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方法与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研究

2015-04-16 04:01关月梅安林晓
中小学德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品德交流目标

关月梅 安林晓

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过程与方法”维度,体现了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新理念,使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为此,上海市二期课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开展了着眼于方法与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研究。

一、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功能——“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良好品德的形成基于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因此,“知识”是基础;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自己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内化,因此,“方法与能力”是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与能力”目标是连接“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桥梁,所以,只有抓住“方法与能力”这一关键,才能更好地落实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可见,落实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力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学习方法与本学科所应有的能力。“方法”与“能力”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此,“方法”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社会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种学习方式,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与具体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具体的学习方法包括交流展示、辨析讨论、情境演示、行为练习等。“能力”则指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主观条件,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特有能力(本课题主要指学科特有能力)。“方法”与“能力”目标相辅相成: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有助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改善与优化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的质效。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国外相关课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美国国家社会科》在设定三维目标时将“提高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方法技能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对基本方法与能力要求略显不足。由此,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二、系统梳理“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

在理清三维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两个版本(上教版、科教版)教材和教参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认真研读,梳理归纳出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并找到了这些目标在各年段的分布,使本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为大家所认同。

我们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具体细分为六大方面: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以下是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在不同年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5年级)

方法

能力 ●掌握一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简单办法。

●学会一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身边的生活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 ●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搜集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资料,初步具有观察、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

●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形成初步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与此同时,同一能力各个实现环节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以“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例,各个环节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低年级 中高年级

弄清

事情 能弄清事情的基本内容。 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是非

判断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分析,必要时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

行为

选择 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 能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经过这样的梳理,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一条循序渐进的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与此同时,我们运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标准(见下表)。

方法与能力目标 行为动词

收集与处理信息 收集、搜集、整理、观察、查阅、参观、

访问、寻访、调查、考察等

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表达、讨论、介绍等

辨别是非与

行为选择 辨别、选择、识别等

分析与解决

实际问题 分析、解决、发现、提出、解释、质疑、

探究等

生活自理与

自我保护 掌握、学会、识别等

社会实践与服务 参与、参加、进行、开展等

三、探索“方法与能力”目标评价

评价是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键。通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既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从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的侧面反映学生的品行水平。

1.完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通过实践与总结,完善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学习

能力 评价标准及描述

低年级(1-2年级) 中高年级(3-5年级)

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 ●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简单办法。

●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搜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

●能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 ●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收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并自己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初步观察和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能对简单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倾听、接受别人的合理意见。 ●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清楚、具体。

●能够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组合作中,协商解决问题。

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 ●能弄清事情的大致情况和基本内容。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初步分析,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 ●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情境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学过的知识,对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提出初步的看法。

●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能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能在合作交流或独立思考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自理。

●具有初步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能通过家庭、学校等法律,做到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 ●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 ●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能主动为他人服务,能自己解决在社会服务中遇到的困难。●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2.明确评价量表设计原则

学科能力指标体系的明确,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奠定了基础。为了检测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我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量表,增强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制定评价量表的过程中,明确了三个设计原则:

一是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能力目标细化,关注指标的指向性。制定评价量表时,要根据分年段目标和分环节要素及学习活动的特点,对能力目标进行细化,能力目标越具体明确,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高。

二是关注学习细节,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制定评价量表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运用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细节,使其可以利用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监控自己的发展。

三是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多主体间的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帮助学生本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学生在沟通与协商中共同提高。

3.丰富方法与能力评价的方法

研究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三种方法与能力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法。例如,在学习《绿色的家园》一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我们注意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PPT,对整个活动作出总结,并评选劳动之星。

作品展示法。例如,执教《振兴中华》单元后,我们布置了活动作业——“小眼睛看大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形式寻找家乡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或绘画或作文。之后,请同学们相互评比作品,最后将优秀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予以展示。

学习竞赛法。例如,学习《浦江的诉说》一课时,我们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杨浦大桥、长江隧桥以及近年新建成的交通轨道线等资料,以拓展教材内容;并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资料找得多、找得对,看谁呈现的方式合理、美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以此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4.改善教师即兴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适时适当的即兴评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四种即兴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评价能力。

激励式评价。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进行激励,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

修正式评价。探究活动中,学生发言难免有差错,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热情,肯定发言内容的正确部分;然后指出其发言中的差错,同时用商讨的口气,如“如果能换个角度再想一想,你的发言就更完整了”等,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修正发言中的错误。

补充式评价。学生生活经验少,发言内容往往不够丰富,教师可在肯定学生发言的亮点后,补充有关实例与理由。这样,既弥补了学生发言的不足,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升式评价。即通过综合总结集中分散的学生意见,通过归纳把零碎的意见变得系统,将浅层次的认识提升为较高层次的认识。例如,科教版五年级《千里江山一河牵》一课设计了一个活动:在图上画出京杭大运河,并标注出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了根据图例读图、根据走向读图、根据起始点读图等三种读图方法,引领学生提升学习成果。

我们研究还只是开始,还须在后续行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尤其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品德交流目标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