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桂珍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畜牧兽医站 354202
2014年12月,莒口镇某村一养鸭户饲养的200羽大番鸭(体重2~3 kg)突然发病,头天晚上一切都很正常,第2 d早上发现死了30多羽,死鸭全身暗紫红,像煮熟过一样。据畜主介绍,大约8 d前,村里一户办喜事大宴宾客,之后村里散养的鸡、鸭就开始发病,病程很短,发病后立即死亡。由于农户每家饲养的数量都不多,且死亡的大多数是成年鸡、鸭,小鸡、小鸭很少,没有把病死鸡鸭送检当地兽医部门,也没对死鸡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随意乱抛。该鸭群没有独立的放牧水域,多在村前的小河中嬉戏,平日与散养鸡鸭多有接触。
患鸭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缩脖闭目,羽毛松乱,肛门周围羽毛沾满铜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气味腥臭。触摸患鸭,体温43℃,嗉囊内有积食,倒提两脚,口中流出淡黄色带泡沫有黏性的液体。患鸭气喘,呼吸困难,频频摇头以甩出积在喉头的黏液,且不愿下水,即便强行驱赶下水,也很快挣扎回岸。
剖检4羽病死鸭和1羽重症患鸭,败血症状明显。剖开腹腔,可见皮下组织、腹部脂肪、腹膜有小出血点,头天晚上死亡的鸭子出血更明显。心外膜、心冠脂肪、主动脉弓有出血点。心包增厚,有的积有多量淡黄色絮状液体。肝稍肿大,质地稍变脆硬,呈棕色或黄棕色,表面分布大量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点。肺充血,肌胃黏膜有出血斑,十二指肠较其他肠道出血更明显。脾稍肿大,质地较脆,颜色暗红,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根据发病的为大鸭、病程短、病死率高,剧烈腹泻,死前常摇头,肝脏有大量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此为特征性病变),再结合病料涂片镜检有大量的长卵圆形、明显两极性染色的杆菌后初步诊断为鸭霍乱。
1)立即隔离患病鸭和假定健康鸭群,对临床表现非常严重的患鸭进行深埋,并洒上生石灰。
2)清理鸭舍内的垫料和粪便,进行堆积发酵,重新垫入经过消毒的垫料。
3)鸭舍、饲养用具、旱地活动场所用1∶200百毒杀溶液消毒,每天1次,连续3次,对鸭舍旁的小水域用生石灰消毒,以前去的小河暂停不去。
4)对病情严重的患鸭用青霉素(每羽10万u)、鱼腥草注射液1 mL,混合胸部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全群饲料按0.3%比例添加土霉素,连用6 d。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原粉 (含70%),按说明书1 g药粉配10 kg水,每天更换2次水,连用6 d。黄芪多糖配合抗生素对容易复发,以及易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性疾病效果较好。
通过以上治疗,鸭群恢复了健康,停药后10 d没再复发。
1)鸭霍乱不易预防,是一种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共患的传染病。在农村中养鸡养鸭多为散养,给此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该病的传播途径广泛,病原从患禽和康复及携带病菌的家禽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蚊蝇叮咬等感染。且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都不够理想。因此防治鸭霍乱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鸭的抵抗力。日粮中各种营养成分要均衡,不能只喂玉米或稻谷,要有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且野外放牧的鸭子体内寄生虫较多,要定期用左旋咪唑驱除消化道内的线虫、绦虫,以增强鸭的体质。鸭舍和鸭群周围环境要定期消毒,保证鸭舍空气清新,才能有效预防。
3)周边家禽发生疑似禽霍乱时,鸭群应暂停放牧,并在饲料中投放抗菌药物,全场带鸭消毒。饲养鸭,最好要有独立的嬉戏水域,不与别的禽类接触,以减少传染机会。
4)病死鸭要焚烧或深埋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以免扩散疫情。
5)该病在临床诊断上还要与鸭瘟、鸭链球菌病等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