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兰,张光红,孙艳霞,姚立群,王泽东,赵玉红,沈普华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天祝 733299)
板蓝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感染疾病,为常用的中药材。板蓝根叶中除了含有靛蓝等化学物质,也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1-3]。板蓝根播种当年很少开花结果,主要是收根收叶,若收种子必须生长到第2年。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板蓝根常作为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食用,用来防治感冒、清热去火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4]。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出了天祝县高寒二阴山区板蓝根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土地。前茬以小麦、豌豆、马铃薯为主。前茬收获后翻耕晒地,越深越好,以利于根系的下伸、顺直、光滑、不分杈。
结合整地施入有机肥45 000~60 000 kg/hm2、过磷酸钙750~90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生物钾肥60 kg/hm2,均匀撒于地面,深翻30 cm以上,耙细整平。
选用二年生板蓝根的种子,尤其是上年收获、种皮上带有黑色的新种子,这样的种子成熟度好,发芽率能保证在95%以上,播种后当年不会开花。如果选择存放多年的种子或一年生种子,不仅发芽率低,而且容易当年开花,影响板蓝根的产量和质量。
采用种子直播方式。春季一般在5月10日左右播种,播种过早易抽薹。播前精选种子,去除杂质和干瘪杂劣籽粒,用30~40℃温水浸泡4 h,晾干后播种。采用撒播或条播方式,以条播为主,开深1.5 cm的沟,按行距20~30 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3 cm,不宜过厚,稍加镇压,用种量 22.5~30.0 kg/hm2[5]。气温 18~20℃时7~10 d可出苗。
播种后保持土地湿润,以利出苗。幼苗出土后浅锄,防止伤幼苗,经常保持土质疏松无杂草。
苗高7~8 cm时,按株距6~10 cm定苗,去弱留壮,缺苗补齐。
以收大青叶为主的地块,1 a要追3次肥。第1次为定植后追施尿素150~225 kg/hm2,在行间开浅沟施入,收完叶子后立即追第2、3次肥,每次用有机肥配适量磷酸二铵、硫酸钾。一般有灌溉条件的浇水6~7次。
以收板蓝根为主的地块,生长旺盛期不割叶子,少追尿素,施用适量磷酸二铵和草木灰,或喷施药材根大灵,可促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有效物质含量大大提高,促使根部生长粗大,板蓝根产量高。根叶兼收时,生长旺盛时期割1次叶子,秋后收根。
留种子的地块翌年4月幼苗返青后及时浇水松土除草,不可过量施氮肥,否则茎秆徒长细弱,遇风雨易倒伏,不利种子成熟。要配合追施磷钾肥和少量氮肥,一般追施磷酸二铵3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尿素150 kg/hm2。
板蓝根主要病害有霜霉病和根腐病,主要虫害为菜青虫和蚜虫。霜霉病发病初期用1∶1∶200~3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喷2~3次。根腐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浇穴防治。菜青虫发生初期用80%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板蓝根是二年生植物,第1年很少开花结果,播种当年主要是收根收叶,若收种子必须生长到第2年收获。以收大青叶为主的地块,播种后水肥管理好,可收割2~3次叶子,第1次于6月中旬,苗高20 cm左右时进行,留茬2~3 cm以利发新叶;第2次于8月下旬收割。伏天高温季节不宜收割,以免引起成片死亡。收割后及时晒干,保持叶片鲜绿。在干燥过程中,切忌堆放,以免叶片发热发黑变质,收叶子时选晴天,立即晒干、色绿、质量好。如遇阴雨应烘干,否则要发霉变黑,降低质量。干后即可供药用。
以收板蓝根为主的地块,应于入冬前选晴天采挖,挖时务必刨深,以防把根刨断。起土后去净泥土和茎叶,摊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捆,晒至全干即可。以根长直、粗壮、坚实粉足者为佳。
留种子的地块,待种子成熟后,及时采收晒干脱粒,置通风干燥处贮存。
[1] 柴武高.民乐县板蓝根产业发展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3(10):57-59.
[2] 徐昭玺.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张润珍,张玉文.板蓝根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6):474-476.
[4] 刘 健,高 飞.甘肃省板蓝根全膜微垄垄上穴播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4(9):63-64.
[5] 范宏伟,马庆融,贾滨泽.板蓝根全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15(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