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青,关世杰,李 钰,朱广锋
(甘肃省崇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崇信 744200)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部,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1 085.4~1 728.0 m,总土地面积849.02 km2,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1.9℃,年平均降水量507 mm,平均日照时数2 346.2 h,有效积温3 251℃,无霜期180 d[1]。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扩大了播幅,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提高出苗整齐度,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现象出现,主要通过使用宽幅精播机配合该项技术的实施。胡麻是崇信县主要经济作物,也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我们通过试验在保持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上对崇信县胡麻宽幅匀播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选用抗旱、抗病、抗倒伏、出苗率高、丰产性好、含油量高的陇亚10号、陇亚11号、定亚21号、定亚22号、天亚9号等品种。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胡麻最佳前茬为豆类、紫花苜蓿、玉米、甜菜、小麦、豌豆等作物。胡麻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虫草害,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地力[2-3],一般应实行3 a以上轮作,枯萎病发生地块轮作5 a以上。胡麻是一种喜肥、喜水的弱根系作物,应及时春耕,耕后及时耙耱,粑耱要细、平,清除残茬,使土壤细碎、疏松、保墒,利于胡麻出苗、保苗。
胡麻生育期短,需肥多但又不耐高氮,对氮肥极为敏感,氮肥不足,会使其产量和质量降低,施用量过大,则会使生育期延长,品质下降。胡麻对磷肥需用量不大,仅在现蕾至开花期需求较多。胡麻对钾肥需求敏感,施用钾肥可以明显提高胡麻质量和改善品质。根据崇信县耕地地力调查和胡麻生长发育特性,施肥以基肥为主,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一般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 000~45 000 kg/hm2、尿素 15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600 kg/hm2。整地前一次性施入。
胡麻播前要进行种子清选,清除杂草种子及其它作物的种子,以达到较高的纯度与净度。清选过的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晒种,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其方法是将种子堆成1.5~3.0 cm的薄层,在日光下晒3~5 d,晒时注意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4]。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用量的0.3%拌种,防治苗期病害。
气温稳定在7~8℃时即可播种,崇信县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采用宽幅匀播技术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空间、光、热、水等资源,应适当增加密度,保证播种量,播量一般为82.5~97.5 kg/hm2。采用宽幅精播机播种,调试好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速度(2档速度),播种深度3~5 cm,播幅(穴距)8~10 cm,行距20~22 cm(播幅8 cm、行距20 cm,播幅10 cm、行距22 cm,选其中之一即可),行距要调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补种整齐。采用宽幅精播机进行播种具有精准播种、苗齐苗匀苗全、培育壮苗、抗旱、抗倒伏等优点。
胡麻幼苗生长慢,易受杂草抑制,应及时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除草在苗高3~6 cm时进行,第2次在苗高15~20 cm时进行。
胡麻现蕾期至开花期需肥最多,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应及时追肥。结合第1次灌水,施尿素75 kg/hm2。株高15~20 cm时,胡麻顶端低头,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胡麻开花期后以叶面喷肥较好,一般用磷酸二氢钾1.5~3.0 kg/hm2加尿素3.75 kg,对水300 kg喷施1~2次,可增产10%左右。
胡麻生育期需水量为487.8 mm[5]。胡麻需水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现蕾至开花期需水量大,如果天气干旱,要人为及时浅浇水。
可在5月下旬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胡麻白粉病,枯萎病发现时可以喷施6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胡麻潜叶蝇可在为害初期喷施20%潜叶净乳剂1 000倍液防治。
胡麻最佳收获期为黄熟后期。胡麻下部叶片变黄、部分叶片脱落、50%~60%蒴果发黄、个别变成褐色、只有少数籽粒微有粘感时即可收获。崇信县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收获。
[1] 朱凤菊,王丽萍,刘 琦,等.崇信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414肥效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2(1):31-34.
[2] 冯克伟,杨金刚,蒋桂芳,等.胡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49.
[3] 田 斌,徐 升.庄浪县全膜覆土穴播胡麻栽培技术要点[J]. 甘肃农业科技,2014(2):68-69.
[4] 朱勇臣.胡麻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7):19.
[5] 张永中,郑金瑜.平凉市胡麻需水量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5(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