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晶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作为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听居其首,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听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感到头疼的内容。本文拟就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建议。
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语言因素、背景知识、学习策略与技巧。
心理因素对听力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心情过于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两个方面。听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较为简单的语言材料时还能应付,而一旦出现某个地方听不懂的情况时,他们则很容易紧张焦虑;也有一些同学虽然听力水平不错,但是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却有所不足。他们的表现通常分两种:第一种,希望能够听懂材料中的所有单词和句子,结果因过于纠缠细节而忽略重点;第二种,在面对较为简单的听力材料时容易溜号,造成听力输入信息的间断,听力效果大打折扣。
语言因素对学生听力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听懂一门外语的关键就是听者的辨音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发音正确才能使别人听得懂自己的话。同样,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才能对自己所听到的信息形成正确理解,否则很容易把自己熟悉的单词听错,进而产生误解。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听力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发音不准,当听到别人的正确发音时仍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结果明明是同一个单词和句子,学生听到的和他所反应出来的却是完全不相关的两回事。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无论学生听多少遍都无济于事。词汇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切训练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不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同时也会影响听力水平。一方面词汇量不足影响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些词汇一词多义,学生若不能将其放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难免会出现错误。
在听力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听力材料内容为学生们所熟悉时,即使有生词出现学生也能根据上下文掌握文章的大概内容,但如果听力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材料,那么即使是熟悉的单词学生也无法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正确意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在发挥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策略和技巧也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听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声音进入听觉储存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短期记忆处理信息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把理解的信息输入长期记忆阶段。语音和词汇是完成听力第一个阶段的基础,而从第一个阶段进入到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比如对语言材料的预知能力、思维能力、处理多余信息的能力等。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针对影响学生听力学习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自信对听力训练至关重要。学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就不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自然就无法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听力学习过程。作为培养学生信心的重要方法,听力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难易程度、篇幅长短、内容是否有趣、信息量密集度等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讲,听力材料的内容越具有合理性和实际意义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合理性是指材料应符合学生的语言基础、兴趣和想象力,而实际意义则是指材料应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实用性。
其次,针对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内容要点或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关注听力材料,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有些学生出现溜号、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及时提醒,使学生“警惕”,继续专心听课。
语音和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内容。针对学生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教师在课堂内可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首先应该纠正学生的不准确发音。影响学生发音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易混淆的音素和单词重音等。易混淆音素主要是英语元音的对比,比如长元音和短元音、单元音和双元音等。训练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多听多练,掌握英语音标的正确发音,进而练习拼读出正确的单词读音。学生英语单词读音不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常常将重音的位置弄错。英语中很多单词由于词性不同、意思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单词其重音位置也不相同。做名词和形容词时,其重音多在前面的音节上,而在做动词使用时,重音则多在后面的音节上。学生只有掌握这一原则才能注意到单词重音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意思,理解其在句子中的意思。除掌握基本读音原则外,学生还应当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当对某个单词的发音不能确定时应当主动查阅字典,不能想当然地发音。
针对学生词汇量小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领阅读这一途径来提高。事实上,在阅读中学习词汇、记忆词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必须将其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
心理学研究认为,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高效的听力学习要求听者将输入信息与其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目前心理学研究用图式理论解释输入信息(新信息)与背景知识(旧信息)之间的联系。
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对于学习者在理解信息时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图式有预期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根据新的情况去预测、推断目前情景中尚未表现出来的东西;第二,图式有调整补充作用,可以为信息内容解释提供参照;第三,图式有剪辑输入作用,有助于词意的确立和选择。具体到听力学习而言,如果输入的信息与学生大脑中的记忆结构相一致,那么他们就能顺利地完成听力理解,反之则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因此学生的背景知识越多,越丰富,就越能理解新信息。所以教师在听力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与材料相关的知识,以便激发图式,启发联想。
前文讨论了图式在学习者理解信息时所发挥的作用,听力技巧其实就在于把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图式具有预期作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预测能力培训。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听话者通过比拟自己过去相似的经验来预测和解释语言。在母语听音过程中,预测能力是一种本能反应。听音者往往预知到讲话人下句要讲的内容,有时甚至准确无误,即便预测错了,也可以马上调整,使自己跟上他人信息。但在外语听音理解上,人们的这种本能反应却很弱。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提高其听力效果。首先,利用已知文字预测文章的主题,使思维方向更接近文章内容。短文听力理解都是选择题形式,基本反映了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之前浏览这些选择题,了解选择题的内容,从中推测出文章大致叙述什么主题,要点是哪些方面。其次,培养学生预测连接词后面的内容。英语中连词,如because,however,therefore,but等常表示原因、结果、条件和转折等,引导学生注意说话者的思路和语气如何转折、做出什么样的推论和总结都有助于学生比较准确地判断文章的主题内容,引导正确的思路。
长久以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听的结果上,忽视了听力活动本身,一堂课下来教师只是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事实上,听力是各种知识的综合,涉及语音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也涉及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以及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使用。因此,只有在了解了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相关因素后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同时也才能提高听力课堂教学的效果。
[1]李慧敏.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8).
[2]麦红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与定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3]汪东萍.谈突破大学英语听力障碍的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0).
[4]朱湘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模式与效果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5]周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
[6]朱忠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外语界,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