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嘉朗 刘希茜 张格弟 胡齐鸣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2型糖尿病(T2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认为,阴虚燥热是其主要证型,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当代消渴病发展有:脾虚学说、肾虚学说、气阴两虚学说、肝郁气滞学说、痰湿学说等,但临床发现,绝大多数糖尿病人以食多动少、体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为重要病因,导致脾失健运。患者基本都经过西药治疗,血糖得到有效改善,故多数T2DM患者阴虚燥热症状并不明显,而存在脾虚湿停或湿热困脾证为主,所形成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的病理病机。目前,由于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气候相互影响以及现代降糖药物的加入,在T2DM的中医治疗中,尤其是南方省份对T2DM的诊治中,传统的“三消论”已不适用于当今糖尿病的诊治,而“脾虚致消”愈来愈受到重视,“脾失健运”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夹湿(并夹热)的发病基础,所以分析T2DM患者脾失健运的特点,是探索南方地区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必然路径。
中医消渴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等。
1.1 先天不足与脾虚致消 禀赋不足,先天之精亏乏,肾脏素弱,五脏六腑羸弱,与脾虚致消有一定关系。肾为先天之本,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今五脏不藏,六腑不实,精气不足,而后天之本脾虚气弱,水谷运化失司,气血不足以养精气、滋五脏、润六腑。先天不足而后天亦虚,终至精亏肾竭而发为消渴。正如《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医贯·消渴论》谓“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说明后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是肾脆消瘅的诱因,先后天的羸弱与消渴发病密切相关。
1.2 饮食不节与脾虚致消 长期暴饮暴食,偏嗜肥甘厚味、辛辣香燥,易损脾伤胃,导致脾虚气弱,积湿、痰、热邪,日渐化燥伤津耗液,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失濡养,发为消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灵枢·五邪》)。可见,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气血化生无源,阴精失养,阴虚则热盛,总转消渴,说明脾失健运是消渴病中的重要病机,进一步诠释脾虚气弱在消渴病发病中的地位。
1.3 情志失调与脾虚致消 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均先从心而发,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心气郁结而化火,心火盛而暗耗心脾精血,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发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骸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与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津液耗伤,又横犯脾土,脾失健运,终成消渴;《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过度伤脾,脾阴伤损,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津液耗伤而消渴。可见,脾胃的运化失职,气精受损,是情志失调、五志过极致消病理基础。
1.4 劳欲过度与脾虚致消 房事不节,肾精亏损;劳伤过度,损阳及精,损耗过多过快,脾土浇溉补充不及,遂相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肺胃精亏三消俱现,发为消渴。《诸病源候论》对内消病因云“由肾盛之时,不惜其气,恣意快情,致使虚耗”。揭示快情纵欲,劳伤过度,脾气肾精耗损,先天亏损,消耗过快,后天疲惫,滋养不及,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中医消渴病的诸病因中,发病过程均可引起后天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异常,气血津液生成不足,而转消瘅。此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失健运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环节,冯氏[1]认为,阴虚燥热只是消渴病最后阶段的病机之一,并非基本病机,而脾虚“不及游溢”才是病本。由此推出,消渴病病机中,脾虚不及游溢,气弱不达散精归肺,以致形成“湿”、“痰”、“瘀”等病理实证产物,郁而化热,耗气伤津,灼阴损精,临床可见一系列“燥热”之证。正如“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本脏》)。
2.1 南方气候多夹湿夹热 祖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其南临南海近湿,北靠秦岭作屏,长年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候炎热多雨,相对湿度大。《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曰:“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提示南方脾土虚弱,水湿偏重,湿郁化热为南方湿热证候的病机特点。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内外相引”,在此地域气候环境下,人体相应出现水湿阻脾损胃,化热耗气伤津,容易加重脾失健运的病理改变。
2.2 南方人嗜食膏粱厚味 南方地区为鱼米之乡,临海嗜食河鲜、海鲜等多湿滋腻之品,多留湿滋热。《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并且,受南方湿热气候的影响,南方人们喜食生冷冻物和辛辣食物,脾失健运情况更为严重,易生痰湿热。可见,膏粱肥甘、醇酒厚味、吃辛喝冷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职,积湿积热,疾病虚实夹杂。不良的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南方省份湿热困脾证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错综复杂的发病基础。
南方地区T2DM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这一病理改变明显,脾愈虚则湿热愈盛,湿热愈盛则脾愈虚,故南方地区脾虚为本更突出,易兼夹湿(夹热)为标之实邪,现代地理气候研究中[2],根据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总云量、年降水量、纬度等方面对中国不同地域湿热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的湿热因子得分较高(1.2-1.6),由北向南递增,6-8月是一年中湿热因子分值最高时段,并通过对南北方药文献调研发现,南方补气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明显多于北方地区,提示南方疾病的形成与气虚、水湿、湿热的病机相关,与其亚热带气候特点关系密切。基于全国9省市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南部地区湿热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是形成痰湿及湿热体质的最大原因[3]。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种内外合邪正是南方地区以湿热困脾证多见的主要因素。
随着现代医药对T2DM诊疗的介入,特别是降糖药物的治疗,血糖得到一定控制的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有胃肠不适、低血糖、倦怠、眩晕、消瘦等症状。诸症状皆可归纳入中医脾失健运证的范畴,《脾胃论·饮食伤脾论》中指出:“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澼,此胃伤脾亦伤明矣”。可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提示当代从脾论治T2DM的重要性。
程益春教授[4]依据《内经》“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综合糖尿病的发病特点,提出“脾虚致消”的观点。程老认为,T2DM患者多嗜肥贪甘或过度劳累,导致脾气耗伤,病程中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脾气亏虚表现。在治疗上他主张健脾补肾活血法为治疗T2DM大法。
吕仁和教授[5-6]对消渴病见解:“二阳结谓之消”,既消渴发病是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有阻结,结则化热,则见消谷善饥、大便干燥;“二阳之病发心脾”即消渴发病与“心热”、“脾热”相关,心脾忧思过度,耗气伤阴。总结出“三期辨证”(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虽然未独立分出脾气虚弱证,但研究提示,脾胃虚弱贯穿全病期,过食厚味是消渴期的重要病因。
祝谌予教授[7]认为:T2DM应注重气机的升降浮沉与脏腑相结合,重视气血辨证,认为中焦气机升降直接关系到整体脏腑的功能,并得出“糖尿病……气虚浊留”理论。脾虚气弱,升降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积而不化,蓄而为浊,而“浊”可认为糖浊、脂浊、瘀浊等。
林兰教授[8]提出:结合现代医学,胰腺功能可归属为中医“脾”的范畴,中医脾主运化包括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食物中的“能量”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必要物质,必须经过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分解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并通过外分泌胰岛素,促使机体对能量利用。认为胰腺功能下降与脾失健运密切相关。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家都认识到脾胃气化功能在T2DM发生发展的重要性,认为T2DM是由于脾胃的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而引起脾胃气化升清降浊无力,导致代谢紊乱所致,故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法在T2DM治疗中占有重要作用[9-11]。在探索从脾救消的道路上,医家临床发现以健脾益气法为指导,随症加减,能有效控制、平稳血糖的同时,更能减少患者脘腹胀、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等脾失健运的临床症状和降糖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2-14]。运用健脾益气法治疗T2DM疗效确切,进一步反证出T2DM“脾虚为本”的基本病机,脾失健运的病理特点贯穿T2DM及其并发症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认为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更有“消渴有燥无湿”等观念在目前临床验证中有局限性,特别是南方地区T2DM诊疗中具有一定的缺陷,而以脾失健运为主的病因病机更为明显,在后天脾弱前提上,参杂内外湿热因素作用,以及降糖药物的治疗影响,均可使脾胃虚弱化。容易导致在脾虚的基础上,兼夹湿热之邪,形成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的湿热困脾症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热蕴滞加重正虚邪实的病理转变。脾虚气弱,湿热壅滞,可致T2DM病情错综复杂,弥漫阻滞三焦,气机不畅,脉络不利,血行受阻,积而为瘀,病机以“脾失健运”至“湿热瘀困脾”的转变,形成病情疑难复杂,从而促使T2DM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探索T2DM脾失健运的病因病机,尤其是南方地区T2DM湿热困脾证的病机及病理变化,有利于提高南方地区中医辨证诊疗T2DM效果,拓展新的临床治疗思路,更有助于延缓T2DM的进程,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张超,赵志刚,许国防,等.冯明清教授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经验[J].河南中医,2004(2):27-28.
[2]彭明德,孔文霞,李德华.气候、地域因素对辨证论治的影响探讨[J].四川中医,2008(5):28-30.
[3]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1):7-12.
[4]王晓强,刘玉,王晓雷.程益春辨治消渴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2(8):69-71.
[5]王耀献,付天昊,刘尚建.吕仁和论糖尿病从《内经》辨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5(9):11-12.
[6]肖永华,王世东,李靖,等.吕仁和辨治糖尿病医案病因、病机和病位解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8):24-28.
[7]庞博,赵进喜,王世东,等.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3(2):66-70.
[8]倪青,董彦敏.林兰治疗糖尿病中药组方经验[J].中医杂志,2000(7):19-20.
[9]吴以岭.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02(6):11-12.
[10]翁銮坤.脾虚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0):175-177.
[11]尹翠梅,季长春,南征,等.气虚浊留探析[J].光明中医,2008(11):70.
[12]孙园园,陈筱云.健脾益气法改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脾虚证候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2(4):14-15.
[13]唐奇志,张燕华,陈聪,等.姚氏芪薏四君子汤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新中医,2013(9):99-101.
[14]陈彤君,徐晖.益气健脾通络方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