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巍,姚欣欣,史宏伟,朱辛奕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病理科,.眼科,吉林 吉林0)
一氧化氮(NO)的发现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进展之一,1992 年NO 被美国Science 杂志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相关研究表明,NO 作为细胞内信使和效应分子在血管扩张、神经信号传导、免疫炎症的调节、肿瘤发生与转移以及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NO 之所以如此的重视和关注,主要有三点原因:1)NO 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广泛参与调节各种生理病理过程;2)NO 是重要的信使,介导细胞内的信号转导;3)NO 供体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哺乳动物体内,多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中内源性NO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疾病的早期状态内源性NO 生成量较少,使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NO 浓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此时及时的补充适宜浓度的外源性NO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通过应用外源性NO 供体探索疾病在生理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还可以为研究新型特异性外源性NO 供体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NO 供体一般是指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可以释放NO 的化合物,它可以是NO 体内的运输形式,也可以是一种贮存形式,从而延长NO 半衰期,并且可以克服摄入NO 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不易控制的缺点。现已发现多种结构类型的NO 供体,但较为重要的是硝酸酯、亚硝基硫醇、呋咱N-氧化物、偶氮二醇盐、三唑-5-亚胺等几类[1]。在化学上,NO 供体根据与NO释放部位相连的原子(碳、氮、氧等)不同可分为六类:O-NO 供体、S-NO 供体、C-NO 供体、N-NO 供体、杂环-NO 供体和过渡金属-NO 复合物[2]。
硝酸盐的扩血管机制,主要通过NO-sGC 途径实现,利用静脉的特异选择性,选择周围组织微血管进行扩张,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实现减轻心脏负荷。其机制可能是硝酸盐在血管平滑肌释放,产生NO,NO 进行细胞内到细胞外的信号转导,从内皮细胞弥散到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cGMP),使平滑肌和其他组织内的cGMP 增多,导致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继而胞浆的Ca2+浓度降低和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
有机硝酸盐是最常用的NO 供体,亚硝酸异戊酯和硝酸甘油(NTG)是最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NO 供体类药物。与其他血管扩张药物相比,硝酸盐的优点之一是给药途径广,具有特异静脉的特异选择性,选择周围组织微血管扩张,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实现减轻心脏负荷,对局部组织增加供血,促进局部组织损伤早期愈合,同时不增加心功能负担特点。但硝酸盐耐受性不好,有学者认为硝酸酯在转化为NO 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巯基(SH)和半胱氨酸,而后者又不能及时的补充,因此NO 生成减少,硝酸酯的疗效也减弱。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长时间的静脉应用时,应加用其他的血管活性药以及综合治疗,尽快纠正循环系统的供血功能,减少耐药。
硝普钠(SNP)是NO 产生的供体物质,它的血管扩张作用是通过NO 介导的,与硝酸盐类NO 供体介导机制基本相同,但SNP 无静脉的特异选择性,对动脉和静脉平滑肌均有直接扩张作用,所以对局部血流分布改变不多。SNP 一般不会自行分解释放NO,除非暴露在日光下。它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肯定,现在学者认为组织依赖NO 的产生是通过膜联蛋白介导的[3]。Bates 等[4]的实验也证实SNP 生成NO 的反应为:[Fe(CN)5NO]2+H2O→[Fe(CN)5H2O]2+NO,NO 的生成量与SNP 终浓度成正比,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线性升高。
NO 供体3-吗啉代斯德酮亚胺(SIN-1)的内源性前体是吗多明。吗多明首先在肝脏转化成SIN-1,然后通过血管内NO 介导途径激活sGC,随后羟基化,在血液中自行由SIN-1 转变成SIN-1A。分子氧再将SIN-1A 转化为SIN-1C,并释放NO,分子氧可加速这一反应。由于吗多明转化成SIN-1 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比传统的硝酸盐类NO 供体相比,它起效慢。
吗多明和SIN-1 是传统NO 供体有机硝酸盐的替代物,可避免出现耐受性。与硝酸盐相比,吗多明及其代谢物在治疗剂量即出现明显的抗血小板活性,造成凝血障碍产生过氧化物,造成氧化损伤,所以临床应用时可能需要同时给予抗氧化剂来拮抗副产物过氧化物。
近年来已出现了许多种类的NO 供体药物,其中diazeniumdiolate 类(NONOates)、S-亚硝基硫醇类和介离子三噁唑类是主要的3类。
亲核NO 供体diazeniumdiolate 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外源性NO 供体药物。其固体状态是比较稳定的,而在溶液中能自我分解,激活生物体内的sGC 系统生成NO。由于diazeniumdiolate 能够产生不同的NO 释放速率并易于制备成不同的物理状态,从几秒钟内就能完全释放NO 的局部快速活性药物,到需持续数小时才能完成释放的长效控释药物都有,因此diazeniumdiolate 类是一类十分重要的NO 定点局部释放的化合物。
Diazeniumdiolate 类药物对NO 释放速率的可预知性和与多种化合物的同用性,使其比大多数其他类NO 供体药物具有更显著的优势。目前,通过皮肤吸收或与高分子聚合物和塑料材料相连接,是diazeniumdiolate 研究开发的热点。
S-亚硝基硫醇类根据取代基团的不同,其半衰期可从几毫秒到几个小时,所以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不尽一致。S-亚硝基硫醇类的特点是在溶液中可自行分解为二硫化物,并且稳定释放NO,不产生血管耐受性,所以该类化合物是现有的NO 供体药物的潜在替代品。但S-亚硝基硫醇类化合物在某些离子催化作用下可以引起快速的、不可控制的分解,使得S-亚硝基硫醇类化合物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控制和终止S-亚硝基硫醇类化合物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分解,才能使这一类的NO 供体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才能成为理想的NO 供体。
与其他类型的NO 供体相同,介离子3-芳基取代的噁唑-5-亚胺衍生物,其生物活性可能是通过溶解时自发释放NO 来介导的。介离子三噁唑衍生物与许多其他新型NO 供体一样,治疗疾病的潜力还在探讨中[5],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化合物具有NO 供体所介导的所有作用,包括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聚集、中性白细胞抑制、中性白细胞凋亡诱导、抗菌、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和肿瘤细胞分化抑制等。
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NO 存在,需要适时的补充和调节NO 生成,所以外源性NO 供体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在心血管系统,由eNOS 合成的NO 是一种低浓度NO,在体内通过cGMP 途径发挥生理性作用,具有调节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其黏附于血管内皮的作用,因此对血管张力的维持、血流动力的调节及血压的控制都具有重要作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很多细胞组织功能的减弱和障碍,相关研究证明[6],内皮细胞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时发生严重的障碍,致使内皮细胞衍生的NO 水平明显减少,即eNOS合成的生理性浓度的NO 减少。因此,此时适当的给予外源性NO,并使其作用于血流或局部细胞及细胞损伤部位,可以维持正常生理性NO 需要量,从而保持血管内环境的稳定,血管张力、血流动力及血压的正常。
在免疫系统疾病中,此时体内NO 的浓度升高,高浓度的NO 主要由iNOS 催化合成,高浓度的NO介导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同时也是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效应因子[7]。同时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后可分泌NO,保持NO 的高浓度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8],保证正常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改善受伤组织的自我修复。因此,在炎症状态中NO 供体可作为保护因子。另外,NO 还可作为细胞免疫因子灭杀入侵的微生物、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因而,NO 供体还可用作杀菌剂和抗肿瘤药物[9]。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NO 能够通过信号介导调节多种蛋白质和酶的改变,通过改变蛋白质和酶的结构来调节其活性,从而广泛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10]。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状态中,NO 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传递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号,从而调节脑血管的扩张改变血流量,并形成神经系统对痛觉的反馈机制。正常生理浓度的NO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外源性NO 供体的过量释放,改变机体内NO 浓度则会直接导致神经毒性。有研究证明,降低NO 的过量释放,控制NO浓度则可拮抗神经元的缺氧/缺糖损伤[11]。
已证实基础浓度的NO 是破骨细胞行使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而高浓度的NO 则抑制破骨细胞的行为和功能,体外实验已经证实由成骨细胞产生的生理浓度NO 可能作为成骨细胞生长的刺激因子,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同时一些研究者也证实在缓慢释放低浓度的NO 的外源性供体,能刺激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研究证明,eNOS 合成NO 增多有助于改善骨组织周围血供,增加的血流并可诱导骨细胞、成骨细胞合成NO。iNOS 合成的大量NO 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可抑制破骨细胞机能[12]。
目前所研究的外源性NO 供体还存在缺乏组织特异性、半衰期短等问题,有的还易产生致毒性和耐受性,所以临床上对新型NO 供体的需求是迫切和渴望的。但目前在没有理想的NO 供体出现前,有机硝酸盐和SNP 仍是临床主要的NO 供体,在心血管、免疫、神经系统及骨组织损伤治疗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Wang PG,Xian Ming,Tang Xiaoping,et al.Nitric oxide donors:chemical activities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s[J].Chem Rev,2002,102(4):1091-1134.
[2] Hou YC,Janczuk A,Wang PG.Curr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itric oxide donors[J].Curr Pharma Design,1999,5(6):417-441.
[3] Megson IL.Nitric oxide donor drugs[J].Drugs Fut,2000,25:701-715.
[4] Bates JN,Baker MT,Guerra R Jr,et al.Nitric oxide generation from nitroprusside by vascular tissue.Evidence that reduction of the nitroprusside anion and cyanide loss are required[J].Biochem Pharmacol,1991,42(Suppl):S157-S165.
[5] 蔡溱,石力夫.NO 供体药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28(4),237-240.
[6] Denninger JW,Marletta MA.Guanylate cyclase and the NO/cGMP signaling path way[J].Biochim Biophys Acta,1999,1411(3):334-350.
[7] 嵇扬.胸腺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2):74-75.
[8] 徐军发,侯敢,黄迪南,等.酵母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和白细胞介素-1 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2,23(2):67-68.
[9] Jia Qiang,Adam JJ,Wang PG,et al.NO donors with anticancer activity[J].Expert Opin Ther Patents,2002,12(6):819-826.
[10] 马雪莲,李菁,李跃华,等.Glucan 对氰化钾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3,24(1):20-22.
[11] 吴俊芳,王平,张均田.神经生长因子对一氧化氮介导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毒性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20(4):170-173.
[12] Corbett SA,Hukkanen M,Batten J,et al.Nitric oxide in fracture repair.Differential localisation,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s[J].Bone Joint Surg Br,1999,81(3):5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