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羽佳
[摘 要] 目前中医药国际科研步伐加快,但暴露出的问题也同样严峻,如科研中医药分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去中国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作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美国、日本为例,结合国内科研现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科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国际科研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16-02
1 国际医学界对中药的研究概况(以美国、日本为例)
中药具有疗效稳定、相对安全及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疗效显著的特点。以抗肿瘤中医药物研究为例:耶鲁大学的研究学者将源于1800年前的中药古方中的4种植物(芍药、黄芩、甘草、大枣等)成分经符合国际标准的淬取步骤、成分确定等重新组合后,制出品质稳定且具有均一性的产品PHY906。经临床实验证明,PHY906对直肠癌有辅助治疗的效果,PHY906不仅能减低化疗的副作用,减轻癌症化疗对肠胃的毒性,还有抗癌效果,加强多种抗癌药物的疗效。目前研究出其有64种组分[1]。美国学者研究报道PC-SPES(由黄芩、菊花、甘草等组成)对癌症有抑制作用,其成分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2]。美国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黄芩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抑制淋巴瘤和骨髓瘤细胞系的生长[3]。
日本的一项研究亦证明,黄芩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4]。此外,日本歧阜大学的另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减少C-JUN、TNF-α和TNF-β在患有子宫内膜癌小鼠体内的表达来抑制子宫内膜癌[5]。补中益气汤还可防止胆管肠吻合术后胆管癌的发作[6]。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六君子汤可以提高胃促生长素水平并且显著改善胃癌患者进行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7]。
2 美国、日本医学界对中药基础研究的特点
2.1 美国中医药研究特点 在美国,针灸被视为补充替代医学(CAM)的一部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分别组建了10个替代医学与植物药材的研究中心,并取得显著成果。其研究特点有:①使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以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为例,Misha Cohen认为HIV首先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消化运动功能失常[9],AIDS相关证候群患者(ARC)常表现出疲劳、淋巴结肿大、稀便、鹅口疮、自汗、盗汗、皮肤瘙痒、再发性痢疹、带状疱疹等症状,以上症状大多是虚的表现,特别是脾、肺、肾三脏的虚损。②注重对单味中草药有效成分和中医复方的研究,并且申请专利保护。NIH下属的机构已经对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并对发现的新成分申请专利保护[10]。还有一些新型方剂如中国研究的组方(由当归、人参、女贞子提取物组成)可以增强人体免疫,但目前缺乏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的探讨。③现代医学方法学研究。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目前中国、美国、欧洲的研究者采用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新思路与新方法,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并取得了进展。李梢课题组在中医寒热证上的系列研究是其中一个代表案例[11]。④对中医研究范围较广。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学会(NCCAM)有关中医药的研究项目除了对中医药的研究,还涉及以下方面:针灸研究(包括针刺、电针、激光针灸等)、气功、太极拳和饮食研究等。
2.2 日本中医药研究特点 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的潮流,上个世纪80年代后,日本汉方医学复兴,从事汉方医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人员日益增多[12]。其研究特点有:①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研究思路多采用现代医学方法。②注重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肿瘤。研究的中药包括柴胡、葛根、大黄、甘草和芍药,逐步由原来单纯的成分研究发展到重视复方的研究。③重视方法学的研究。HPLC、气-质联用等现代先进方法和技术已广泛引入中药化学研究中。④在中药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借鉴我国各种药物和物理方法建立的脾虚证、血瘀证等方证模型外,另外引进一些基因工程技术,已培育出在遗传性上对药物有高应答的动物,目前比较成功的方证模型有八味地黄丸小白鼠模型、黄连解毒场证、对灵芝成分敏感性小白鼠模型等。⑤重视药物资源的引种,已贮存了约1600种植物种子。⑥注重汉方药材提取及浓缩干燥的GMP工艺研究。水提取物固液分离工序在实践中多采用分离能力较好,并可根据生药对象进行调节的离心法进行固液分离。
3 中国中医药科研现状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科研,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发展扶持中医药科研事业。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重点项目“中医现代化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和“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13]。中医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科研机构发表相关文章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国家每年批准10余种新中药问世。目前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思路基本上是引用西医药学,中医药科研主要分中药科研和中医科研,其中中药科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中药质量体系研究;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药理论的定量化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等。中医科研包括: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包括动物证候模型的研究;中医治法生物学机理研究;中医藏象生物学研究等。中医学的症候研究和中药药效学是中医药科研的重点,同时也是科研攻关的难点,并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研发展的步伐。
4 中医药科学研究问题与思考
尽管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步伐日益加快,但是大型科研项目却很难取得相应的成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缺乏对中医证候理论的研究。中医证候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但是多年研究表明,无法从局部反映的结果找到某个或某一组对于相关证候的特异性的客观指标,与此同时,许多指标在不同病的同一证中的变化趋势不一样,而在不同证候中有时却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变化指标等。研究表明,证候的特异性较弱[14],用直观的、线性的方法把中医证候与西医指标相对应,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用西医指标来评价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证”的研究目的。②对于方药的现代化研究,应当阐明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每个中药均有多种功能,而该药的组分究竟针对哪一种疾病尚未明确。例如大黄具有泄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而便秘、中毒、血瘀涉及的现代疾病的种类繁多且发病机制不同,因此难以找到一味药的某个单体或组分针对的疾病。③中医药术语与现代语言的矛盾,尤其是中医英语。中医所说的五行、五脏皆是抽象概念,不能理解成具体的某种东西。中医药学术语抽象模糊的概念是难以用现代语言解释。目前还尚未形成符合现代科学理论并能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结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