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洁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福建 福州 350002)
教育国际化下普通高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之探讨
陈志洁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深化,普通高校引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 有着更迫切的需求。文章针对高层次外国专家在普通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的因素,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试图努力解决“引得进”问题。
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高层次外国专家
引进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总量达464427人次,与改革开放初期数百人次相比,有了巨大的跨越和发展[1]。与此同时,留学人员的大量回流和本土人才的迅速增加,使得我国在引进外国专家时不再局限于全盘接收,而是逐步向高层次、急需紧缺型转变。普通高校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若要提升教学、科研等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广泛引进国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引进外国专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政府机关、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引进来的专家,称为“经济技术管理专家”,这其中还
包括外资企业中的外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二是在教育机构、新闻出版、科研、文化等部门服务的专家,称为“文教专家”,并分为语言类和专业类两大类。普通高校引进的外国专家属于文教专家。改革开放之初,高校引进的外国专家多以语言类教学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深化,各大普通高校已经把引进国外尖端智力资源,引进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外国专家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引智工作的重心逐渐从引进语言教学为主向以专业教学和合作科研为主、从引进普通外教向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型专家转变。高校逐渐成为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的主阵地,高层次外国专家在高校国际化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教学理念上,西方发达国家更提倡启发式教育,注重对话教育、趣味教学、平等交流,鼓励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来自这些国家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在进入我国普通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时,会把这些教学理念引入到语言、学科课程中,并积极使用教学研讨、课堂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分析判断、创新实践等能力,从而改善大学生学习方式。而且,这些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使得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可以近距离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经验,并在博取众长、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为我所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外国专家到来,为学校提供了涵盖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等前沿知识的全新课程和信息,丰富了学校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与国外基础科学研究相比,我国很多高校的基础科学研究还处在相对薄弱的阶段。高层次外国专家或是在国际科技领域享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学者,或是在国(境)外知名高等学校、知名研究机构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或是在国(境)外主持过重大科技专项、重要工程项目的高级管理、技术专家,他们有着深厚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功底熟悉科学前沿理论;引进他们,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数理科学、化学化工、环境资源、生命科学、信息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形成更加合理的学科布局,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科学前沿取得突破,夯实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基础。同时,通过和高层次外国专家开展合作项目、联合研究、联合发表学术文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及时解决一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3个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若要在某个领域拥有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必须加快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该领域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校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高层次外国专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优势,依托这些优势,通过他们的介绍推荐、牵线搭桥,可以使普通高校更容易与他们所在国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双边交流合作,更高效地联系到国际人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同时,一个顶尖的外国专家在国际上会拥有该领域众多的“粉丝”,引入他们将会产生蝴蝶效应,使更多的国外人才、求学者慕名而来,从而有可能让学校成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此外,外国专家授课、科研所使用的英文,还可以提高学生、研究人员的英文水平,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国际化人才,从而加速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就现阶段而言,影响普通高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的因素主要有:
现阶段,我国引进外国专家工作主要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管理,相关部委配合。普通高校引进外国专家工作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家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其中外国专家局负责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定,给予外专来华工作的许可并颁发外国专家证;外专资格由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门共同审定。高校在需要引进外国专家时,先要向地方教育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其同意后,再由地方教育部门统筹报省外国专家局批准,高校无自主决定权。以福建省为例,普通高校引进外国专家需要报省教育厅、外专局、外办三家审批。审批程序繁琐复杂,高校难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自主地调整引进计划。
较普通外国专家而言,高层次外国专家在数量上明显属于少众、在质量上对引进要求条件更高,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国家外国专家局统计显示,2013年外国教科文卫专家引进规模为24万多人次,但其中仅有诺贝尔大师112人,院士819人,教授21541人,约占不到一成。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引进层次上有了显著提高,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省级相应配套“百人计划”)、“教育部外国专家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等等,但在全国2491所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国家教育部数据,含292所独立学院)中,目前大部分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都比较集中在国内重点高校、重点优势学科或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大多普通高校由于受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支持不足等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对海外名师、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在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型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困难,难于享受到政策的普惠。再加上大多数普通高校所接触到的外国专家资源有限,主要还是通过国外交流院校推荐、已聘外国专家或学校留学出访教授推荐、将来校开展短期交流合作的外国专家转聘为长期外国专家,引进长期外国专家渠道比较单一。
与引进普通外国专家工作相比,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的成本高、工作延续性保障低。根据工作时间长度分析,2013年来华工作时间为1个月以内的专家约占72%,专家来华工作时长为1-3个月为11%,在3-6个月期间的有5%,而6个月到一年期间的仅为12%(国家外专局2013年统计数据)。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校更多是做短期的交流、讲座报告,能长期引进的比例偏低,且存在一定“回国多”、“来华少”的现象。一个专业课程的建设或科研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短期的引进或若因高层次外国专家离职衔接不上,不仅达不到学校引进预期效果,造成引智资源的浪费,还很有可能会导致该项目无法继续,会给学校学科建设、合作科研带来巨大的损失。
普通高校对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引进效益较低,影响了再次引进的积极性。一方面,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对高层次外国专家的需求主要来自学校层面,还没有真正来自二级学院。学院对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需求、高层次外国专家的作用认识不够,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导致引进工作缺乏合理的规划,引进效益不够高。另一方面,学院重点考核高层次外国专家是否完成合同上所规定的工作量,对推动外国专家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科研合作等工作重视不多,这制约了他们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大部分学院的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学生专业词汇掌握不足,对高层次外国专家授课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性,不少学生上课听不懂,课堂效果差。这些都影响外国专家引进效益的发挥。
普通高校应坚持“高端引领、立足需求、突出特色、讲究实效”[2]的原则,秉承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宗旨,积极拓宽引智渠道,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引进质量,从而有效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引智工作是高校实施国际化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专业型外国专家的引入对于推进学院学科建设、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国际化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加强对学院、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宣讲,统一对国际化办学的认识,明确将学院作为学校引智工作主体,积极发挥学院在引智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推动学院实行“海外联姻计划”,推进学院对外合作交流活动,真正调动院系对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的需求,整合引智资源,拓宽外国专家引进途径,建立长期有效且更为主动的引进渠道,保证外国专家质量,避免盲目引进。同时,学校应积极出台相应激励和保障制度或措施,对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工作做得好的学院和单位予以表彰,并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提高学院积极性。
从政府层面来看,针对普通高校日益增长的引智需求,外专局、教育部等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深化改革,主动简政放权,给予普通高校更大的自主权,调动普通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性。可考虑优化签证、项目申请审批审核的程序,改变多头管理局面,并逐步将相关的许可制转为报备制;抓紧编制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指导目录,准确反映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引进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引导紧缺人才向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建设工程及重点开发项目集聚[1]。从高校层面上看,高校应通过不同的场合、渠道,对引进人才工作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积极呼吁行政部门改进不合理的审批方式,下放相应权限。同时,高校应根据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的引进人才政策进行认真梳理,适时制定、修改、废止相关规章,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规范校内专业外专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制度,简化办事流程,更好地服务学校国际化工作。
针对僧多粥少的情况,普通高校要花大精力、下大力气在拓宽引进渠道上下功夫,可利用“直接引进、依托项目、名誉聘用、短期合作”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争夺优质人才资源。在现有阶段,可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时提出申报计划,力争能列入政府支持的盘子里;通过参加国际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博览会、国际教育交流会等途径,积极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力度,精心包装推介学校,努力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增强学校对高层次外国专家的吸引力;积极发挥政府专家库平台、海外校友、在校外国专家、中介组织作用,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联络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为愿意来校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在工资、住宿等福利保障上提供更优厚的条件,以良好的待遇、良好的环境吸引人。
科学合理地制定引进规划能避免引进工作的盲目和随意性,是高校提高外国专家引进效益的基础,也是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保障。学校在制定引进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科长期稳定的建设,考虑教学、科研梯队的发展,切实做好引进需求分析,确保引进系统性和连贯性;应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出发,广泛听取二级学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再科学合理的对外国专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学校引智项目能得以合理有效开展;应包括人员引进、人员补充、培训开发、离职等方面的内容,涵盖季度、年度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1]季允石. 调整外国专家引进机制[N/OL]. 新华网(2014-03-1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11/c_126247941.htm
[2]李兵. 高校是引进高端外国专家的阵地[J]. 国际人才交流. 2012,(8):36-38.
G624.0
A
1007-550X(2015)08-0022-04
10.3969/j.issn.1007-550X.2015.08.001
2015-07-21
陈志洁(1974-),女,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外专外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