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蚕桑稳定发展的思考

2015-04-16 03:51严松俊
江苏丝绸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蚕养蚕桑园

严松俊

(南通市蚕桑指导站 江苏南通 226011)

南通蚕桑稳定发展的思考

严松俊

(南通市蚕桑指导站 江苏南通 226011)

南通是全国闻名的蚕茧重点产区之一,近年来通过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政策扶持引导产业有序发展,积极推进标准化技术和产业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推广复合经营和拓展产业多元化等,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蚕桑;结构调整;标准化建设;复合经营;产业化

南通是江苏省重点蚕区,2014年初全市统计桑田面积23.5万亩,实际投产20.73万亩。春蚕实际饲养蚕种25.6万张,比去年同期22.23万张增养了3.37万张,增加15%。全市总计生产蚕茧1.02万吨,平均单产在39.7公斤。春茧价格41.2元/公斤,同比下降17.3%。平均张种产值1635.64元,平均亩桑产茧49.1公斤,亩产值2023.02元,春蚕农民茧款收入总计4.19亿元。

近年来,从调整结构、改良品种、规范技术、提高效率、综合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基础建设,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建立能高效运行的蚕桑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南通与盐城市组成了苏中优质桑蚕茧丝产业带,引领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潮流。

1 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蚕桑是农村农民增效的产业

蚕桑生产在南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基础,无论是茧产值、纯收入、还是货币收入比例都很高,是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和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众从栽桑养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根据调查,2007年全市42.5万亩桑园,平均每亩桑园发种3.2张,每亩桑园产茧250多斤,农民蚕茧亩现金收入4000多元,全市30多万户蚕农,户均蚕桑现金收入达6000多元。2008年,虽然受到茧丝绸低潮行情的冲击,农民蚕茧亩现金收入仍可达2500多元,亩纯收入近2000元,2009~2010年茧丝行情逐步好转,2010年亩桑收益4836元,蚕桑的比较效益仍然明显。2011年以来,尽管灾害连连,亩桑效益仍然达到5000~7000元,仍跻身高效农业行列。

1.2 桑园是提高绿化覆盖的重要内容

森林覆盖率是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市的桑园面积占森林覆盖率三个多点。稳定发展了蚕桑产业,提高蚕桑产业的规模效益、持久效益,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巩固和提高全市农村的绿化覆盖率,为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3 蚕桑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蚕桑生产的发展带动下,相关产业得以健康发展,单海安县就发展了茧丝绸深加工企业49家,2013年丝绸加工和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累计实现产值70多亿元,出口创汇0.9亿美元,利税6.2亿元。全县蚕桑生产、丝绸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及产品销售涉及10万多人,对促进该县农民增收、社会就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南通蚕桑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通蚕桑产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讫今仍保持着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位次。蚕桑还成为对外宣传的名片:海安县曾于1981年至2008年连续28年蝉联全省蚕茧总量冠军,2002年至2004年还曾位列全国第一,是著名的中国湖桑之乡和茧丝绸之乡。2011年海安6万多件蚕丝被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纪念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中央代表团馈赠礼品,为宣传和推介海安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关部、省主要领导多次莅临南通调研指导蚕桑丝绸产业;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海安、如皋的蚕桑和丝绸产业情况。如东县在全国新创“续春蚕”生产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人工饲料养小蚕,推广应用规模为全国之最。如皋和海安曾多次接待法国、印度等国际专家学者的访问和考察。南通蚕桑倍受国内外同行、专家关注,已然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2 近年来的成功做法

2.1 加大对蚕桑生产的组织引导,多措并举扭转下滑趋势

2.1.1 调整规划布局,促进连片规模种养

将蚕桑发展重点落实在北部里下河地区、西部高沙土地区以及通扬河流域等优势区域。通过有计划的老桑更新,做到“集零并整,切平补齐”,进一步促进了桑园区域规模化,形成了1个2万亩以上、8个1万亩以上,14个5千亩以上的乡镇,蚕桑生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2.1.2 加强蚕桑与现代农业对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档次

2010年始,市政府出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创建活动,蚕桑业抓住机遇,努力跻身于现代农业争先创优的行列,通过三个载体建设,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蚕桑特色产业升级。两年中,全市获得验收认定2个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园区、1个现代特色农业(蚕桑)示范基地和1个现代农业(蚕桑)示范村。

2.1.3 加大政策扶持,推进产业基础建设

重点县(市)继续采取桑园更新补贴、蚕种补贴、小蚕共育补贴、减免蚕种“催青费”等“稳桑保桑”政策保护措施,加大对蚕桑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从农发资金、龙头企业资助、科技项目等方面安排资金,改善生产条件,促进蚕桑稳定发展。海安县实施“万、千、百工程”优化更新桑园,启东市实施“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建设”,海安、如皋、如东等地对新栽连片100亩以上桑园,给予每亩100元和200元的桑苗补贴,启东市将新栽和更新桑园列入绿化造林面积补助范围等,鼓励桑田连片种植规模化生产。

2.2 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技术集成水平

2.2.1 坚持品种开发创新

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桑、蚕品种。从蚕研所引进的优良桑品种育71-1已种植19万亩。近年又引进农桑系列品种和强桑品种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推广。应对续春蚕季节特点,引进“两广二号”和“桂蚕二号”蚕品种推广,取得较好成效。与苏州大学联合从日本引进优质蚕品种资源,进行优质特色品种选育,通过建设细纤度丝特色蚕品种基地,选育、保育细纤度四眠特色蚕品种苏秀、春丰原原种、母种,繁育一代杂交种1.1万张。利用优质茧基地推广应用苏秀×春丰蚕品种1.2万张,因其品质优良,且为产业化运作,基地养殖农户张种获利提高180~220元,亩均增收700~800元。

2.2.2 扎实贯彻实施标准化

围绕打造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和高品位蚕桑产业示范区的目标,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国家蚕桑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组织制定并贯彻实施蚕桑专业技术标准,现已编制执行的蚕桑专业标准20项,其中有8项为省级地方标准。2009~2013年新编增订8项南通市级地方标准,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2.3 推广高产优质省力化养蚕技术

目前我市从智能化蚕种催青,小蚕共育温湿控制、小蚕少回育、立体育、大蚕漏空透气育、五龄斜面条桑育到薄膜网收集熟蚕、方格蔟室外预挂营茧技术等多项高产优质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已贯穿整个养蚕生产。

2.2.4 推广人工饲料养蚕,实践现代蚕业

从2010年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推广,已实施人工饲料育小蚕近万张,其中,2013年2648张,为全国人工饲料养蚕的规模之最。通过应用实践,用人工饲料1~2龄封闭饲育,蚕的疏毛率、全龄发育经过及生命率等与全龄桑叶育无明显差异,群众养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人工饲料养蚕的推广应用为蚕桑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13年始作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实践。2014年早春,共养7张种,生产鲜茧201公斤,平均张种产茧28.71公斤。创造了国内人工饲料养蚕成功新记录。春蚕期实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1011张,也取得很好成绩,引来本市以及扬州、泰州等地的一些农民自发到基地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坚定了信心,也令人对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未来充满希望,进一步提振了发展蚕桑业的信心。

2.2.5 大力开展桑园综合利用

开展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推广桑园间作和套养,形成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订单生产,所生产的菠菜、菜薹、大头菜、莴苣等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上海等地。全市2013年桑田套夹蔬菜瓜果面积近20万亩,桑田套夹种为蚕农每亩增收千元左右。蚕技部门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实施的桑田养鸡,“桑园鸡”和“桑园鸡蛋”品牌走俏市场。通过建立食用菌试验基地,用桑枝木屑栽培秀珍菇、猴头菇、茶树菇等,市场反响热烈,产品供不应求,全市已有工厂化周年生产食用菌企业每月耗用桑枝条数十吨。通过新产品研究开发,形成了蚕酒、桑果干红、桑叶清酒、蚕蛹胶囊、桑叶茶等4大系列相关产品,并已申报了多项发明专利。

2.3 推行专业化服务 引导规模化发展

2010年开展的“蚕桑专业化服务示范片”建设活动,推进了蚕桑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蚕桑“五统一”专业化服务。全市由11个乡镇、99个村,4.19万农户参与创建的全市6个“农业(蚕桑)专业化服务示范片”,建立了12个蚕桑专业合作社,27487户蚕农加入合作社,占养蚕农户的65.6%。由蚕业合作社组织,实行“统一桑田施肥品种与治虫药物,统一各期饲蚕品种,统一组织小蚕共育,统一养蚕技术规范,统一鲜茧收购加工”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实施区养蚕22.26万张,亩产茧152公斤,亩产茧收入达到5450余元。其中,核心示范区亩桑养蚕、亩产茧和亩产茧值,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3%、128%和130%。

2011年,为推动蚕桑规模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们又开展了包含小蚕集中规模共育、规模化养蚕和桑田养鸡复合经营三个方面的蚕桑生产新型示范点创建活动。建成应用推进蚕桑规模化生产新技术,年共育规模1000张种以上小蚕共育示范点8个;采取企业化或工厂化机制运作,年饲养量100张种以上的规模养蚕示范点1个;集中连片,生态养殖,产业化运行,饲养规模5000羽以上的桑田养鸡示范点4个。总计共育小蚕10000余张,企业化规模养蚕116张,养殖桑园鸡45000只。13个示范点由南通市本级财政分别给予了6万元的资金补助(以奖代补)。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为蚕桑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4年,在江苏现代蚕业园区和海安县先龙蚕桑家庭农场建立规模养蚕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规模养蚕试验探索。在江苏现代蚕桑产业园区,利用智能化温湿控制大棚总计养蚕370张。220张在智能棚内饲养的蚕情况较好,有每张30多公斤蚕茧的收成。另有150张种直接在桑树田间饲养的试验,大部分蚕能顺利上山营茧,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海安县大公镇群益村,由村主任何先龙牵头,流转桑田30多亩,组建了蚕桑家庭农场。投资40万元,建设了专用小蚕共育室、大蚕室,养蚕大棚等,春蚕一季养蚕58张,全部化蛹出售,张产茧达到40公斤。

3 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1)蚕桑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高。

据调查,农村养蚕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3岁,长期没有年轻人的加入补充,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2)环境持续恶化,养蚕风险加大。

蚕业生产受农药和化工生产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颇大,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异常多变,工业化进程加快,三废污染环境等使大环境污染危害加大,极大压缩了蚕健康生存空间,蚕桑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3)蚕种供给与保障能力滞后。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制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适应,种场负债包袱重,政府对蚕种生产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二是从业人员大幅减少,如海安场直接从事生产人员由2007年的207人减至2011年的121人,2014年只有73人。如皋场则从2007年的164人减少至2011年的70人,是原来的一半还不到,2014年则仅剩45人;三是桑田因多种原因被挤占;四是蚕种生产的稳定性难得保障,比较效益得不到保证,导致生产成本倒挂、亏损严重,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4)与蚕业生产相关的市场流通环节因管理不能及时到位,秩序较为混乱,制约了蚕茧质量的提高和行业科技进步。

特别是蚕茧收购秩序混乱,无证收茧得不到有效治理。由于收购环节只重数量、不求质量的盲目抢购鲜蚕,不仅造成了优质茧资源的浪费,而且无序竞争的收购行为使农户淡化了优质高价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蚕茧质量的提高,长期以来误导蚕农不愿意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影响了蚕桑行业科技进步。

(5)蚕桑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尚不普及,发展还不快。各地还仅仅满足于桑园里的小夹种,组织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拳头产品,桑枝条、蚕沙等大量资源被废弃。蚕桑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生产技术滞后,对重大桑、蚕病虫害缺乏有效的药剂和防控手段。

4 稳定发展蚕桑业的思考

蚕桑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新形势下,我们设想,以生产实践的创新来应对挑战:通过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开拓“小蚕人工饲料工厂化饲养”、“中蚕大蚕智能化大棚育”、“桑枝资源高效化利用”等技术创新,建立省级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实现“公斤茧劳动时间1小时”、“能够规模化饲养”、“资源利用产业化”、“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化”的新型蚕桑生产运行模式,从而带动全市蚕桑产业升级换代,践行“现代蚕桑”的命题。

(1)进一步推进蚕桑区域布局调整与优化,建设高沙土、里下河和运河沿线两块一带的蚕桑特色产业的区域。

努力打造蚕桑特色乡镇,构建以村组为建设单元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村庄治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填平补齐插花田,扩大连片种植面积,保持桑田面积的动态平衡。通过实施老桑更新,优化桑园结构,提高桑园的整体素质。注重加强和引导蚕桑规模经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2)培育做大龙头企业,推进深加工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开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发能力,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和发展蚕桑产品深加工,培育和做大像海安的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如皋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之类的企业为产业龙头,以优质茧基地和蚕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蚕桑资源与深加工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蚕桑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龙头企业作为蚕桑开发和经营的主体,按照“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与蚕农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关系,外联市场、内联基地蚕农,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品牌带农、以高效强农,实现基础资源与深加工、高端产品开发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蚕业现代加工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

(3)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农民、联系龙头企业、联系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优质蚕茧基地为基础,引导和发展一批农民自我联合、自我投资、民主管理和自主分配的实体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技术的培训、推广应用提供组织保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镇、村技术服务队伍所不具备的优势,既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也是基层生产的组织者,可与企业建立规范的合同式或合作式关系,以合同收购带动农民组织化生产,增强蚕桑生产组织化能力,减少蚕农分户经营的风险,为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4)推进标准化技术,特色产品更优更强。

实现蚕桑生产的高效规模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作用下,应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质量品牌优势,而保证这些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之处就是蚕桑产业的技术优势。着力推广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实现品种更新,推广应用高效节耗养蚕技术和桑园培管增效技术提高单产和单位效益,通过实施标准化技术,实现蚕桑生产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生产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科技示范入户工程,提高蚕农的栽桑养蚕水平和科技素质,拓宽蚕农的思想理念,加大现代蚕业园区建设的力度,提高优良桑蚕品种的覆盖率,培育高产高效典型,产品质量上档次,使产业特色更特、效益更优、竞争更强。

(5)推广人工饲料养蚕

人工饲料养蚕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蚕桑业走工厂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开展家蚕饲料饲育技术实用化研究,根据蚕的生理特点和本地的生产实际,促进家蚕饲料配方研究与改进,建设为蚕农提供合格蚕饲料的加工厂;在农村生产中推广与应用小蚕饲料饲育技术,完成制定稚蚕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标准,形成1~3龄、1~4龄及至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技术体系;根据生产需求,探索与研究家蚕饲料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逐步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达到实用化水平。要通过政府支持、财政扶持,吸引优质的资源要素,包括人才、资金等,探索和建立成熟的饲料生产供应技术体系与服务体系。目前,要开展家蚕饲料饲育技术实用化研究;在农村生产中推广与应用小蚕饲料饲育技术;促进家蚕饲料配方研究与改进,建设为农民提供合格蚕饲料的加工工厂;根据生产需求,探索与研究家蚕饲料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逐步降低饲料的生产成本。随着饲料养蚕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成熟的全龄饲料饲育技术体系,并形成小蚕期与中蚕期饲料饲育技术方式协作,养蚕农民采用桑叶养蚕的时间越来越短,逐步向“十天养蚕”、“一星期养蚕”方式转变。

(6)做大蚕业循环经济,拓宽蚕业增效途径。

蚕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通道,各地对桑枝、桑根、桑叶、蚕沙及蚕蛹、蚕蛾的开发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蚕体蛋白、丝素蛋白等在医药、营养、保健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将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形成产业化。加大“产学研”的合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政府要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产学研”的联姻搭建平台。

F326.3

B

1003-9910(2015)01-0034-05

2014-10-27)

严松俊(1964-),男,江苏南通,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小蚕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可爱的小蚕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