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争制胜之道的辩证关系

2015-04-16 15:37陈润华
关键词:全局胜利战争

陈润华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室,福建福州 350116)

“胜道”,即战争胜利之道。古往今来,掌握并运用其中蕴含的“道”便是掌握战争之精髓,便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早在先秦时期,孙子在探讨战争成败问题时,没有孤立、片面地强调军事力量,而是把它置于一定的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和管理等要素构成的复杂大系统中,探索这些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制约作用。文王伐纣,吕尚劝文王:“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1]在文王即位后的第四年,商王朝内部统治危机加深,商纣王日益荒淫暴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与一部分贵族叛纣归周,商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商王军队主力又在东夷作战。文王与吕尚、周公旦等人商讨,一致认为伐纣时机已到,立即发布檄文,联合西方各诸侯、部族,以吊民伐罪之师共同伐纣。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武王伐纣的整个过程,未局限于对军事的准备,他们把争取民心与诸侯的支持紧紧地融入军事斗争的全过程,把商朝内部政治局势的变化,作为决战时机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未战先胜,岂不是“道”之精妙之处。“道”便是在基于自身强大条件的情况,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决胜千里。本文试就战争的制胜之道的“道”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做一论说。

“道”的第一要素: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孙子兵法》第一篇就开宗明义地探讨这个问题;“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以此知胜负矣”。[2]意思是要从“五事”和“七计”等情况和条件出发,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和情形。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道”,是指百姓与君王上下一心;“天”,是指昼夜、阴晴、冷暖等天时气象的因素;“地”,是指路程、地势、地域、地形是否有利于作战情况;“将”,是指将帅的谋略才干,赏罚分明,体恤士兵,英明果敢,纪律严明等情况;“法”,是指军队编制、部属的统筹管理和职责分工、军需用品的供应和管理制度等规定。所谓“七计”,就是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3]在此,“五事”、“七计”所指的情况和条件,都是客观存在于战争双方并关系到战争胜败的因素。孙子把对战争胜负因素的探求和谋划,建立在对交战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他的朴素的唯物论认识论。

战争中的物质因素,就是构成战争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它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人口的多寡,土地的面积,战略物资和能源的拥有量等经济条件;包括军队、武器装备、作战设施和物资等军事条件。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战争的物质因素,还包括地理和气象等自然条件。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包括战争的正义性质,人心的向背,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军官的组织指挥能力,全体参战人员的勇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存在决定意识。因此,战争中的精神因素通常是与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内外政策、战争的性质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两军相争,鹿死谁手,物质因素是客观基础。毛泽东曾有过很精辟的见解:“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4]战争史表明,胜者,因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强,也就是所谓的物质力量雄厚;负者,多因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弱,也就是所谓的物质的力量薄弱。所以,有的国家战争失败了,虽然主观指导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物质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物质与精神相比,物质是基础,占第一位,精神占第二位,物质决定精神。但是,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战争是敌对双方力量的竞赛。但是这种力量的竞赛,是同时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没有一定物质因素作基础的战争是不存在的;同样,如果没有精神因素,即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取得战争胜利。正如《孙子兵法》中指出的“上兵伐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一言以蔽之,战争中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精神因素。因此,战争中的精神因素,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正是它才能把胜负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毛泽东在总结红军的作战经验时指出:战争的胜负,除主要地决定于交战双方的客观条件之外,还取决于交战双方的主观指导水平,“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5]。他不仅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辩证关系,而且强调了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主观指导能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道”的第二要素:政治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主要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阶级以及国家以来,战争是用来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中的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的政治通过暴力手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政治,是指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就是阶级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战争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的发展,战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的暴力手段,战争的目的在于争取和保护阶级的利益,战争表现为阶级斗争的特殊形态,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列宁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这个命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指出研究任何战争,都要着眼于导致和进行战争的政治,弄清战争是由哪个阶级进行的,为了哪个阶级的政治目的进行的。这样才能透过战争现象找到其本质,分清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从而确立对战争的正确态度。正义战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要求的,是政治的必然要求。

首先,政治对战争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因素,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基本条件,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内外政策、政治组织力、政治动员力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与性质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集中表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取决于政治因素,它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决定着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意志等,从而决定着战争力量和潜力的发挥程度。

其次,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和重要手段。战争与政治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但表现在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表现在战争的胜负对政治的反作用上。

战争是实现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任何国家和阶级,当它在政治上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就要使用暴力手段试图冲破这种障碍,这时战争就成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有力工具。往往战争胜利了,政治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政治目的不但达不到,而且还要遭到破灭。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突出表现,革命的重要目标是武装夺取政权,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巴黎公社的经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经验等,都说明只有依靠武装斗争,通过革命战争,才能实现革命的政治目标。所以,革命的主要目标和突出表现是武装夺取政权,用战争来解决问题。这个马列主义革命原则的正确性,已被历史所证明。

军队是进行战争的特殊组织,是履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一切军队都服从和服务于一定阶级的政治。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联系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明确地规定我军是履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我军自创建以来,一直把执行中国革命的政治任务当作自己的职责,除了通过战争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以外,还肩负着宣传推广、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多项政治任务。正因为我国人民拥有这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才保证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目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的顺利实现。

“道”的第三要素:人心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人心与人力简而言之即“人和”,也就是战争中的官与兵、军与民能够万众一心,进而天下无敌。

《孙子兵法》上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不和于国,不可以进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意思是说,根据历史的教训,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教育那些百官族姓亲爱人民。对国家政策不能一心一德、协调圆满,就不能出兵打仗;军队内部不和,就不能到战场上去布阵;在阵线上,各级的意见还不一致,就不能向敌人进击;向敌人进击,还各行其是,不通力合作,就无法同敌人实施决战而争取最后胜利。“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是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主要成份。“人和”包括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军政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队之间、部门之间等等内部关系,其中基本的是官兵关系、军民关系。这些关系,都是战争一方内部的关系;对革命军队来说,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或矛盾,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去争取战争的胜利,也才能像孟子说的“无敌于天下”。

第一,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将帅和英雄人物也有重要作用。什么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呢?无产阶级认为进行战争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是士兵和人民,正如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6]这是因为:其一,军队的基础在士兵。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武器装备都是由士兵掌握的;一切战役、战斗都离不开士兵们的英勇奋战。任何一位天才的将帅,如果离开士兵,那就一事无成。其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进行正义战争的实践主体。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人民是否拥护战争,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源;一切革命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群众在战争中的创造力是没有穷尽的。综上所述,士兵与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一切革命战争之所以胜利,都是依靠广大军民的积极参加和拥护;一切反革命战争之所以失败,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广大军民的反对。

但是,无产阶级并不否认将帅和英雄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凡是顺应历史潮流、按战争规律办事的将帅,都对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我国革命战争史上,周恩来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作用和在革命危难关头扭转战争形势的作用,以及其他领袖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等,都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官与兵、军与民的相互关系。军官与士兵、军队与民众,是反映战争社会力量内部关系的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的性质,在不同性质的战争和军队中,也是根本不相同的。在反革命战争和反动军队里,官长压迫士兵,军队欺压民众,官与兵、军与民的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而在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中,官与兵、军与民是革命阶级内部的关系,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军官与士兵、军队与民众以及军队内部各部分、部门、工作等等之间,是密切协作、团结一致的。特别是在无产阶级军队中,这种团结、互助、平等的关系更为明显。例如,在我们军队中,官兵之间,各项工作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军民、军政之间,都是团结一致的。如果军民、官兵之间发生了矛盾,就要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以团结的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的目的。一般说来,官兵之间发生矛盾,军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军官首先应做自我批评;军民之间发生矛盾,军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军队首先应做自我批评。实践证明,这样处理问题,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相反,如果用敌对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那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由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变成对抗性矛盾。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原则,加强革命团结,以保证建军、作战和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

“道”第四要素: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打仗要有“一盘棋”思想,这一思想在三路大军“中原逐鹿”时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1947年的夏末秋初,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和陈赓兵团先后渡过黄河,与陈(毅)粟(裕)大军一起,在江淮河汉之间,同国民党军队在中原逐鹿,从此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这是战争中的伟大质变、伟大飞跃。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刘邓、陈粟大军和陈赓兵团的胜利,认为他们“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7]。但是,中原逐鹿的斗争特别是进军大别山,到敌人的深远后方作战,解放军也是突破重重险关,损失不小。这时有的同志犯嘀咕了:是胜利了,还是没有胜利?刘伯承说:“又是我们胜利了,而且这一胜利不要单看自己,特别要看到友邻的胜利,看到整军过后的东北几个伟大胜利一直到收复四平街,西北战场上特别是打死刘戡的大胜利,也要看到陈唐、陈谢在洛阳的胜利,山东在胶济路西段的大胜利。不要以为自己一个连伤亡了几个人、掉队了几个人,好像全国革命就完了。人家的英勇胜利,自己也应感到非常光荣。整个解放战争全国是一盘棋。我们的包袱重了,但是兄弟部队的包袱却轻了,全国一盘棋思想很重要。”刘伯承深刻地概述了战争的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对全局与局部之“道”的深刻理解。

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战役是战略的一部分,战略是全局,战役是局部。所谓战斗,就是双方使用一定的部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直接的武装斗争,是达成战略或战役目的的主要手段。战斗是战役的一个部分,如果说战役作为一个全局,那么战斗就是战役的一个局部。战斗隶属于战役,战役隶属于战略,它们的关系都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局部隶属于全局并服从全局,全局统率并关照局部。这就是战略、战役、战斗三者之间的关系。

战役、战斗的胜负,首先取决于战略是否正确;战役、战斗的胜负,又影响战略的成败。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是对于全局及其各阶段的处理的好不好。人们常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里所说的一着,虽然只是一个局部,但它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指挥作战全局的人,最关键的,是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在考虑作战的全局上面。这就要求指挥者必须了解与全局有关的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情况,关照与全局有关的各方面与各阶段的关系。具体说来,主要就是按照实际情况,考虑部队和兵团的编制问题,考虑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考虑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考虑敌我双方的所有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考虑各军、兵种的特点特别是主要军、兵种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问题等。这些在战争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协调好这一系列问题,就会影响大局。战略与战役、战役和战斗,都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级领导,都应当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那些有利于全局的最有价值的工作上,而不能舍本逐末。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一级的指挥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都必须十分注意它。

毛泽东指出:“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8]因此,为了战争全局的胜利,为了战役、战斗的顺利进行,都应了解战略上的规律。

虽然战争离我们的距离已经很远了,但是世界上的战争却是不断的在发生,和平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和平而忘记了对于战争的研究。只有不断地研究战争,掌握战争胜利之“道”,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1]孙 武:《武经七书》,海南:三环出版社,1991年,第 262页。

[2][3]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4][5][6][7][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 l66,166,476,188,159页。

猜你喜欢
全局胜利战争
Cahn-Hilliard-Brinkman系统的全局吸引子
量子Navier-Stokes方程弱解的全局存在性
坚持就是胜利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坚持
他们的战争
十九大胜利召开
新思路:牵一发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