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卫成 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构成元素研究
——以阳城县屯城古村为例
韩卫成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屯城古村的传统建筑构成元素是中国古村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传统建筑构成元素承载了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的情感,承载了历史建筑的传统做法。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构成元素的分析,旨在唤醒人们对其所承载文化的热爱,以期在今后的建设中利用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来营造我们的家园。
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微观元素;屯城古村
屯城古村隶属于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距晋城市区大约35km,距阳城县城约20km,距润城镇镇区约9km。屯城处在沁河东岸,靠山临水,是理想的屯兵之地。屯城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传统的、非常繁荣的古村落,村中大大小小的传统院落非常多,现存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传统的民居院落,公共建筑寺庙等。屯城村的公共建筑有二郎庙、古寨(寨中寨)、关帝庙(古社仓)、张公阁、东岳庙及各宗族的祠堂等。现存质量较好的院落约有50余座,花梁记载尚清晰的,还可以追寻到其原来的主人。
与北方传统民居相同,屯城村民居院落以独立三合或四合单进院为基本单元,院落之间通过台阶、通道相互联通。民居院落由大门、院落、倒座、厢房、正房等几个部分组成。规模较大的多进院落,各院落之间有过道串联。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屯城人在房屋建筑方面灵活机动不拘—格,许多的院落与建筑都在传统格局基础上根据所处地形进行了调整。其构成元素主要有:
1.1正房
屯城正房多为二层,多以青砖和槅扇围护,最常见的是一层当心间镶嵌四扇槅扇门,两次间开窗;二层也多为槅扇门窗,通常有檐廊,宽约1m,三间通长。有的正房一层前檐廊有柱子支撑,大多没有廊柱。二层走廊则直接从悬臂梁出挑,梁头加以雕饰。走廊外侧为木栏杆,样式不一,装饰感强。也有几院正房为三层,下面两层对应开设拱券式门窗,并饰以砖雕。三层有的只在中间开一方窗;有的设有檐廊,隔扇门窗。显得更加高大巍峨,凸显了在整个院落中的地位。
正房底层多用作居住。明间墙壁上常悬挂中堂对联,或明志或怡情。靠墙摆长条几案一张,中间置一镜屏,两侧或供奉祖宗排位、或摆放花瓶等物件。几案前置一八仙方桌,左右各放一把太师椅,简单却不失文雅。左右次间通常用作卧室,靠窗设一个拐角大炕,一角是生火做饭的灶炉,另一侧是家长带着未成年子女休息的卧坑。相对的另一次间,摆放大柜、木床等物体。这种格局被称为“一明两暗”。正房二层一般做贮藏之用,若家里人多住不下,也会用来居住。
1.2厢房
厢房多为成年子女居住,二层三开间,双坡硬山项(或悬山顶),一层住人,二层储物。格局与正房一样,一明两暗,陈设也与正房类似。
厢房形制比正房略低,高度也较低,因此正房的屋檐多搭在厢房屋檐之上。屯城的厢房约有一半带前檐廊,则其形制和正房相同或相似。但因厢房层高小于正房,因此前檐廊也较正房略低。厢房的前檐廊有独立的,也有与正房和倒座相连形成跑马廊的。屯城的厢房还有近一半不带前檐廊,厢房的立面多为一素砖墙面,上下对齐、左右对称地开门窗洞口,镶嵌素木门窗,构图简洁利落。当地人把这种楼房称作“镜面楼”。
1.3倒座
倒座一般位于院落南侧,与正房相对,也是三开间,层高介于正房和厢房之间。倒座立面与正房类似,以木门窗为主,二层多有檐廊;也有少量素面砖墙的镜面楼。倒座一侧耳房通常处理成入口门洞。
1.4耳房
耳房位于堂房、厢房和倒座四面大房两侧,由于位置偏、天井小,一般采光不大好,或用于贮藏,或用作厨房,也有因人口多房屋少而居住的。耳房多为二开间,也偶有一开间或三间,一般根据基地的大小和院落的形制确定。层高因大房而定,多为两层,也有三层的。耳房所处位置往往是设置楼梯和大门的理想选择,厢房两侧多设楼梯,东南角耳房的一间往往被处理成入口门洞。
2.1石雕艺术
屯城村东岳庙的石雕艺术是屯城古建筑中的精华所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双重价值。其正殿前檐四根青石柱上均有精美线刻,中间两根雕龙饰,两边两根雕凤饰。东西配殿为砂石柱,石柱正面以浮雕技法雕着莲花、莲蓬、牡丹、凤凰等瑞花祥鸟,造型美观生动,而又富丽华贵。并且柱头还铭刻着大金年号等信息。最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是正殿台基的须弥座,束腰部分保存着极为难得的金代石雕。中间四块为高浮雕,最中间两块为龙凤图案,神态十分生动。
2.2大门
大门是从街巷到院落,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大门的形制和性质受住宅等级和基地大小等影响。有的为装饰华丽的木牌楼,郑家、张家、陈家均曾有过这样的木牌楼;有的利用倒座一间经营成门洞式大门,这种形式在屯城较为普遍;有时因基地有限,入口建成独立式大门,如陈府书房院;有时是关口式大门,一个大门是一组院落的公共入口,如郑府东、西院,张府书房院南院、北院;有的则由甬道、院落、门等要素组合成入口空间,如张家书房南院,入口空间依次设有三道门。有的院落入口空间不仅有大门,还设有二门,如高家中院进入大门后,还有一个木制的二门,形成入口空间的节点。有些院落在二门内还会设一面木制影壁,屯城叫闪屏。大门和二门的位置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彼此同向和相互垂直。彼此同向是指大门二门开的朝向是一样的,但是之间的缓冲空间又大致有三种:大门与二门在一条直线上;大门与二门由一个院落空间相连;大门与二门通过甬道相连等。相互垂直是指大门、二门的朝向是垂直的,流线形成一个转折。这样的布置使院落的生活空间更加隐蔽,私密性更佳。
2.3庭院
庭院就是民居中的院子,是一片有归属感的天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庭院的开敞和建筑的封闭正好一阴一阳,一正一负形成互补。屯城古村民居的庭院多为方形,边长从7~9m不等,院中铺地多为青砖,因为年代久远,地面已不复平整,砖石夹缝间或长着幽幽的青草与苔藓,透着一股沧桑。院子中心或以砖石垒砌半米高的花池、花墙,盆栽放置上面,别有一番情致。院落地面比四周建筑低一到两级台阶,角落处留有排水孔,屯城人称为“水道眼”,方便雨水的排出。
2.4院落陈设布置
由于院子宽敞、阳光充足,屯城居民喜欢在院中种植花草树木,常见树种为石榴树、葡萄树、苹果树、花红树等。这些树既开花又结果,渲染了院落的气氛。屯城村各宅院内多布置“中宫爷”,供奉的是“姜子牙”,据说姜太公吕尚当年分封众神之后,发现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他就一屁股坐到了正中,当起了“中宫爷”。“中宫爷”位在院中央,地位高于四方诸神,所以供奉“中宫爷”,目的是用以镇宅。所谓中宫爷就是一尊石头或大块煤炭,也有用砖垒砌的,摆在院子当中,并配以数盆花草作为装饰。有的院落“中宫爷”很是讲究,如陈府巷3号陈府院的姜太公,砂石雕成高约80cm。再如西街中路7号三才院的姜太公,也是砂石雕成,比陈府院的还要讲究,高过1m,四周浮雕海马流云,下有束腰、底座,上有连体香炉。
屯城古村的传统建筑构成元素是中国古村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研究时必须对其构成元素有深入的认识,因为传统建筑构成元素承载了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的情感,承载了历史建筑的传统做法。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如何对待建筑所承载文化的延续问题,是保护的难题与关键。中国许多古村的大量建设改变了村落风貌,但目前建筑的传承链中出现了断层,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构成元素的分析,旨在唤醒人们对其所承载文化的热爱,以期在今后的建设中利用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来营造我们的家园。
TU-098
A
1673-0038(2015)22-00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825)与(50778117)。
2015-5-16
韩卫成(1973-),男,山西繁峙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王金平(1968-),男,山西孝义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