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正清 郭玉林 魏晓军等课题组成员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管理办公室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协会 223800)
宿迁市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二)
翟正清 郭玉林 魏晓军等课题组成员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管理办公室 宿迁市茧丝绸行业协会 223800)
本研究针对当前茧丝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宿迁茧丝绸生产的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全市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思路和对策建议。
茧丝绸 可持续发展 对策研究
2.1 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暴露出多方面弊端并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各地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东台是江苏省蚕桑发展的一面旗帜,桑园面积、饲养总量、蚕茧单产等5项指标全省第一,总量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茧丝绸基地”、“全国蚕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富安蚕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民星蚕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示范合作社”。四川南充蚕桑一直稳步发展,现有桑园面积99万亩,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一面旗帜,是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丝绸出口基地和丝绸工业重点城市。而作为蚕丝业发源地之一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的无锡市,上世纪30年代,生丝出口占全国半数以上,50~70年代,锡山蚕业产量、产值、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70年代后期逐步减少,2005年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分析国内外茧丝绸发展经验、衰退原因,进而给宿迁茧丝绸可持续发展以启示。首先,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差别竞争。南充的特色在于“丝绸文化+国家政策扶持”、盐城东台市的特色在于“龙头带动+现代科技组装+高端产品+利益共享”。各地的经验不可照搬照套、亦步亦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宿迁市茧丝绸企业需跳出制造工厂的思维模式,打造自主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挖掘产业潜力,实现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与时俱进。随着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诸多红利,如人口、政策红利正在消失,无锡市蚕桑业衰退是最好的例证。目前,宿迁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必须未雨绸缪,跳出产业“衰退周期率”,找准产业发展瓶颈,做大做强做优丝绸产业。第三,茧丝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贸工农一体化。“南充模式”、“富安模式”这些模式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有很强的生命力。玖久丝绸在宿豫区新庄流转1万亩土地与广东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一个创新探索与尝试。走“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减排、综合开发利用”路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 国内外丝绸市场消费前景及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化纤、交织、混纺等系列产品快速增长,丝绸消费比例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0万吨左右。联合国在2014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年内,经济增长在3~3.5%之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陈凤英认为,世界经济将以中国引领的新兴经济体共同引领下继续温和增长。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逐步推进,各地丝绸文化及相关产业将得到极大拓展;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上对茧丝绸的需求也将增加。从国内需求的潜力看,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仅为9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5克,日本人均消费量高达217克;从国际贸易的主流看,绿色贸易将成为主流,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丝绸内销市场稳步增长,给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丝绸产品已经重点转向内衣、家纺及装饰品等消费领域,长丝针织T桖、真丝涂层面料服装等已进入高端品牌消费,尤其是丝绸家纺、装饰用品、丝毛混纺、丝针织内衣等耗丝量较大的丝绸新产品问世,对拉动丝绸内销市场稳步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给茧丝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3 宿迁市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可行性
2.3.1 发展空间
蚕茧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从养蚕基础看,“八五”期间,国家科委在原宿迁市丁嘴镇(现宿豫区)进行蚕桑中低产田改造试点,养蚕经验丰富。目前以宿豫丁嘴镇、宿城区陈集、泗阳县裴圩为中心的老蚕区约占全市总量80%,有传统养蚕习俗,蚕农扩桑欲望强烈。据统计,泗阳、泗洪、宿豫三个县区3年内有望新拓桑3.5万亩,其中宿豫区新庄镇扩桑1万亩。从发展空间看,农村人口占全市的52%,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比重考虑,应适当扩大蚕桑规模,既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后道加工生产提供原料保障。从充分利用农村劳力资源看,全市一般农户人口3~5人,劳动力2~3个,而耕地只有1.5~3亩,不少农户不足1亩耕地,有一个劳动力干农活就足够。栽桑养蚕虽然繁琐,花时间,但大多工作在室内。对耕地少的农户来说,年纪较大的劳动力在家种桑养蚕,既保证农业有一定的收入,又能使年轻的劳动力放心外出打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2.3.2 发展基础
首先,形成了一支专业精湛的技术队伍。2013年,全市茧丝绸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20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333工程”和市“135工程”带头人3名、博士5人、高级职称32人,为茧丝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其次,形成了一支产业大军。长期以来,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形成了一支1万多工人、3万多蚕农,近5万人的产业队伍。第三,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丝绸加工企业已达到23家,初步形成了以泗阳、宿豫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年销售突破50亿元。第四,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市45家丝绸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2013年,苏丝股份销售4.2亿元,玖久丝绸股份销售3.8亿元。第五,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近三年来,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5项,通过市级以上鉴定的新产品10个,申请专利82件,其中苏丝股份的“300支高支绢丝”和玖久丝绸的“耐久型高发射率远红外热感天然纤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学进步奖、“碳纳米管/聚酰胺6复合纳米纤维长纱及其制备”获国家发明专利。现有“SPCC”、“玖久”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1个,拥有国优产品1项、部优产品12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4个。“SPCC”牌绢丝连续6年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2.4 宿迁市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4.1 基础脆弱
蚕桑是丝绸产业发展的基础,过去宿迁市丝绸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良好的蚕桑基础。丝绸产业属于低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质、充足的原料在产业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作用,过去宿迁蚕茧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茅,进入2000年后,蚕茧产量快速下滑。2013年桑园面积、发种量仅为1995年的8.8%和8.2%,蚕茧产量为1995年的12.6%。蚕茧收购市场秩序混乱,蚕农为了一时的利益大量摘售毛、潮、统、嫩蛹茧,新型的方格蔟营茧生产技术,仅有泗洪全县及其他县的部分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推广。2013年全市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出丝率一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1个、20个和6个百分点,吨丝工本费提高,本地丝厂每年80%左右蚕茧需从外地购进,资源浪费严重。
2.4.2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由于多种原因,宿迁市丝绸企业仍以单兵作战为主,没能形成整体合力。目前,全市虽然有苏丝、玖久等龙头企业,但规模以上的23家丝绸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有两家,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有21家,其他都属于中小、微小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苏南为例,虽然蚕桑生产已经退出,但是后道加工非常发达。吴江地区占有江苏省真丝绸产品的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吴江震泽集聚了一批蚕丝被家纺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26%,成为我国的蚕丝被之乡。另外,还有很多以加工真丝绸为主的小型企业在苏州周边大量集聚,使苏南地区开始成为以丝绸产品深加工和终端产品贸易集聚为主的新的丝绸产业集群。
2.4.3 技术装备落后
总体看,宿迁市丝绸工业整体技术装备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至少落伍5年左右,在丝绸生产企业中,尚有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立缫机,与之配套的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代表丝织机发展方向的剑杆织机在全市的比重只占5%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左右,印染后整理技术、先进的绢纺设备比例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科技攻关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设计创意的氛围与意识不浓。
2.4.4 产品结构单一
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宿迁市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缫丝、绢纺、丝织、印染、服装加工、家纺能力不配套,前大后小,深加工能力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品种单一、品牌知名度低。宿迁虽然有苏丝、玖久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但国际知名度不高。而且苏丝的品牌优势是绢丝,玖久的品牌优势是白厂丝,而真正能反映丝绸产品发展水平的服装方面的知名品牌还是空白。总体看,宿迁市丝绸终端产品价格始终在中下层次游动。
2.4.5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影响
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导致农村养蚕人员年龄偏大、养蚕水平不高,现在农村养蚕被形象比喻为“3860”部队(妇女、老人多),大量有文化、身强力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6年,设立地级宿迁市。至2011年,原宿迁市相继被拆分成宿豫区、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等七个行政区,乡镇变成街道办,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城市元素日趋丰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耕地和桑园面积逐年减少。2013年,宿豫区桑园面积尚存1.2万亩,是1996年的1/8,是2000年的1/4,是2005年的1/3。
2.4.6 比较经济效益不高
经济效益是决定蚕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宿迁的蚕桑经济效益在农产品中占有优势,茧粮比价在1∶17.5,1亩桑相当于两亩甚至3亩农田(人工费用未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经济不发达,蚕桑作为为数不多的致富项目深受青睐。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蚕茧与与其它产业比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缩小:一是与农作物相比,蚕茧生产季节性强、半年忙半年闲,人力、土地、房屋及各种生产设备等生产资料利用率低,与粮棉等农产品比较,其投入成本高,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农产品。二是而农业从种到收基本上是机械化操作,1人可以种20亩左右农田,基本上是无风险,而蚕桑1人最多可种3~4亩桑。且1亩农田各种补贴在120~150元,而蚕桑无补助。三是与工业经济相比,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打工挣钱,工资报酬基本在90~120元/天,甚至“泥瓦匠”报酬一天都在150~200元/天,这也是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原因。蚕桑生产的萎缩,导致“两头在外”的丝绸加工企业陷入困境。
综上所述,影响宿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行情的制约,又有国内市场疲软的冲击;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有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目前,宿迁市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通过产品、市场、技术、管理等不同模式的转型,从而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振兴宿迁茧丝绸产业,既要传承历史,更要立足现实。应跳出宿迁看宿迁,将宿迁置身于全国丝绸的大视野下来定位;应跳出丝绸看丝绸,从大纺织的角度来定位,形成棉纺、丝纺、服装整合发展的产业优势;应立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高度来确立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突出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接轨区域经济。因此,宿迁茧丝绸产业发展定位是:建立一流的优质原料茧基地,打造中国东部有影响的绢纺和真丝绸生产基地,建立“淮海经济区”最大的茧丝绸集散地。
到2020年,全市桑园恢复性发展到10万亩,生产蚕茧1.2万吨,白厂丝(绢丝)5000吨,织绸、织绢8000万米,练、印、染丝织品5000万米,蚕丝被150万条,丝绸服装1000万件套,进入全市“百亿级”产业行列。
3.2 产业发展布局
3.2.1 打造一流的优质原料茧基地
结合全市“一轴、两副、九市、多点”的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规划蚕业生产与茧丝绸产业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建设蚕茧质量最好、集中度最高、规模优势明显的全国一流蚕区。到2025年,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其中万亩桑乡镇1个,5000亩以上乡镇个12个,形成“一圈一带一中心”蚕茧生产基地。
“一圈”:按照“统筹规划、产地集中、突出重点”的思路,建立以宿豫区新庄镇万亩桑为中心的基地圈,包括宿豫区的大新、关庙、保安和来龙五镇,规划面积3万亩。
“一带”:按照“成片推进、连线规模”思路,建立以成子湖、洪泽湖滩涂开发为重点的桑带,包括泗阳县的裴圩镇、泗洪县的太平、曹庙、界集、龙集、半城、临淮等六个乡镇以及宿城区中扬、屠园、仓集三个乡镇,规划面积4万亩。
“一中心”:按照一村一品、整村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精选40个村作为蚕桑基地村,其中泗洪县15个、泗阳10个、宿豫10个、宿城5个,规划面积2万亩。
3.2.2 打造中国东部有影响的绢纺、真丝绸生产基地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将茧丝绸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经济板块,并以产业集群化为主要发展形式,实现丝绸纺织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两大产业集群:
以苏丝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打造泗阳绢纺服装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与华威纺织、千仞岗服饰、海欣申禾、晨风等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形成以高端绢纺服装为龙头的上、中、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泗阳绢纺服装产业集群力争进入全省30强,其中,绢丝在江苏省的份额由2013年的30%,提高到85%,成为中国东部单体最大、有较大影响的绢纺生产基地。
以江苏玖久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宿豫茧丝绸产业集群。借助外部高科技力量,大力开展真丝绸防绉、防缩、防退色难题攻关,力争以高档真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力争用5-10年实现由生丝生产基地到真丝绸面料生产基地的跨越,建成中国东部地区有影响的优质丝绸生产和出口基地。
3.2.3 建立“淮海经济区”茧丝绸集散地
建设市场、搞活流通是做大丝绸产业的重要前提。宿迁茧、丝、绸以及副产品资源丰富,外来客商云集,民间交易量很大。目前,宿迁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淮海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苏北地区的“纺织服装品牌展示交易中心”。利用“中国淮海纺织服装品牌中心”现有资源,设立茧、丝、绸交易专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形成以苏北、淮北为中心,辐射华东、中东部地区的“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茧丝绸集散地,力争到2020年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
3.3 发展重点
3.3.1 重点技术
桑、蚕新品种、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桑树品种优良化、桑园高产化、桑地高效化,适度扩大食用桑、药用桑种植面积,加速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种茧丝和蚕桑副产品利用开发基地;推广为实现省力化养蚕基地化、工厂化提供条件;转基因蚕新品种、雄蚕专养品种选育技术;开发高产、优质蚕茧组装配套技术,减轻劳动强度、简化操作程序、提高生产效率。
茧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循环式热风烘茧机、新型自动缫丝机等设备比重;推广应用茧丝加工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丝质量关键技术;研发绢纺、印染、针织、服装等丝及丝绸深加工技术,通过重点研发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行业技术设计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桑叶、桑枝、蚕蛹、蚕沙、蚕蛾及废丝等市场前景广阔。宿迁蚕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全新打造新兴产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攻方向:包括从蚕蛹中提取蛹油和氨基酸,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果酸,从废丝、蚕蛾、桑叶中提取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系列。
3.3.2 重点产品
桑蚕丝产品。提高白厂丝中5A级以上高品质白厂丝所占比例;加大力度发展绢丝、捻丝产品;促进丝绸纤维材料创新,开发复合型、差别化、功能化新型丝绸纤维。
丝绸产品。高起点发展织绸、绸缎、服装等传统消费品和丝针织产品、家纺产品等非传统丝绸消费品,促进装饰、产业用丝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茧丝综合利用加工产品。利用双宫茧生产独具特色的双宫丝;蚕丝被以及蚕丝毛巾被等床上用品;研究开发丝胶、丝素等综合利用产品;加大蚕丝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发展食用蚕蛹加工产品及饲料加工产品。
3.3.3 重点项目
重点开发生产一批技术含量、附加值较高,对于提高行业工艺技术水平、支撑行业发展有较强推动作用项目。一是苏丝股份的高支绢丝精梳制绵、色纺桑蚕绢丝、新型抗菌类蚕丝袜、抗菌保健蚕丝内衣、高强捻定型绢丝、可水洗高档蚕丝羊绒被项目;二是玖久丝绸的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真丝绸面料后整理技术以及蛹蛋白饮品、氨基酸保健品等蚕丝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项目;三是卓圩制丝的多种纤维包覆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面料生产和整理工艺技术。
4.1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将丝绸产业的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市茧丝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一名市领导担任,统筹协调行业规划、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形成整体合力。二是结合国家丝绸“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东部丝绸发展的战略,制定《宿迁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对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步骤、战略实施进行具体明确,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主体。三是参照外地做法,设立宿迁市丝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茧丝绸产业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做大品牌、做大规模、做强文化,促进丝绸产业的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
4.2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展览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国内外营销网络,国内市场立足于网络营销、工艺品营销、礼品营销,在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旗舰店、商场开设品牌专卖店;国外市场立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稳定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的同时,深度开发俄罗斯、巴西、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到2020年,全市丝绸原料及制成品出口1亿美元,其中苏丝出口5000万美元、玖久出口3000万美元。
4.3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重点培育在国内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错位竞争,使丝绸企业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集成效应。五年内,全市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达到5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突破20户。其中苏丝丝绸、玖久丝绸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宿迁卓圩制丝、泗阳正兴等企业产值超3亿元;苏丝、玖久两大集团上市。
4.4 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做优做精传统产品,做新做特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做大做强拳头产品,五年内,力争新培育省级品牌商标4个(“正兴”、“津源”、“舒美”、“泗水人家”家纺),中国驰名商标两个(“洪泽湖”牌蚕茧、“苏秀”牌蚕种),苏丝、玖久打造成区域和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重点提供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市场信息及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加强信息咨询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企业对外交流、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提供服务。
4.5 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成立一批重点技术研发中心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构筑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增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全市平均水平),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每年列出若干科技攻关课题,有针对、有计划地安排开发与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一批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产业队伍。
4.6 推进绿色制造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如立缫等设备和技术。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企业重点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减量化技术、再使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用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7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重点项目扶持资金、设备投资补助、进出口退税等政策。金融机构在继续加强对丝绸纺织产业的信贷支持的同时,加大信贷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在工业用地指标分配中,对具有发展潜力、高附加值、高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的丝绸企业用地优先供应。
4.8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参与政府决策制定和落实,以及调研、专业评审、科技攻关、新品打造、人员培训等活动;建立与国内外同行间合作关系及对话机制,加强业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抱团取暖,一致对外;加强行业预警预测,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1]黄君霆,等.中国蚕丝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王庄穆.新中国丝绸史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顾国达.蚕业经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商务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 知 [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d/201111/ 20111107836838.html
[5]中国丝绸协会.中国丝绸年鉴[M].北京:《中国丝绸年鉴》编辑出版社.
[6]高永山.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富安模式”发展茧丝绸产业[J].江苏纺织,2006(08).
[7]张宏伟.南充茧丝绸现状及对策分析[J].丝绸,2009(08).
[8]王玄瑜,赵凯,高绘菊,等.丝绸文化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蚕业,2011(02).
[9]江苏省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关于海安县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江苏丝绸,2012(03).
F304/426
A
1003-9910(2015)01-0024-06
2014-11-04)
翟正清(1968-),男,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茧丝绸行业管理及生产技术推广研究工作。
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编号zgjs(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