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络病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2015-04-16 08:36:09敏陈珊珊李宗俊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皮肤病

彭 敏陈珊珊李宗俊

(1.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0;2.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保山678000)

浅议络病论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彭 敏1陈珊珊1李宗俊2

(1.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0;2.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保山678000)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皮肤病多发于体表,具有肉眼可见的特点,与络病特有的生理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从络病论治皮肤病,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价值。

络病 皮肤病 辨证 中医药疗法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1]。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较新的理论,历代医家一直是详于经而略于络。近年来,由于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络病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共同规律,使络病逐渐成为医家关注的焦点。皮肤病多发于体表,具有肉眼可见的特点,与络病特有的生理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故络病论在皮肤病的诊治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络脉之概念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2],广义的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主管运行经气;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主管运行血液。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理论所涉及的络,一般是指广义的络。络脉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特点。浅者,指行走浅表出于表,《灵枢·经脉》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深者,指行走深奥于里,达于脏腑的幽深处;末者,指居于正经、奇经的终末部位;网者,态势如网交织,错综复杂[3]。络脉这种“互联网”式的结构和浅深层次分布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的病位浅深不同、病情变化受全身气血盈亏影响,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瘀易滞以及病因复杂的特点。络病的病机,邱幸凡在《络病理论与临床》中归纳提出“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三型说。查阅关于络病论的文献,“瘀阻”是络病的共同点,治以疏通为要。

2 络脉与皮肤病

皮肤是一身之表,为人体之藩篱,属肺脏。十五络脉行于体表,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布,同浮络关系密切。《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各经的皮部在皮肤的分布区域,既受各经脉营养濡润的区域,同时此处病变又反映该经的病变。依次我们可根据皮肤的色泽、形态、部位的改变来推理病变在何经络何脏腑,同时结合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所致疾病的特点,以达到治病求本。

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肤腠理而入,疾病初期邪气停于肌表经之间,此时卫气强则邪气出,卫气弱则邪气入,正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孙脉,留而不去入舍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倶感,五脏乃伤,此邪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可见无论是疾病之初还是疾病晚期,都可累及络脉,初病入络以气络为主,在临床可见起病急,症状出现快,传变迅速,如隐疹。久病入络以血络为主,此时邪蓄诸络,病深难愈,临床特点为“久、瘀、难、怪”[4],可表现为皮损肥厚,溃烂,剧烈瘙痒,肌肤甲错、鳞屑等,如白疕。

3 络脉与皮肤病辨证

络脉位置表浅,肉眼可见,皮肤发生病变时,可参考络脉之色、形、位、态变化辨证,正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内”。络脉的色泽可反映疾病的寒热属性,《灵枢·经脉》指出“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络脉色赤、充盈、扩展是无形邪热充斥脉道,如丹毒。络脉色青或黑扭如蚯蚓状,或团块壅滞于局部,由寒凝气血阻滞于脉道,如筋瘤、坏疽[5];络脉的形态可辨虚实,《灵枢·经脉》谓:“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络脉充盈、扩散、高出皮面则为实证,如络脉瘀阻,临床可表现为结节、出血、水肿、积聚、色素沉着、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舌下青紫、脉涩等。脉络塌陷、短小则为虚证,络脉不荣可见皮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爪甲无光泽,疼痛隐隐,肌肤干燥或起屑,或麻木不仁,脉虚或细弱等症状。某些部位偱行的经络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有压痛或病变,反映不同经络脏腑的病变,如蛇串疮、发颐。

4 从络病论治皮肤病

4.1 内治法 络病的治疗均以“通络”为本。叶氏通络法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6]。广义通络法指对一切络脉均具有宣通作用的治疗方法,狭义通络法即虫蚁搜剔通络法。新病入络应予宣气通络为主,尽快祛除病邪,恢复经脉的通畅。用药时多采用以下诸法:(1)取类比象,藤类入络,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常用银花藤、海风藤、丝瓜络等药;(2)辛香开通,叶氏言“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常用药有郁金、石菖蒲、木香、桂枝等。久病入络应辛香缓通,叶天士认为“久病当以缓攻”,邪恋诸络,缠绵难愈,而非旦夕可除,多用虫蚁类药物“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因其“灵动迅速,可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使气行血畅,络通病除[7],如蜈蚣、地龙、全蝎、蜂房、乌梢蛇等药。古代还有医家还提出辛温通络、辛润通络、荡涤通络和补气通络等方法,临床可辨证用之。

4.2 外治法 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外治是一大特色。(1)中药的外治不同一般单纯的热疗和水疗,而是中药通过煎煮后,其有效成分溶于水中,通过温和药力渗透皮肤孔窍吸收,直接作用于邪气积聚之络,功专力宏。《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常用外治法有洗浴、浸泡、湿敷、酊剂等。如治疗手足部位慢性湿疹,可用中药熬水浸泡,中药为大黄、甘草、红花、地骨皮、当归、黄芪、仙鹤草加减补益通络;白癜风,可用补骨脂、白芷、骨碎补、刺蒺藜、制何首乌、紫草、红花、乌梅、菟丝子白酒泡1周后外擦患处,同时适当的晒太阳,与内服药共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火针烙法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烙病变部位,达到排脓、散结、止血、祛除赘生物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的温热刺激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经络对气血的营运与推动作用,以开门掘塞,疏通脉络。临床上粉刺、肥厚苔藓样变等,可用火针点刺,疏通脉络,使气血通畅。(3)刺络出血,即通过泻血以调气,从而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血实宜决之”。对各种实证、热证、经络瘀滞、疼痛等病证有较好的疗效。

5 络病论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郭刚[8]从络病论治系统性硬皮病41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1例,显效133例,有效209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4.24%。其认为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本病不同于以往的活血化瘀方法,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各种通络治法取得了显著疗效,从络病理论论治硬皮病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变状态,更能保护患者微血管形态及完整性。从络病论治硬皮病应作为一个基本治则贯穿治疗始终。刘邦民等[9]认为气血瘀滞不能上荣于面是黄褐斑发病关键,故以通络为治疗大法,具体采用活血化瘀通络,兼以疏肝理气、健脾除湿、滋阴补肾。临床上常用柴胡、当归、香附、郁金、白芍、枳壳等疏肝解郁,茯苓、白术、陈皮、山药、薏苡仁等理气健脾除湿,熟地、女贞子、制何首乌、阿胶、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等滋阴补肾,取得较好疗效。陆春玲等[10]认为皮肌炎的病机为络脉气血或津液痹阻不通,所以通络是总的治疗原则,具体有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大类,且通过文献总结发现近20年皮肌炎的治疗涉及络病的大部分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用通络药物,涵盖了活血化瘀通络、理气通络、化痰通络、搜风通络、养阴通络、益气通络、祛寒通络、化湿通络、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类通络等几乎全部络病治法。柴守范[11]以通络法则贯穿于白塞病治疗的全过程,可概括为 “清通”、“疏通”、“通补”及“温通”等方法。郭雯等[12]认为银屑病初期以邪实为主,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通络,病程日久,络中气滞血瘀,皮损反复不愈,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治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皮损肥厚色暗者,加三棱、莪术或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等加强活血软坚、散结通络之功。病程较久,络脉血虚,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痉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治以滋阴养血,益气通络。张丰川[13]认为白癜风主要病机为风湿袭络、气血瘀滞、肌肤失养,病机重点在络脉瘀阻,治以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药用生黄芪、桂枝、当归、防风、荆芥、秦艽、全蝎等。

6 结语

络病之论,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叶天士云“医者不知络病治法,所谓越究越穷矣。”从络治病正逐渐在临床各学科上显示出优势,因此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从络病论治皮肤病应作为一个基本治则贯穿治疗始终。以上所述仅取前人点滴,结合目前理论和临床加以阐述以开阔思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刘敏,王庆国.络病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200

[2] 史常永.络病论发范.中国医药学报,1992,7(4):3

[3] 常富业,王永炎.络病辨证浅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6):9

[4] 汤铁城.络病学说临床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2001,14(1):23

[5] 王新月,吕梅.论络脉的病理特征在诊断上的应用.河北中医,1991,13(5):43

[6] 姚传龙.浅谈络病证治.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65

[7] 牛阳.浅论叶天士“久病入络”之思想.四川中医,2003,21(1):3

[8] 郭刚.从络病论治系统性硬皮病417例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78

[9] 刘邦民,张涓,宋联进,等.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89

[10] 陆春玲,郭刚.从络病论治皮肌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98

[11] 柴守范.从络病论治白塞病的理论探析.江苏中医药,2009,41(12):6

[12] 郭雯,曹继伟,郭建辉,等.从络病论治银屑病的理论探讨.中医临床研究,2014,6(4):74

[13] 张丰川.用络病理论诊治皮肤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2):35

编辑:傅如海

R275

A

1672-397X(2015)01-0010-03

彭敏(1984-),女,医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皮肤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34936483@qq.com

2014-08-01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皮肤病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8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4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