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琴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一头奶牛,如果蹄部出现问题,不管是变形蹄还是发生蹄病,都会影响其产奶量,甚至不得不将其淘汰,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有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的蹄病和变形蹄的发病率达到近30%,天津地区较低也达到了近15%。奶牛变形蹄和蹄病严重危害着奶牛生产和牛群健康。
变形蹄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致使蹄角质异常生长,蹄外形发生改变而不同于正常奶牛的蹄形,又叫蹄变形。一般来说,变形蹄后肢较前肢多发,且后肢的外侧趾以及前肢的内侧趾更易发生变形。随着奶牛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加强和产奶量的持续升高,变形蹄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变形蹄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分类,于春明老师(1974)将奶牛变形蹄大致归为低蹄、高蹄、滚蹄、散蹄和趾跷蹄五类。
蹄病主要是腐蹄病和蹄叶炎。腐蹄病表现为病牛跛行,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呈灰黑色。修蹄时,蹄底常有灰色或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严重者蹄穿孔。蹄叶炎为蹄真皮弥漫性腐败性炎症过程。引起本病的发生因素很多,其中营养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瘤胃酸中毒而引起蹄叶炎,由于瘤胃乳酸蓄积,PH 下降,微生物区系改变,毒素与细菌内毒素随血液循环作用于蹄真皮毛细血管壁,充血、渗出,产生疼痛而发生蹄叶炎。
要想很好地预防和控制变形蹄和蹄病的发生,减少其带给奶牛生产的损失,必须对影响它们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饲料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对于蹄部各组织的正常生长和蹄功能的维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营养成分过多或缺乏会导致全身代谢的紊乱,反应在蹄部则引起蹄部疾患。
2.1.1 碳水化合物
当日粮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蔗糖、果聚糖、淀粉)含量高时,易引起蹄病,尤其是蹄叶炎。这些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大量分解,导致瘤胃酸度增高,扰乱了瘤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引起代谢紊乱。
2.1.2 微量元素
钙、磷: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失调是导致奶牛变形蹄和蹄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的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机体会动用骨骼中储备的钙、磷,导致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
铜、锌:当血清中铜和锌的水平降低,可引起含铜和锌的酶活性减弱,使赖氨酸残基的氧化脱氨基作用受阻碍,损害骨胶原多肽交叉结合,降低骨胶原的稳定性和强度,易导致骨骼变形和骨质疏松。大量试验证明奶牛日粮中缺乏铜有可能引起蹄裂和蹄底溃疡。锌通过促进角蛋白的合成和成熟,具有维持上皮形态和加快病蹄愈合的作用。
碘:饲料中碘的缺乏可导致奶牛机体甲状腺素的缺乏,造成免疫抑制。皮肤中一些粘多糖、硫酸软骨素和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大量蓄积,引起黏液性水肿和感染,反应在蹄部引起蹄皮肤病变。
锰:锰可激活碱性磷酸酶,促进骨骼基质和软骨中酸性粘多糖的合成,用于进一步合成胶原质和软骨。若奶牛缺乏锰,将导致骨畸形。
钼、硫、硒:饲料中钼含量高时影响铜的吸收,导致铜缺乏。硫被瘤胃细菌用来合成含硫氨基酸,可使角质硬化。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的组成成分,适宜的体内含量可消除脂质过氧化物的毒性作用,从而提高免疫机能。高硒水平可导致硒中毒,引起蹄痛和变形蹄;硒缺乏可导致免疫系统抑制,奶牛可继发乳腺炎、子宫炎和肢蹄疾患。
2.1.3 维生素
维生素A、D 不足或不平衡,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和骨质疏松,从而诱发蹄病。维生素E 具有维持细胞完整性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缺乏会导致奶牛跛行。
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生物素(维生素H)。生物素是动物机体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在改善物质代谢、提高动物繁殖性能、防治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素的缺乏(特别是高产奶牛)与蹄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2.1.4 蛋白质
高蛋白日粮引起奶牛蹄病的原因可能在于蛋白质毒素或含氮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2.1.5 纤维
日粮结构不合理,干草采食量少,导致粗纤维摄入不足,影响奶牛的反刍和流涎,使瘤胃缓冲能力降低,是引发蹄病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2.1.6 干物质
当干物质采食量不足时,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相对下降,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蹄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变形蹄和蹄病的易感程度。荷斯坦奶牛蹄部性质(质量性状)遗传系数为0.6,且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虽然具体变形蹄和蹄病的遗传性尚未得到确切而清楚的证实,但在选择公牛精液时应该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环境因素对于变形蹄和蹄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3.1 牛舍环境
食槽高度:牛舍的食槽应有一定高度。若没有高度(与地面相平)或高度过低,奶牛采食时将头部放得过低,加重前肢负担,导致前蹄角质磨灭过度。当奶牛为了使头部放得更低而叉开前肢站立时。前肢内侧趾的负重增大,易导致倾蹄和螺旋状趾的发生。奶牛站立姿势和负重异常,大大增加了蹄病的发生机率。临床资料表明食槽高度17 厘米和21 厘米,前蹄发病率分别为11.29%和8.67%;食槽高度分别为5.9 厘米和9.5 厘米,前蹄发病率分别为18.38%和15.22%,导致前肢内侧趾多发倾蹄和螺旋状趾。另外统计发现,当运动场的补饲槽,高度为52 厘米,奶牛采食非常舒适,前肢的负重状态较为正常,可以以正常的站姿采食,基本不会加重前肢负担,但是牛舍却不便采用这种高度的食槽。
牛床长度:排粪沟是使粪尿的清理较为方便的一种设计,但食槽与排粪沟之间的牛床应有足够的长度。牛床过短,奶牛后蹄容易站在排粪沟的沿上,使本不该负重的蹄底受压过度;有的后蹄直接站在排粪沟中,粪尿对牛蹄的浸渍和腐蚀(尤其是尿中的氨)使角质发生粉化,甚至粉化性的角质缺失,指尖部填塞黑色脏物,为蹄部感染埋下了隐患。牛床太长时,则粪尿不便于排出。设计中应根据牛体长度设计适合的牛床长度。
2.3.2 运动场环境
一天之中,奶牛在运动场活动的时间是最多的,运动场环境对奶牛蹄部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运动场地面组成:较硬的地面易使蹄部角质过度磨损,牛蹄容易发生损伤;过软的地面则易积存粪尿,不便清理,下雨泥泞不堪。沙土地面、三合土地面、黄土地面、立砖地面、混凝土地面、水泥地面和铺草运动场上变形蹄和蹄病发生率有很大差别。混凝土地面蹄病发生率最高,铺草运动场发病率最低,说明地面组成对蹄部健康影响巨大。
三合土(为熟石灰、中砂掺入少量粘土,与碎砖的拌合料,其中熟石灰占体积的30%)地面软硬适中,但有的牛场三合土压得不实,使这种地面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黄土地面,较三合土地面硬,夏日太阳曝晒下变得更加坚硬,而下雨后变得泥泞。
沙土地面虽然非常松软但存在积存粪尿的问题,奶牛排尿渗入沙子,不易蒸发,时间长了,沙子的状况会恶化,且沙子成本高,不适宜大面积铺垫运动场。
在水泥地面上铺垫黄土或粘土,虽然可暂时降低地面的硬度,但时间久了,仍会出现大片地面失去黄土覆盖的情况。
混凝土地面和水泥地面存在相同的问题。
立砖地面,质地也较坚硬,砖的棱角易咯伤牛的蹄底。如在上面铺粘土,与水泥地面的情况类似,会出现大面积无泥土覆盖的区域。
饮水池的设计:若饮水池的水太满,则会经常溢出,与泥土和牛粪相混合,使饮水池周围变得泥泞,对蹄角质有软化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牛场将饮水池周围做成水泥和立砖地面,但由于奶牛的踩踏,地面常有碎裂之处,碎裂的水泥块和砖块易造成蹄底挫伤和扭伤。
地面环境:奶牛进挤奶厅时,由于应激较大,会排出多量粪尿,这使得地面非常滑,再加上奶牛拥挤,极易引起蹄部挫伤和摔伤。
挤奶厅与运动场之间的通道:奶牛被迫每日在挤奶厅与运动场之间往返三趟,行走的距离长短和通道的地面质量对蹄部健康的影响也很大。调查发现,通道距离越长,蹄病的发病率越高。
湿热的环境条件对奶牛蹄病发生有一定影响。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牛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角质更加容易变软,很容易损伤;再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特别快,容易感染发病。高温高湿环境使奶牛的采食量明显下降,摄取的营养过低,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下降,抵抗力减弱,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使蹄病大增。
奶牛蹄的好坏常常反映出牛群管理水平的高低。
2.6.1 饲养:饲养密度过大,使每头奶牛拥有的活动空间过小,会导致奶牛运动不足,从而蹄角质磨灭不够,造成角质过度生长,引起负重异常,增加了患病危险。干奶期奶牛过肥,也是变形蹄和蹄病发生的诱因之一。奶牛在各期转换时缺乏适当的饲喂和管理,可增加发生酸中毒和蹄叶炎的风险。
2.6.2 环境卫生:环境消毒、粪尿清理、运动场石块等硬物清理工作做得不够好,增加了牛蹄受到病原菌感染和损伤的几率。粪便不及时清理造成排粪沟堵塞,粪尿积聚不仅使病原菌滋生,而且地面光滑,奶牛上下槽时容易滑倒。
运动场上的石子需经常清理,否则会造成奶牛蹄底挫伤。运动场粪便需及时清理。
2.6.3 牛蹄洗刷保洁:不重视牛蹄洗刷保洁工作,粪尿、污泥和脏物长期沾在蹄上,造成蹄角质侵蚀和蹄部病原菌繁殖。
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 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 值在6.2~6.5 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 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 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蹄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 米,宽3 米,深10 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
有人认为修蹄是牛场效益提高的密匙。一般来说变形蹄和蹄病的出现与长期延误修蹄、修蹄操作不当、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因素和环境潮湿不良等)、外伤、动物遗传因素(如动物遗传性站姿不良导致体重分配不合理)等有关。虽然,一般情况下,变形蹄不会直接引起动物跛行等状况发生,但是会引起其他蹄病发生率大大升高。
蹄病之所以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是与其发病特征和病程经过分不开的。蹄病不管由什么原因引起,如果在你的牛场没有常规的预防性修蹄和牛群趾蹄状况监控记录这样管理措施,一般都是在牛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后才被发现,这时情况一般都很严重了。母牛会出现从跛行到躺卧不起,甚至是饮食废绝等临床症状,如果在这时仍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和治疗措施,母牛会发展到全身症状或是出现一些继发的代谢性疾病,最终导致牛只淘汰。
通过制定常规的预防性修蹄计划和牛群趾蹄状况监控记录,并长期坚持实施这些管理措施,牛场上的蹄病状况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蹄病发病率会控制在3%左右。另外,在发现跛行牛只时,一定要尽快对牛只进行检查,确定牛只跛行的病因,并进行治疗性修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