬反驳,让老师觉得没有尊重他,心里更伤心了。
小许(心平气和地):在大家讨论之前,我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不过现在好一些了,可能我说话的语气让老师生气了。
其实,讨论的过程就是心理成长的过程。对于班级中经常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小事,如能放手让学生处理,无疑会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
三、讲心理故事,促心理感悟
从词源上看,隐喻来自希腊语,代表传递,意指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类比的方式传达出来。“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就是漂亮的隐喻。老师可随时结合发生的情景讲隐喻的字或故事。如:
平时,学生经常会因为看法不同而争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时,可让学生面对面地坐着,在中间写一个“由”字,让他们读,一边会读“由”,另一边则会读“甲”。这是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不一样。
学游泳时,每个同学都兴奋不已,这时小张却哭了。原来他个子特别矮,从没下过水,本来胆子就很小的他,一看到水没过了脖子,就怕得不得了。而同学的取笑使得他更加自卑,所以他在水里一点儿也不敢动,就爬起来躲在角落里。同学们看见了,不但不去帮助他,反而更放肆地嘲笑他。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寓言故事,于是用它去引导学生。说是有一头猪、一绵只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畜栏里。有一天早上,牧人进来捉猪,猪大声地嚎叫,猛烈地反抗。绵羊和乳牛很讨厌猪的嚎叫,便一起责备猪:“你吵什么啊,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答道:“他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学生听了后沉默下来,也许觉得“不要随意去取笑别人”,也许觉得“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事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到,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凡而持久的心,去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嵊州市鹿山教育集团鹿山校区
浙江绍兴 3124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