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成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其成立之初便借鉴并融合了大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理论体系,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理论便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组织与调控者”,包括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领导者、家长等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属性的教育者,也包括在特殊环境及特定时空当中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突发思想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从广义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地域、各个年龄段的人民群众,而相反,从狭义角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来看,其教育对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教育活动中而产生的接受教育的人。随着教育不断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界主客体理论主要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主体主导说;二是客体主导说;三是双主体说;四是物化主体说。这些观点都各有其科学性,也都各有其局限性,但需要看到的是,无论在哪一种观点中,都存在着共同的绝对性事实。例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科学引导、协调功能、组织活动等,其中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客体的受教、可塑、能动性质;同样的,每一种观点中也都存在着共同的相对性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因此,与其陷入“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主体、客体谁是主导”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中,不如以辩证的方法去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中的绝对事实与相对事实,从而通过对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挖掘,更好的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和两者相互作用规律。
想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理论进行探寻,首先对明确其独立于一般教育主客体理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必须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别,并针对其特殊性进行研究。意识形态性的实际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门类的教育存在的根本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的意识形态性,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与阶级属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所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学科、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统治阶级和执政党实现思想稳定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一般教育的关键节点。正如列宁的“革命灌输理论”强调的那样,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性不应该是自发形成的,而应该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由外向人民群众灌输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传播手段,才能为教育对象所认知并接受,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主导行为、教育组织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受控于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征在思政主、客体理论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与普通的教育学主客体理论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谁是主体,谁不是主体”,而是应该去寻找主客体中的变与不变。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绝对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稳定性特征中。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不稳定性,不能对其细节进行确定,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其主客体关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稳定,存在很大的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积极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只有具备主体性特征的主体,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特征,存在以下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及面对教育对象时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可控性,即主体能动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在教育活动中能够自发、自觉、积极、主动的引导教育者,强调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角意识”,并能够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客体地位。没有教育主体的主动、计划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就不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工具将复杂而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因此就需要教育主体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并能够在自身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各个教育环节,以达到在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引导;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以一定的权威性和控制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控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确定的方向性和立场性,不能只靠教育对象的自我分析和自我理解,否则很容易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方向而走向偏颇。
在教育界中,人们常常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征,来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客体的原因,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主体性,但这里的主体性只是针对教育者的“施教主体性”而提出的教育对象“受教主体性”和“客体主体化”,而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为什么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原因进行揭示,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主体性概念生搬硬套在客体特征上。总得来讲,人们思想意识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以下三点:第一,受动性;第二,受控性;第三,可塑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具备接很多客观条件,例如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受动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受动条件。只要在教育信息和内容和条件上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接受能力,哪怕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业的教育者,也有可能在施教后接受到来自教育对象的能动反思与反馈,和施教之后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相关积极影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下的受控从属地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其中受控性是指,在实际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作用,并处于从属的地位。受控性更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意识;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应具备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可塑性特征。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下,思想行为发生主体所希冀的变化,如果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塑造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地位和功能虽然处于一定的变化之中,但二者依然存在关系上的稳定性特征。“主导性主体和主体性客体的关系,这便是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本质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与客体的主动性相结合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可以看来,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依赖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融合、互动,而想要将教育主客体顺利的融合在一起并发挥二者的主导性和主动性作用,就必须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和共享的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必须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在二者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立场,摒弃知识霸权主义,使教育者能够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必须坚持理解与沟通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递必须以相互理解、支持、尊重的氛围为基础,并在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心理特征、知识背景、能力诉求的前提下,采用理解性与沟通性的方法,建立起和谐的教育关系。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