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师价值的理解与建构

2015-04-15 22:33:57孙晓凌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外语课程教育

孙晓凌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对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角色、任务、作用、地位等教育价值提出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在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趋势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要提高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促使外语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与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与活动环境中,外语教师必须立足于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媒体观,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更新和完善,实现教师个体及群体的自我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外语教师的教育价值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外语教学具有如下特点:①教学时空无限拓展、教学环境真实立体;②教学媒介先进多元,教学内容及时多样;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④主导式自主学习模式逐步取代教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⑤教学目标从知识储备转为智力开发,一种新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想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得以形成。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时,不仅改变了课程性质,也对教师的价值提出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当前外语教学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陈坚林教授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理论,指出计算机作为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性质,打破了“课堂+课本”的局限,教学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学生、计算机和教学内容各要素间形成事实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计算机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创设了多元化的知识来源,宽泛而丰富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调动、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推动了外语教学价值观的改变,也促使外语教师不断改善和优化自身的素养结构,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

二、基于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师的教育价值

1、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任务更新

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主导空间。在这个以图、文、音、像等手段营造出的真实生动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教师、技术、学生是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通过技术建立联系并超越书本和时空的束缚产生互动。教师凭借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信息,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运用知识,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导价值作用。没有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适当干预和调控,就无法形成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多元互动,协同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就无法提高意义建构的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知识来源的多元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位为:课前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中是课程的组织者、启发者与评价者,课后是学习活动的协调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根据学生的的具体情况对总体教学目标加以指导和调控,参与学习目标的规划和制定,引领学生通过感知能力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外语学习不仅是对另一种知识体系的学习,更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因此外语教师必须通过建构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失调以引起学习者接受信息的兴趣,激活信息渠道,调动认知潜能,形成信息传递的有效心理空间。以“情”为经,将学习者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重新确立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境”为纬,以多媒体网络所营造的立体化语境,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目标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得以培养。

此外,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干预、调控、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正确的网络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网络交流技能,并在他们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予以感情支持和心理疏导。网络化教学环境的特点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价值也实现了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作用更新,即从传统意义上训练、教导的作用转变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促进、帮助的作用。

2、外语教师的教育价值的理解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文化教学,即以语言学习为媒介,引导协助学生超越自身文化个性的束缚,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拥有科学精神、全球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外语教师势必调整认知角度,明确教学的人文教育本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东西文化冲突不断加剧,这种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人文背景强化了外语教师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必须本着“拿来”与“送去”文化双向互动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全面、系统、有序地领悟和坚持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异域文化的洞察。同时,借助语言,结合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我,引导学生接受语言文化的塑造和教化。由于外语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现行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整体思维能力,完成通识教育的一般目标,也为教师教育价值提供了发挥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道德价值观的塑造;引领学生自觉阅读经典,从而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宽容性和正确的民族文化观,使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外来文化和重构本民族文化。语言教学的社会需求和人文内涵的提升促使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培养心智、认识世界,在文化的传递与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效。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价值建构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所带来的丰富的外语素材和实验指导,既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也使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递、智力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设计等方面趋向群体化、功能化、多样化和专业化。在这种趋势的引领下,教师必须确立终生学习意识,促使自己随着经验和知识的增长,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取得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师观念等方面的成长。

1.提高专业素质,建构合理知识结构

(1)专业道德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的具有合格公民素质的全人,教育活动首先是道德活动。教育者在其职业表现的主要领域中最基本的职责是对于受教育者,尤其是对正在形成世界观的青少年给予一种理想的人格德行的启示。因此,教师的专业特征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只有教师具备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可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投身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专业素质

教师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发展,将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主体首先要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其次通过学习来完善包括教学素养、科研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结构;还要通过不断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最终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态度情意的转变到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和价值性的提升。

(3)专业知能

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意识,构建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拥有最好的教育工具。它既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的进步、成长。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这个知识结构可以细化为:①语言知识。为教学提供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和娴熟的交际运用能力;②人文通识知识。奠定思想、道德、文化及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基础;③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分支在理论与技术层面上的知识,有助于教师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用最佳的教育手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④逻辑思维知识。实现在教学中的不断评判、分析、反思与探索,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思辨者与积极创新者。

2.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能力

教师自主能力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在教学中的学习进行控制的意愿、能力和自由权,这是教师创新的前提。信息技术时代纯粹的知识传递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知识机构,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就外语教师而言,当前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教育要求和多媒体网络带来的丰富教学资料,为其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个体,从课程、教材、学生等因素出发,提升教学自主能力,以个性化教学满足社会教育和个人教育的双重需求。此外,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这是教师自主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它包括专业知识成长、自我创新能力的建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补充。通过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来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发展的不懈追求和最高目标。

(2)创新能力

思辨与创新是现代教师自主发展的理想目标,而自主能力伴随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发展。从认知角度来看,创新能力自上而下由创造、评价、分析、运用、理解和识记六个层级组成。外语教师实现创新的基础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对其它国家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因此,教师要在积累大量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任务、过程、方法等系统目标;通过掌握系统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多侧面、多途径、多层次感知和运用知识环境,逐渐形成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和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并对原有问题重新界定,并运用心智系统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外语教师正是在这种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过程中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

基于网络社会环境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及外语学科发展科学性的认识,作为英语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使命意识,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育价值观,关注学习者学识、智能和素质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外语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Z].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1 年4 月29 日[OL/WE]http://www.gov.cn/ji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刘辉.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基于学科研究的大学外语教学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2,(2).

[4]孙晓凌.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理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1).

[5]刘捷.教师专业达标及其达成:以中国为例[J].课程教材 教法,2011,(2).

[6]黄景.Berson 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7]Anderson,L.Anderso’s Revised Taxonomy[OL/WE].1990 http://www.nyroaps.vic.edu.an/anderson.htm,retrieved date 2011/6/23

猜你喜欢
外语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