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地方志名医传承考录

2015-04-16 08:36:09海王殿虎龚婕宁袁菁赵晓峰杨丽罗婷婷陈宇朱华芳王晓妍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名医医家南京

郭 海王殿虎龚婕宁袁 菁赵晓峰杨 丽罗婷婷陈 宇朱华芳王晓妍

(1.江苏淮安吴鞠通中医研究院,江苏淮安2233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223300;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王兆军

南京地区地方志名医传承考录

郭 海1,2王殿虎1龚婕宁3袁 菁1赵晓峰2杨 丽1罗婷婷1陈 宇1朱华芳1王晓妍1

(1.江苏淮安吴鞠通中医研究院,江苏淮安22330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223300;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王兆军

古代南京名医辈出,以世代相传为主;医学著述甚丰,以流行性疾病为主;行医轶事则体现了古代医家术德双馨的良好医德医术。医论中神圣工巧和“善治者必固其本”的论述可作为现代医家的座右铭。

医家 古代 南京 地方志

南京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现辖区包括浦口、江宁、六合、溧水、高淳。南京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为各地权贵及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历代名医辈出。现将南京地方志记载历代名医传承脉络及书籍、轶事研究整理如下,与同道共享。

1 名医辈出,世代相传为主

南京地方志记载历代名医辈出,共记载有明确传承关系的名医41家,共有名医105位,占南京方志记载名医277位的37.9%。最早记载有师徒传承关系的当属葛洪和陶弘景,据记载,“葛洪,字稚川,句容人,尽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焉。”[1]30“陶弘景,字通明,秣陵人,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求,便有养生之志,医术本草。”[1]99可见葛洪将医术传于郑隐焉和陶弘景2人,属于最早记载的师徒相传。南京地区记载名医师徒相传的还有张致和与钱遴,据记载,“张致和,江宁人,工痘科,传子立贤及弟子钱遴。遴字厚菴,著有《沈氏遗书注》。”[2]1526。师徒相传3代者有唐诗等,据记载“唐诗,字古峯,应天人。遇异人,授以丹诀,其弟子上元沈野云,鼎遂师野云,而以所得《古峯丹经》十卷。”[1]503

在古代,名医多采用世代相传,其中家传最长的为朱杰家族,共传承15代,据方志记载,“朱杰,宋·溧水人,治目疾有奇法,金针甫下目即复明。至十五世孙鼎,亦工眼科。”[3][4]384章廷芳家族传承9代,据记载,“章廷芳,字右纶,邑痒生,业医九世,专习痘症,著有《诚求集》,子锡龄,字瑞霖,邑痒生,世其业。”[5]433详细记载传承关系的是许绅家族,共传承7代,据记载,“许绅,应天人,以工部尚书,掌太医事,子日昇,日昇子世泰,世泰子锡元。锡元子与辉,著有《妙凝集》。与辉子珊,珊子煃,亦有名,通医学,著有《外科或问》、《燕贻堂稿》。 ”[4]386,[1]509传承6代的有谌光国家族[4]390,传承至4代的有李尚元家族和张昌祥家族[2]1465,[4]389。

大多数医家相传至3代,共有陈其玑、李文城、司马隆、张昌祚、吴汝静、曹家馨、倪让、赵友芳、吉兆来、朱鼎等家族。如方志记载,“陈其玑,字玉衡,博通内外科,临证兢慎遵古方,而运以心裁。子荣,字近光,习医,以外科知名。荣子同善,字继之,诸生,亦知医。”[1]265“李文城,字镇野,医名重京师。文城子一鸣与弟永湻,字颖川,俱工医。一鸣子应庚,字鹤年,亦以医名。”[6]963“司马隆,字季平,祖勳工医。父震,字元亨,传其业,世称东斋先生。”[1]397“倪让,溧水人,工医。让裔孙守泰,字德斋,世守祖业,世业医,至守泰尤精。与其子昌应担囊携药随路诊治,全活者众。”[5]1459“赵友芳,句容人,工医施药不计贫富,子济可、孙文清传其业。”[2]1546

传承2代的有蒋武、金彦声、戴天章、郑之彦、许鸣九、祁莲奎、吴达、董勋、李文城、孟继孔、王元标、谌永恕、董勋等家族。据记载,“蒋武,字用文,一字静学,句容人,明永乐中荐授御医。武幼子主善,继父太医院。主孝,好儒而工医。”[1]306“金彦声以医侍明成祖,彦声子谅,官太医院使大夫。璇,字元善,号松居,精医不计利。”[1]405“戴天章,字麟郊,一字北山,上元人。父进中,以医名,天章亦精医理。”[6]862“王元标,字赤霞,上元人,工医,子辂、稺续成之。”[6]718“谌永恕,字尊五,江宁人,精婴儿医,独冠一时,著有《幼幼心法粹篡》若干卷,其子邑庠生、昌会、宏德倶以医驰名,乾隆壬寅春,昌会被召诊公主应手而愈[5]437”。其他与传承有关的名医记载还有王之昂、许德魁、尚世贤、严景、赵之珙、许凤鸣等家族[7]315,[4]384,[2]1537,[7]316。

2 著述甚丰,流行性疾病为主

南京地区自古名医辈出,医学著述甚多,其中以流行性疾病书籍为多。据南京地区方志记载,具有传承关系的医家所著医学书籍共有22种,包括葛洪著《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1]30,王鼎著《古峯丹经》十卷[1]503,章廷芳著《诚求集》[5]433,陈荣著《痧证辨惑》、《诊病简易方》、《瘟疫合订》、《伤寒杂病说》[1]265,许煃著《外科或问》、《燕贻堂稿》[1]509,戴天章著 《医镜》、《咳嗽论》、《疟论注》、《广瘟疫论》[6]862,谌光国著《痘科辨疑》,谌命夔著《谌氏秘书命》[4]390,孟继孔著《幼幼集》[5]433,王元标著《紫虚脉诀启微》、《医学正言》[6]718,谌永恕著《幼幼心法粹篡》若干卷[5]437,钱遴著《沈氏遗书注》[2]1526,胡大猷著《舌苔说》[6]934。

在以上医著中,流行性疾病著作7种,约占三分之一,包括《痧证辨惑》、《瘟疫合订》、《伤寒杂病说》、《疟论注》、《广瘟疫论》、《痘科辨疑》、《幼幼心法粹篡》。如《光绪金陵通传一》记载:“陈荣,既补诸生,习医,以外科知名,著有《痧证辨惑》、《诊病简易方》、《瘟疫合订》、《伤寒杂病说》。”[1]265《光绪金陵通传二》记载:“戴天章,字麟郊,一字北山,上元人,为诸生,贫不能自存,而奉亲以孝,从师力学,夏夜纳足大罋中,以避蟁,读书不倦,亦精医理,著有《医镜》、《咳嗽论》、《疟论注》、《广瘟疫论》。”[6]862《道光上元县志》记载:“谌光国,字兆鳞,邑禀生,精岐黄,尤善治痘,寻萃群书,参以所得,著《痘科辨疑》,以临症,奇验。”[4]390《光绪金陵通传补遗》记载:“张致和,江宁人,工痘科,传子立贤及弟子钱遴,遴字厚菴,著有《沈氏遗书注》。”[2]1526可见在古代,流行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是临床医生的主要防治任务和重点病种,所以著述较多,名医较多。

这些流行性疾病著述主要源于这些医家在疫病暴发期间,不顾个人安危,筹集资金,不畏生死,广救患者,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如记载:“司马隆,字季平,其先自陕西迁南京,遂为上元人。祖勳工医,父震,字元亨,传其业,世称东斋先生……弘治十四年,江北大疫,躬往疗之,全活甚众。有贫士遇疾,亲戚畏避,隆诊视不辍,每曰‘人皆有死,其独疫病能死人哉’。”[1]397“李文城,字镇野,太学生,精医学,乾隆丙午,大疫,捐资施药,诚心诊视,活人无算。子永淳,字静川,邑痒生,亦工医学,尝入都,稽相国赠以句云‘春在肘中长不老,书藏腹内自生香’。”[4]389“王元标,崇祯十二年,大疫,携药囊,过贫家,诊视周给,全活多人。”[6]718“倪让,溧水人,工医,永乐元年,徵授医官,让裔孙守泰,字德斋,世守祖业。崇祯十四年大疫,与其子昌应担囊携药,随路诊治,全活者众。”[2]1459“张昌祚,字世臣,江宁人,少孤母命习医,遂精其术,乾隆中大疫,诊病给药,囊橐一空。”[1]99可见,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是理论著述的不竭源泉。

3 行医轶事,术德双馨为主

南京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名医辈出,留下许多轶事,充分显示了古代医生术德双馨的崇高医学及人文精神。据记载,“葛洪,字稚川,句容人,洪传玄业,兼练医术,凡所著述,皆精覈是非,而才华富瞻。其所著书,其言黄白之事者,曰《内篇》,驳杂通释,曰《外篇》,凡百一十六篇。余文笔有《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幕阜山记》、《西京杂记》、《关中记》、《道德经序诀》若干卷,《丧服变》、《余除要用字苑》各一卷,又抄经史、百家、襍事三百十卷,《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三元遁甲图》若干。”[1]30可见葛洪阅读爱好广泛,对于传统文化的经史、百家、神仙、杂记、医学等均有涉猎,基础功底深厚。还有严景、戴天章等也是时代传统礼仪的楷模。据记载,“严景,气岸甚高,动必以礼,而勇于行义,尤喜吟咏,有古逸民之风。”[4]384“戴天章,奉亲以孝,从师力学,夏夜纳足大罋中,以避蟁,读书不倦,亦精医理,持身严正,至为鬼祟所惮。”[6]862这些名医皆为后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树立楷模,可师可敬,同时,戴天章也是不畏寒暑,努力学医的典范。

在古代南京,也涌现出了许多医术高超的医家,对于许多疑难杂症,辨证准确,疗效卓著。据记载,“谢儒,遇奇证,他医不能辨,应手辄愈。”[1]509“赵之珙,有全家食牛而病者,以疗牛法医之皆愈。”[2]1537“许德魁,不特痘症预识吉凶,几危险之症,他人不治者,多能活之。”[7]315“李鼎环,善治目,当时‘有还人日月’之誉。”[5]1459“吉兆来,治疾有神效,尤善用针,孙人杰得补唇异方,七日补其缺平,复无痕。”[4]387“李尚元,以治伤寒名家,每用药言‘某时当得睡,某时当得下’,时刻皆应。”[5]433“周魁,工幼科,凡痘症未发之前,轻重死生能豫决之,百不爽一,治瘟症,尤能气候辨虚实,活人甚众,人以周小仙呼之。”[5]437“丁毅,字德刚,江浦人,神于医,路逢殡者棺下流血,毅熟视之,曰‘此生人血也’,止昇者欲启之,不可,遂至墓所强使启棺,乃孕妇也,诊之以针刺其胸,俄产一儿,妇亦旋甦。”[5]434

有些医家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行医不计利,甚至筹集经费为患者诊病,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典范。有记载,“陈其玑,谓其子荣曰:‘医以活人,非求利也’。”[1]265“蒋主孝,急于救人,虽雪夜、炎天有求,必赴,曰:‘医可以济人,奚必仕’。”[1]306“金璇,精医不计利。”[1]405“谌光国,尤善治痘,有禹姓子痘,险而弱,非参不治,光国质妇簪珥以救之。”[4]390“蒋传诰,人来延者,虽甚风雨及远道,届时必赴,不计酬直。”[2]1546这些医家有些甚至弃儒从医,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德技双馨的楷模。

也有许多古代南京医家严于治学,医论恢宏,博大精深,如记载,“蒋武曰:善治者必固其本,急之恐伤其本,是以圣人诫欲速也。”[4]385“周文铨曰:医者,圣人之学也,非盛德莫能操其虑,非明哲莫能通其说,是故士有知草木、金石之药,辨类审性,析经致能,弗乖其宜,弗乱其忌,是谓知物,知者巧;有知人之疾病,淫于四气,簿于五藏,动于七情,见外知内,按微知巨,占始知终,执生知死,由是以审施汤液、醪醴、针砭、按摩之治,是谓知证,知证者工;有知脏腑之所,表里经络之所,离会荣卫之所,弻胜命脉之所,消息选物设方制于未形,体微发虑决于众惑,是谓知生,知生者圣;有知天地之性,阴阳之本,变化之因,死生之故,立教布法,是人专气含精,以握枢机,汰秽葆真,以固根柢,疾病不作,神乃自生,是谓知化,知者神;夫神圣者,上圣之能,事未易,冀及工巧之道术,学之所造也。医不臻此,不足以名业,其指趣精微如此。”[1]397可见古人对医学生及医家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尤其对于神圣工巧的论述和“善治者必固其本”可作为现代医家的座右铭,时刻鞭策着我们身体力行,尽己所能,提高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也可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行动总则,提高我们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总之,南京地方志记载的医家传承多以父子世代相传为主,医学著述以流行性疾病瘟证和痘症为主,行医轶事体现了古代医家术德双馨的良好医德医术,神圣工巧的论述可为现代学者作为最高追求,善治者必固其本可作为临床指导法则。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古代医家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广大患者。

[1] (清)陈作霖,纂.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光绪金陵通传一.1904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2] (清)陈作霖,纂.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光绪金陵通传补遗.1904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3] (清)丁维诚,纂.(清)傅观光,修.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光绪溧水县志.1883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4] (清)武念祖,修.中国地方志集成·道光上元县志.1824年刻本.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8

[5] (清)姚鼐,纂.吕燕昭,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嘉庆新修江宁府志.1811年刻本.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1

[6] (清)陈作霖,纂.中国地方志丛书(台湾)·光绪金陵通传二.1904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7

[7] (民国)吴寿宽,纂.(民国)刘春堂,修.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高淳县志.1918年刻本.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8

R-092

A

1672-397X(2015)01-0065-03

郭海(1971-),男,中医学博士,临床肿瘤学博士后,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肿瘤微创综合治疗、中医理论基础及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王殿虎,hywjtyy@163.com

2014-04-01

编辑:王沁凯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2009FY120300)

猜你喜欢
名医医家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 15:13:53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4
南京·九间堂
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6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