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跃育
摘要: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模式,这种影响模式,不仅在于他作为开国皇帝为宋朝设置的国家格局以及各项制度,同时也体现在他的人格特征上。那么,依据赵匡胤的人格,如何理解他和平获取政权的方式、统一国家的不彻底以及削弱部下军权等行为呢?心理传记学的分析将对此有所启发。
关键词:赵匡胤;心理障碍;心理传记学
一谈到心理障碍,人们总是会把它同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等负性情绪联系在一起。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出现心理障碍的都是那些走投无路的人。但事实上,工作认真、勤奋、有前途、有潜力的人同样可能出现心理障碍,而这种障碍的出现往往是出于安全感的缺失,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例。赵匡胤之所以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他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太大的地位变化。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由于角色地位的转变,他的人际关系也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因此突然间遇到了太多从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于是他表现出了对现有环境的极度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核心则在于安全感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引发巨大的挫败感,使他从此对事情保持消极、逃避的态度
赵匡胤自幼胸怀大志,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匡扶社稷,建立像汉唐一样的盛世。但自跟随后周皇帝郭威、柴荣以来,一直南征北战,自己虽然深受主子的器重,但他发现基本没有机会让自己达到一个自认为理想的位置。然而,周世宗柴荣的骤然离世却让他来不及有半点思索便急匆匆地登上了皇位。他以前一直以为,当上了皇帝就离做一代英主不远了。然而,当上皇帝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现在当的这个皇帝并不是理想中的皇帝:他想象中的皇帝是能够一统天下的,而当时他所建立的国家,版图仅限于中原核心地带的一小块地盘。与之并立的国家,北有契丹辽,西有后蜀、后汉,南有南汉、南唐、吴越、南平……也许,其他的都不足为惧,但契丹辽的铁蹄和利剑却让这位新皇帝心生怯意。他原本只想安安心心做偏安一隅的皇帝,但大臣们怎么办?拿什么给他们分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赵匡胤不得不继续征战。
为了隐藏自己内心的恐惧,赵匡胤对契丹的征战路线采取了一个完美的折衷。原本赵匡胤可以趁着暂时平定内乱的胜利,一举先拿下北边的天然屏障——对大宋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幽云十六州。但对于此时占据幽云十六州的契丹,他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战略上,他采取了先弱后强、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他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期待契丹对自己并不产生危害,尽管宋辽边界到宋朝首都开封,五百公里的距离全是一马平川,不仅没有广阔的天然屏障,连一个险要的关隘也没有。门户完全洞开引起了这位开国君王的警惕,然而惧怕契丹铁骑的赵匡胤却一直未能实行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地区的战争方略。虽然他在位期间也在不断地南征北伐,然而,在最关键的战略决策上,他却退缩了,这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意味。赵匡胤虽然在收服周边弱小政权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对于迅疾如风的契丹铁骑却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与恐惧,最使他担忧的就是都城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辽国一旦兴兵,强大的铁骑将如潮水般越过长城,无遮无拦地汹涌而至,直抵开封城下。为了避免覆灭的危险,扭转这一不利局面,赵匡胤开始考虑迁都洛阳。洛阳北有黄河,南有中岳嵩山,西有秦岭、渑池、函谷关等险要之处,东有咽喉要地成皋关(即虎牢关),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可攻可守。然而,软弱的赵匡胤却因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放弃了自己的正确主张。试想,如果赵匡胤富有血性、威严专断、敢于碰硬,也就不会以沉默进行一场灾难性的妥协;如果不是赵匡胤的缺乏自信,在建立宋朝之初就推行北伐契丹的军事方针,而不是先向当时最为弱小的荆南小国开刀平定江南,那局势会不会不同呢?从赵匡胤的军事方针、施政方略、重大决策来看,赵匡胤的骨子里缺少一种硬碰硬的铁血气概,他总在玩弄着某种计谋与手段,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莫不如此;但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他总显得优柔寡断,心中决定的事情却无法果断地推行……
二、身份地位的变化导致人际关系突变,几乎周围所有人都成了他的敌人
赵匡胤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主要得益于当时的藩镇割据,各国的重要官员都拥兵自重,当然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当他取得帝位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却变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反观五代以来的历史,赵匡胤的心情更加复杂。他心里非常清楚,那些在自己脚下俯首称臣的大臣,究竟有多少心悦诚服者呢?并且,他手下的那些节度使们照样手握重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上演一出类似的兵变,或是干脆亮出旗号武装夺权。他所发动的陈桥兵变,直接榜样无疑便是郭威;但在郭威之前,还有过唐明宗李嗣源、唐废帝潞王李从珂的“成功范例”;包括他的这次所谓拥戴性的兵变,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已上演过四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匡胤深深觉得,应使这种武将兵变的事例在他手中成为“绝版”才是。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宋朝的开国史上便赫然写下了“杯酒释兵权”这一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巩固统治地位来说,杯酒释兵权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四面皆敌、疆场未靖的情况下,这一举动无疑是主动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这对于当时四面临敌的宋朝来说,时机未免过早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赵匡胤在飞鸟未尽之时就收好了良弓,可见篡位的阴影对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此外,他还进行了大幅度的人事调整,解除了除自己弟弟以外所有武将的军权,其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但他却只能借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担忧、焦虑和紧张。
三、不光彩的皇位获取方式,让其内心自卑与内疚深深交织
尽管赵匡胤的夺权方略十分隐蔽,但对于他和他的大臣们来说,这件事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因此,这就让赵匡胤感觉到自己缺乏一种皇帝的威严,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油然而生。特别是在每次廷议时,赵匡胤总是觉得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如果说以前他所表现出来的失败感、自卑感、对臣僚们充满敌意只是抑郁的轻微表现,那么这时的被迫屈从的受困情景则直接激活了赵匡胤的心理紊乱状态,让他深深认识到自己做的这个皇帝与想象中金口玉言的帝王差距太大了,让他进一步发现,在他与别人的冲突中,自己总是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于是,失败感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自卑感。他想拾起自己在臣僚们面前的威风,于是,他颁布了一项看似不大,却影响国民心理人格的圣旨——废除宰相在君前坐议之礼。也就是说,宰相晋见、议事不再赐坐,也得如普通臣子般匍匐于地、三拜九磕才行。双腿一屈,什么人格、尊严都消失殆尽了。别人没有了人格,皇帝就拾起了尊严,至少在赵匡胤看来是这样的。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赵匡胤居然在官帽之上安置了两根长翅。endprint
除此之外,在赵匡胤的内心深处,他还依稀记得,其实后周的两代帝王都对他不薄,但自己却没有做到一个能够尽忠的臣子。而他现在又不得不要求自己的臣僚们忠于朝廷,虽然他也会说出一大套关于仁义礼智的理论,但他却始终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煎熬和冲突。甚至他对谋反篡权的恐惧、忌讳与禁锢达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四、小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样的,而强烈的失败感、自卑感、不够自信、对重要的事情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期望与得到之间的巨大落差和对他人的强烈敌意应该包括在情绪障碍的范畴之内。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心理障碍”一词的应用比学术上的界定更为广泛。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没有能力按社会所普遍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赵匡胤晚年的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己地位的迅速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际关系的剧变,一方面,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失败感,另一方面,过去与自己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战友变成了自己帝位的威胁者,他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强烈的敌意。同时,在廷议中的失败则让他内心的失败感一次次加重,他发现自己虽贵为皇帝,但对很多事情原来并不能完全把握。于是,在重大的决策上,他开始采取消极对待甚至回避的态度,这在他统一中国的战略路线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赵匡胤的抑郁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通过心理传记学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是我们对自己要有合理的期望,期望不能太高,否则容易体验到更多的失败感;二是重大生活事件,特别是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要求我们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时解除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的矛盾冲突;三是在失败的时候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学会自己激励自己,避免过度自卑。我想,如果赵匡胤当时能做到这几点的话,也许大宋的历史就可能是另一种写法了。
注:本文为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社科一般项目(项目号:SKQNYB12010);2013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号:2013A-005);西北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扶持项目。
参考文献
[1]马驰.析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宋朝发展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61-163.
[2]李海泳.试论北宋初期兵制改革中的赵匡胤[J].殷都学刊,1999,(1):47-48.
[3]李家桂.试用实践论和心理学看赵匡胤收兵权[J].理论探索,1989,(4):46-48.
[4]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5]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6]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8]舒尔茨.心理传记学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