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龙,林炳录,曾会斌,杨剑萍,张 涛 (江西萍乡赣西医院外二科,江西 萍乡 337000)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由尿酸钠或结晶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尤其是导致关节、骨、肾脏病变。手部痛风石临床发病率较高。本院2014 年元月收治1 例右手背巨大痛风石患者并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特作个案报告如下。
患者,男,59 岁。右手背2 个巨大包块已9 年,右足背亦有稍小包块。右手背时有疼痛,包块影响右手功能且不美观。右手背第2、第5 掌指关节处各见一皮下包块,隆起高2 cm 左右,直径3 ~4 cm 左右,右食指、右小指主动背伸功能差。X 线检查右手第2、第5 掌指关节处各见一高密度阴影,游离于骨骼外。化验血常规正常,尿酸为416 μnom/L。手术治疗:臂丛麻醉起效后,右上臂气囊止血带止血并按时放松,常规消毒铺单,沿右手背以2 个包块为中心行纵行切口,分别长约7 cm、8 cm,切开后即可见白色样组织沉积,渗浸入皮下筋膜与肌腱、关节囊组织中,部分肌腱已变性。术中彻底清除痛风石组织,保留肌腱组织,清除部分已变性的关节囊组织。用生理盐水、双氧水依次反复冲洗切口放引流膜2 根,缝合皮肤后适当加压包扎。术后送病检证实为痛风石。术后预防感染,切口早期渗出较多,经多次换药、切口二期愈合。随诊5 个月,患者右手功能基本保全,仍口服降尿酸药,复查血尿酸在正常水平。
2.1 痛风石的形成: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综合征,侵犯关节引起炎性反应,通过尿酸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石形成的基础,对于高尿酸血症,尿酸钠极易在体内达到饱和状态,出现尿酸钠结晶沉淀,因血脑屏障保护,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几乎所有组织中均可形成痛风石,尤其以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多见[1]。在慢性痛风关节炎中,尿酸盐主要沉积于关节囊、肌腱。病变关节腔内沉积的大量尿酸浆,引起滑膜无菌性炎症,使受累关节红肿热痛,长期反复发作致滑膜水肿、变性、纤维化,形成关节腔内的痛风石或关节外半球状软组织,此外尿酸盐的侵蚀可引起软骨下骨质破坏、溶解甚至病理性骨折。痛风石的形成与人体中心体温和肢体远端的温度差异有关系,在四肢肢体远端体温和躯体中心体温低3至5°,尿酸盐随肢体的体温降低,在体内的溶解度降低。
2.2 痛风石的诊断与治疗:根据《原发性痛风石诊疗指南》[2],对诊断反复的痛风性关节炎,病史明显,病程长,主要好发于四肢关节及远端表面,形成突出皮肤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韧、界清、固定,破溃后有白色尿酸盐结晶溢出。针吸穿刺涂片为诊断的金标准。X 线片显示痛风结节内有钙化影,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缺损呈圆形穿凿样,边缘呈尖锐的增生。血尿酸水平可在正常值高线或增高。治疗方面: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痛风石清除组织修复处理。术前及术后别嘌醇、碳酸氢钠片按医嘱口服。术中彻底清除痛风组织,对于部分侵犯严重受损的肌腱组织,必要时移植肌腱重建功能,骨组织受损作病灶清除,尽可能保留关节功能。痛风石手术治疗适应证:痛风石影响关节功能者;痛风石结节破溃经久不愈或痛风石即将破溃者;痛风石导致神经肌腱受压者;为降低体内尿酸总量、控制痛风发作;痛风石严重影响美观者。
2.3 预防:四肢出现巨大痛风石,已属慢性痛风关节炎期[3]。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风关节炎期、发作间期,预防的作用远大于治疗本身。高度重视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子,禁食高嘌呤食物,减少烟酒量,减肥,控制高血压,避免过度劳累,有节律的生活饮食等,是预防痛风形成的基本措施。长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口服相关药物,延缓过早进入到慢性痛风关节期,避免出现机体的实质性功能损害。每天维持2 000 ml 以上的尿液,增加尿酸排泄。
[1]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57.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伍沪生)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4,3(8):178.
[3] 王建明.结合西医分期、分型辨治痛风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2,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