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在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高耗低效”说再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科性 人文性 工具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情感型文章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往往很传神。那么究竟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意义及所存在的矛盾进行讨论,进而寻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情趣
所谓情趣,是指能够让眼中充满诗意,让心灵长上翅膀,用激情去拥抱生活,用幽默睿智去面对失意和挫折。学校开设了《语文之角》,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情趣。如《妈妈的妈妈》感人肺腑;《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使学生有超然物外的感觉;《一个流浪孩子的日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无不让学生或喜或悲,或歌或笑,领略精髓,感悟哲理,丰富情感,启迪人生……在语文课上,教师经常把这些时文推荐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心灵需要洗涤、滋润、补养。
为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和零散性,要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尤其是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适当指点。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基础,对语感的敏锐感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感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现象,得到丰富的语言文字的滋养;通过感知文章的局部和整体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艺术方法、人物形象。如阅读《孔乙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感知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把握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这一主题。
《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要培养学生鉴赏阅读的技巧。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从中学到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比如阅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我要让学生赏析李白诗歌热情奔放、瞬息万变、高潮迭起、清新飘逸的艺术风格,赏析诗人流露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及无可奈何的情绪,使学生在鉴赏中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而比较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带有学生创造的思想火花,即使是同类的文章,其文体、构思、题材依然有明显的差异。应指导学生不断咀嚼,反复比较,既要能够异中求同,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又要能同中辨异,挖掘其个性,提高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
二、讲课导入语、结束语可陶冶学生情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语,在结束时,又针对该课文的特点,设计与导入语相呼应的结束语,从而使学生在每堂课的学习中达到整体感知、详细把握、深刻理解、陶冶情操,升华对人性美的认识,并将自己和学生的人格一起“熬煮”“熔炼”,去粗取精,不断向真、向善、向美。教师讲解《沁园春·雪》时的结束语是:毛泽东主席这首词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它那磅礴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仍力量倍增,豪情满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鼓舞学生以豪情作帆,力量为桨,乘风破浪,抒写21世纪的壮美篇章!
三、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内涵。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着力点,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境界中,让学生反复咀嚼、诵读,那么,学生就能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四、个别谈话可开启学生的心灵
个别谈话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个别谈话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间隙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每个学生都渴望关爱、支持与帮助,而个别谈话无疑是一扇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进行促膝谈心,进行心灵沟通。个别谈话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是倾听。所谓倾听,就是说这种谈话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而应是让学生倾诉、宣泄,教师则先当听众。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表达出来,教师则应该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我理解你,我相信你说的话”,从而使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倾听学生诉说之后,提出“参考”意见,而不是替学生做出选择与决定。教师在个别谈话中,角色形象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坦率、真诚的朋友,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个别谈话,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语文教师应该是有高雅情趣、高尚情操、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人;语文教学应是具有情感、情趣、情操的学科。只有投入了浓厚的情感,才会培养情趣,陶冶情操,语文教学也才能全面实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