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原则探析

2015-04-15 21:29戴玉群
关键词:圣经译本译文

戴玉群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圣经》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原则探析

戴玉群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圣经》不仅是统领西方精神世界的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有着极高美学价值、反映西方人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文学巨著和哲学巨著。千百年来,《圣经》在文学、日常生活和语言诸方面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学习和研究《圣经》对于了解西方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有着划时代意义。探讨《圣经》的翻译原则将有助于出现高质量的《圣经》译本。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内不同信仰之间的了解,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世界,加强中西方对话。

《圣经》;文体特征;翻译原则

一、《圣经》简介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每种宗教的经典都是其信众的精神核心和源泉,其目的是为了保存该宗教的核心特征以及与该宗教最早书面形式相关联的语言特征。《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是基督徒的必读之作。信徒们从书中领悟到基督教义,寻觅信仰的真谛,获得灵性生活的依据。《圣经》之所以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贡献了奇特构思和大量素材。《圣经》包括《旧约》39卷和《新约》27卷,共66卷,由不同作者写成。《旧约》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最古老的摩西五经(《旧约》前五卷书,即《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写于公元前1 400年左右,《旧约》其他各卷书作于公元前400年左右。《新约》的写作始于公元1世纪中叶并完成于该世纪末。《圣经》的写作历时1 500年左右,由40多位不同作家写成,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写作环境也不同。比如,摩西是政治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约翰是渔夫,阿摩斯是牧羊人,马太是税吏。《圣经》各卷都是独立完成,之后被各犹太会堂和基督教堂传读。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著书于牢狱或者流放岛上;有的写于战争之中,有的则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人生喜乐的巅峰之时,有的则写于悲号失望的低谷之中。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由60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在英国,最早使用的是4世纪用拉丁文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该版本前后使用了好几百年。不过,在所有《圣经》英译版本中,最有权威的则是根据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旨意翻译、于1611年问世的“詹姆斯王版(King James Version)”,一般称之为“钦定本(the Authorized Version)”①据考证,“钦定本”《圣经》大量借鉴了廷代尔译本,《旧约》部分借鉴已经相当多,《新约》借鉴达80%以上。两种译本不同之处只是在于:“钦定本”在语言风格上更正式,更富有学者味,而廷代尔译本更像拉家常。。这是一部卓越的英语经典,在很长时间都是英国唯一一本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读本。它吸取了16世纪各译本的优点,译文质朴、庄严,形象生动,韵律富有声韵之美,充分展现了英国民族语言的优点,独具一格,对英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曾经这样评价:“所有翻译作品中最伟大的一本是英文《圣经》,其实它远不止此:《圣经》是英语著作中最伟大的一本——英文经典著作之冠。它是对于英国性格和语言有着最大影响的一个源泉。”[1]

首先,《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对作家的影响上。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词语和典故引用、语言风格、情节构思以及作品主题等多方面。如哈代(Tho mas Hardy)、吉本(Ed ward Gibbon)、约翰逊、麦考莱(T.B.Macaulay)、笛福(Daniel Defoe)、海明威(Earnest Heming way)等。这里仅举哈代和海明威两位作家以便管中窥豹。

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在题材和情节方面颇似《圣经》。小说女主人公苔丝杀死一直诱惑、威逼自己的恶少亚雷,在和自己的心上人安琪·克莱逃跑过程中被当局抓住,后被明正典刑。这不就是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节吗?作者在作品扉页上用了“APUREWOMANFAITFULLYPRESERVEDBYTHOMASHARDY”的文字。作者不认为苔丝有罪,而认为她是一个被宗教礼法所害的纯洁女人,这不正是用鲜血为人类洗净罪恶的耶稣形象吗?在作品的第十九章中,苔丝与安琪·克莱在塔布塞奶牛场(Talbothay)相遇,作者把这个地方描写成一个花草葱翠、长满苹果树的园子,这其实就是《创世纪》中所说的伊甸园的翻版。另外,作者给男主人公起名为安琪(Angel),意即”天使”,但在内容上描写了其名不副实的虚伪。他爱的只是苔丝美丽的外表,他对苔丝所遭受的痛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海明威在写作风格上颇受《圣经》影响。从其明白易懂、平铺直叙的“电报式”语言风格里,丝毫不难看出《圣经》的语言特征。请看选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On the brow n walls of the flattened,overlapping leaves of the sturdy fibered guano there was a picture in color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and another of the Vigin of Cobre.There were relics of his wife.Once there had been a tinted photograph of his wife on the wall but he dad taken it dow n because it made him too lonely to see it and it was on the shelf in the corner under his clean shirt.

“What do you have to eat?”the boy asked.

“Apot of yellow rice with fish.Do you want so me?”

“No.Iwill eat at ho me.Do you want me to make the fire?”

“No.Iwill make it later on.Or Iwill eat the rice cold.”[2]

整个语段句法简练,读起来明白晓畅,与《圣经》语言相差无几。文中“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是直接取自《圣经》的典故:上帝派自己唯一的儿子耶稣用鲜血为人类赎罪,耶稣之圣心源于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典故。“the Vigin of Cobre”也属对《圣经》中“Virgin of Mary”的仿拟,耶稣的母亲“Mary”为童女,海明威小说中的“Cobre”为当地女神,其地位与圣母玛利亚相当。

其次,《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见于日常生活。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三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着直接渊源。西方音乐也和教堂音乐密不可分,有些著名音乐家为教堂作过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伊利亚》等。很多西方父母用《圣经》里的人名为自己的孩子命名,如“Mary(玛丽)”“Abraha m(亚伯拉罕)”“Elizabeth(伊丽莎白)”“David(戴维)”“Benja min(本杰明)”“Sarah(萨拉)”等。

再次,《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见于语言。在日常用语中,《圣经》的踪迹随处可见。由于篇幅所限,以下稍作例举:

成语俗语: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skin of m y teeth(刚好、勉强)”“the powers that be(当权者)”“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to heap coals upon his head(对某人以德报怨使之感到惭愧)”“rule with a rod of iron(铁腕统治)”“if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问道于盲)”等[3]221。

日常对话中的感叹词:如“Oh,m y God!”“Good Heavens!”“For Heaven′s Sake!”“Oh,Jesus!”“Jesus Christ!”“My Lord!”“Good Lord!”等[3]221。

宗教色彩浓的谚语(源出于《圣经》的日常生活中的谚语实在太多,以下稍作例举①以下例句皆出自《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国际圣经协会有限公司1995年版。):

An eye for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The pro mised land——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

Man does not live by bread alone.

人活着,不仅仅是靠食物。

The meek shall inherit the earth.

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hem to treat you.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Separate the w heat fro m the chaff.

区分麦粒与糠秕。(对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东西加以区分)

The wolf shall dwell with the la m b.

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

You reap w hat you sow.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二、《圣经》文体特征简析

以“钦定本”为代表的《圣经》是一种正式文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词汇

宗教词汇通常属于该话题范围,如“disciple”“parables”“pray”“forgive”等。在“钦定本”叙事中,词汇通常是古语。有些词语在当今已经找不到对等语,还有一些则被当今的一些新词所替代。另外,还有许多词与特殊的人、地点或行为直接相关,理解它们的意思必须联系其历史背景。

由于宗教语言的性质,它存在许多程式化的短语或成语:“In the beginning”和“Let there be light”,这些都是来自于《圣经》书面语言。“Dearly beloved brethren”“We are gathered here together”和“Let us pray”则是直接对信众说的。语言通常程式化,如“We beseech thee”和“A-men”预示祷告的开始和结束。对偶也很常见,如:“heaven and hell”“sin and forgiveness”“death and resurrection”等。

(二)名词短语

在祷告中,名词短语往往较长,许多名词至少带上一个前置修饰语或后置修饰语,名词短语作同位语的情况也较常见。形容词则通常被副词修饰。如:“Thine only son Jesus Christ”“dealy beloved brethren”“Our father w ho art in heaven”“the kindo m of heaven”“We w orthily la menting our sins”。

在宗教中,对上帝的称呼语都是中心概念,因为上帝的名字非常神圣,以至于不适合口头表达出来。这一点使得宗教语言具有明显特征。在基督教中,代表上帝的神学词语有:“Almighty God”“the m ost merciful father”“OLord our heavenly father”“high and mighty”“king of kings”。在已知的人世间和未知的神学世界之间的联系依靠修饰语以及“father”和“king”搭建起来了,因为前者解释了上帝的神学特征,后者则体现了其人文关怀。由于宗教具有精神性质,许多名词都是不可数名词,如“heaven”“co m passion”“salvation”等。

(三)语法①以下例子凡标为“AV”的,皆出自于Holy Bible(King Ja mes Bible),Zondervan Grand Rapids,Michigan,U.S.A.,2002年版。

一般而言,传统宗教语言类似于早期英语,比如说,在AV(Authorized Version)中,第三人称单数采用曲折形式“-(e)th”和“-(e)st”:如“creepth”“mayest”“doth”。有些动词采用古时用法,如用“sware”代替“sw ore”,“shewed”代替“showed”,“spake”代替“spoke”等。使用非强调的“do”表达过去式也是一种古用法,如“Idid eat”。在现代宗教语言中,许多这样的表达形式都被近代英语所代替。

在《常用祷告指南》(Book of Com mon Prayer)中,其语法常用现在时态;而“钦定本”中语法则常用过去时态。语气以陈述为主,很少有疑问句,如:“Afalse balance is abo mination to the Lord;but a just weight is his delight。”祈使句也比较常见,如:“Give heed onto reading,exhortation,and doctrine.Think upon the things contained in this Book。”虚拟语气使用较多,这使得虚拟语气成为书面语的一大特色,因为它在口语中使用并不多。虚拟语气可以用来表述一个关于将来的意愿或建议,或者用来表述一件将要发生但还未发生的事情。在虚拟语气中,原本需要带上“-s”的动词只需使用原形动词,如:“For if thefirst fruit be holy,the lu m p is also holy。”(AV,Ro mans 11:16)

1.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较常用,用来反映说话人态度的变化。他们通常用在将来时态中表达肯定,或者用来表达必须遵守的精神命令,如:“And the w o man said onto the serpent,We may eat of the fruit......”(AV,Genesis 3:2);“So will Isend upon you a famine and evil beasts,and they shall bereave thee”(AV,Ezekiel5:17)。

2.句子

一般来说,“钦定本”《圣经》的句法较为简单,但由于一系列并列限定从句或非限定从句的叠加,最终句子结构可能会变得较为复杂。

And God called the firma ment Heaven.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 orning were the second day.(AV,Genesis:1:8)

像上句这样把并列连词放在句首的情况在“钦定本”《圣经》中很普遍,有时候主语和谓语位置颠倒的情况也会出现。例如:

And Micaiah said,As the Lord liveth,even w hat m y God saith,that will Ispeak.(AV,ChroniclesⅡ18:13)

Then answered the Lord unto Job out of the w hirlwind…(AV,Job 40:6)

要按现代的句法,以上两句应该写成:

But Micaiah said,“As the Lord lives,w hat m y God says,that Iwill speak.”

Then the Lord answered Job out of w hirlwind…

有时候,主谓语之间可能插入系列从句,例如下列划线部分:

God,w ho_ at sundr__y times_ and in_ dive__rs manners spake in the past unto the fathers_ b_y the prophets,Hath in these last days spoken unto us…(AV,Hebrews1:1-2)

以上结构按今天的句法可以简化成:

In many and various ways God spoke of old to our fathers by the prophets;but in these last days he has spoken to us.

祷告有时候会使用一种比较典型独特的句式,例如:

O,God,w ho hast prepared for them that love thee such good things as pass man’s understanding;Pour into our hearts such love towards thee,that we,loving thee above all things,may obtain thy pro mises,w hich exceed all that we can desire;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A-men.

在其他文体中,这样长而复杂的祈使句几乎很难见到。

(四)辞格

1.隐喻(Metaphor)

隐喻的使用对宗教这一领域至关重要,各种版本的《圣经》都会采用系列手段使经文听起来不像是叙事。《圣经》的故事可以传达基督教的精神要义,而隐喻的使用又可以使这些故事增添一层额外之意。例如,在《创世纪》第三章第8节中,亚当和夏娃听到“the voice of the Lord God walking in the garden”,这有效地表达了上帝无处不在的能力。这里的拟人手法使读者懂得了亚当和夏娃在违背了上帝意愿之后的恐惧,因为这段文字表达上帝的声音具体出现的场所。经文中把上帝的愤怒描写得如同烈火,表达了上帝惩罚那些离经叛道者的大能:“and the fire of the Lord burnt am ong them and consu med them that were in the utterm ost parts of the ca m p.”(AV,Nu m bers 11:1)

2.象征(Sym bolism)

无论什么版本,《圣经》语言都无一例外地要求信众透过文字看到其精神框架。比如,在《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代表人类,蛇代表邪恶,苹果代表诱惑。象征的手法使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超出了一般叙事而成为了例释精神和宗教信息的道德故事。

3.对偶(antithesis)

宗教文本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使人们相信并按照符合某一宗教的方式采取行动。像对偶这样的手法也常用,因为宗教的性质会让善恶并置起来,如“heaven and earth”“death and life”“crucifixion and resurrection”。这些词汇在全书当中多次重复出现,其意义得以彰显。

4.标记性主题(Marked Themes)

标记性主题用来引起人们对一些核心要素的注意。在《圣经》中,许多时间副词如“now”“then”,其使用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某些重要时刻,也有些是状语从句表达条件和原因。例如:“Ifany man am ong you seems to be religious,and brideth not his tongue,but deceives his ow n heart,this man’s religion is in vain.”(AV,Ja mes 1:26)

在20世纪的版本中,尽管古语特征会被现代化,但前置的状语仍然会保持,上一句很可能会被写成:“If any one thinks he is religious and does not bridle his tongue but deceives his ow n heart,this man’s religion is vain.”

所有这些辞格都使宗教语言更有说服力,充满人情味。不过,音位类型也同样重要。《圣经》整体框架经过控制在结构上较为均衡,文本最终分成节,朗诵起来方便。通过并列以及逗号的频繁使用形成停顿,使得经文朗诵起来声调圆润低沉,荡气回肠。声调的变化具有可预测性,句子在节奏上具有平衡的美感。

三、《圣经》的翻译策略:信达兼备,雅俗相宜

宗教翻译从一开始就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一个无法撼动的标准——“信”,中西译经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最初的译经者都把原本视作天书,翻译时诚惶诚恐,唯恐丝毫的闪失导致对经文微言大义的偏离。东晋高僧释道安曾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列举了翻译会偏离原文的五种情况[4]。当时,佛经处于草创时期,作为译者的僧人对翻译本质的认识非常有限,对原本亦步亦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来,作为佛经翻译里程碑式人物的玄奘虽然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但其提出的“五不翻”原则也多少折射出对佛经原本的这种敬畏之情。在西方,《圣经》翻译对“信”的强调也绝不亚于佛经翻译。在谈及《七十子希腊文本》时,最早从事《圣经》翻译、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斐洛·犹达欧斯(Philo Judaeus)认为,《圣经》译本的神圣来自上帝的感召,只有虔诚的专职宗教徒才有资格翻译。他还认为,译者既然靠上帝的感召,那么译出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其情形好比听写。斐洛的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但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翻译专门文体必须具备专门知识;第二,原本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既然翻译靠上帝的感召,那么译者就不能彰显任何主体性,不同译者要达到所谓“听写”效果,就只有逐词逐句对原文亦步亦趋了。更有甚者,向来强调“正确的”“约定俗称”翻译的罗马教会,对超越红线者严惩不贷。法国人文主义者多雷就因为在柏拉图对话录中对关于人死亡之后的存在的翻译中添加了“一切都是虚无”几个字,被索邦大学神学院指控为亵渎神灵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代价何其惨痛!不用说,这里所要求的“忠”是愚忠,是译者对原作权威的绝对服从。这实在有点矫枉过正之嫌。

无疑,“忠”固然重要。那么,译者在翻译《圣经》时是否可以因求“忠”完全置“达”于不顾?实际上,自早期译经肇始,就有人对要求译者拜倒在原本膝下的做法心存质疑。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翻译本质认识的深入,产生通俗易懂的《圣经》译本的必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圣·哲罗姆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翻译理论家。通过对其译作《通俗拉丁文本圣经》(Editio Vulgate)的总结,大致可以将其理论归纳为: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应当采用灵活的方法;文学翻译用意译,《圣经》翻译用直译;正确的翻译靠的是正确的理解而不是上帝的感召。哲罗姆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翻译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哲罗姆的译本后来成了被罗马天主教会认可的唯一译本,欧洲各国的译本皆以此译本为原本。在中古时期,各蛮族国家开始建立,民族语言相继形成,《圣经》也开始被译为各蛮族语言,人们开始渴望读到地道民族语言的《圣经》,翻译的重点开始从偏向原文语言转移到偏向译文语言。在此背景下,马丁·路德的《圣经》德译本应运而生。在翻译方法上,路德版《圣经》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语言观,以服务广大读者为目的,确保看不懂拉丁语和希腊语、文化水平较低的人都能看懂;译者不应成为单词的“奴隶”。路德版《圣经》在翻译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由是观之,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学界和宗教界开始意识到:“信”和“达”缺一不可,二者应相辅相成。

然而,《圣经》的翻译又岂是“信”“达”两个字所能涵盖。《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还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基石。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价值不止于宗教,还包括哲学、伦理、文学等层面。译文仅仅“信”“达”仍然不够,“雅”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诉求。古罗马早期的修辞家西塞罗在谈到《圣经》翻译时认为,翻译应该是演说家的翻译,而不是解说员的翻译,从而强调译文应力求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罗马帝国另一位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就是奥古斯丁(St.Augustine),他认为《圣经》翻译要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三种风格的选用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水平:给一般基督徒翻译、进行“启蒙”时,采用朴素风格;给受过教育的读者翻译、重点在于颂扬上帝时,采用典雅的风格;为所有读者翻译,以规劝、指引为目的时,采用庄严风格。无论采用什么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点:把真理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听懂,使他高兴,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照着去做[5]29。16世纪,《圣经》翻译在英国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这一事实:中世纪用民族语言翻译的《圣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阅读兴趣。无论是深究细节的学者,还是寻求自身灵魂寄托的平民,几乎都对阅读《圣经》表现出浓厚兴趣。与此相适应,译者也力求使译本兼顾学术和通俗性,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译本要算廷代尔的译本。“廷代尔译本最大的成就就是学术性、简明性和文学性各方面的需要,融三种因素于一体,以通俗易懂为重点,并嵌入希伯来语的特色,开创了独特的英译《圣经》风格。”[5]17世纪,“钦定本”《圣经》的问世是该世纪同时也是整个英国翻译史上的大事,该译本在重点参照廷代尔译本的同时也吸取了16世纪各译本的优点,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英国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钦定本《圣经》发挥了英国民族语言的特色,对英语散文、语言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

纵观从自古及今《圣经》翻译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宗教翻译有以下共同特征:

首先,《圣经》是绝对权威的化身,文本包含着自成体系的意义系统,其中的微言大义寓于其固有结构之中。同时,《圣经》的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度,死扣原文字眼和结构的译文必将行之不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圣经》翻译必须既“信”又“达”,或曰“信”“达”兼备。

其次,《圣经》既是宗教典籍,又是极具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宗教经典,应确保各阶层的人都不存在理解困难,或曰“喻俗”。不论对国王还是对渔夫或扶犁的庄稼汉,都必须使之通俗易懂。但作为文学作品,其翻译也有“雅”的诉求。《圣经》中有些部分,如《雅歌》或《诗篇》,本身不失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翻译也应该在确保达意的基础上彰显其美学价值。

如果说前人对《圣经》翻译中的“信”与“达”、“雅”与“俗”只是一种经验式的感悟,那尤金·奈达就是对《圣经》翻译乃至一般翻译之标准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第一人。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从信息论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即交际,翻译效度不能止于原文和译文在词汇、语法和修辞层面上的比较,而是要看受众接受情况。为此,他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6]。毫无疑问,奈达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科学性,他所说的“equivalent”即内容之“信”(内容),“natural”即语言之“达”,“closest”外加“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tyle”界定了雅俗之度。以下略举几例对以上观点略加说明。

关于信、达:

1.Many have undertaken to draw up an account of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fulfilled am ong us,just as they were handed dow n to us by those w ho fro m the first were eyewitnesses and servants of the w orld.Therefore,since Im yself hav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everything fro m the beginning,it seemed good also to me to write an orderly account for you,m ost excellent Theophilus,so that you may know the certainty of the things you have been taught.

译文: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注定要按照次序写给你,使你觉得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2.Then Jesus said to his disciples,“Itell you the truth,it is hard for a rich man to enter the kingdo m of heaven.Again,Itell you,it is easier for a ca 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than for a rich man to enter the kingdo m of God.”

译文:耶稣对门徒说:“我是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很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评:句1为路加福音的导言句,原文包括两个句子,句内层次复杂,信息含量大。而译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基本语义和句内逻辑表达得有条不紊,完全符合“信”“达”原则。句2的译文使用朴实的语言和有亲和力的语气讲述简单的道理,可谓既“信”又“达”。

3.Or again,how can anyone enter a strong man’s house and carry off his possessions unless he first ties up the strong man?Then he can rob his house?

译文: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夺他的家财。

4.He w ho is not with me is against me,and he w ho does not g ather with me scatters.And so Itell you,every sin and blasphem y will be forgiven,but the blasphem y against the Spirit will not be forgiven.

译文: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们: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唯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5.In the sixth m onth,God sent the Angel Gabriel to Nazereth,a tow n in Galilee,to a virgin pledge to be married to a man na med Joseph,a descendant of David.The Virgin’s na me was Mary.The angel went to her and said,“Greetings,you w ho are highly favored!The Lord is with you.”

译文: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加百列)到一个童女那里,(童女)是一个已经许配给大卫家的一个人,(大卫家的)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马利亚。天使进去,对她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评:在句3中,“strong man”被译为“壮士”,凭空增添了一层褒义,作为中性词应该译成“壮汉”才对。句4译文中的划线部分看了叫人不知所云,译者只对“scatter”和“gather”两词的表层意义进行了传达,译文既不“信”也不“达”。笔者认为,翻译时应将语境作深层次引申,依笔者之愚见,译成“谁不向我靠近,必然会远离我”可能更贴近原义。句5的译文中,要是没有括号里所添加的信息,整个叙事听起来会混乱不堪,显然违背了“信”与“达”的原则。

关于雅、俗:

6.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 He was with God in the begining.

译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7.My lover is mine and Ia m his;

He browses a m ong the lilies.

Until the day breaks

And the shadows flee,

Turn,m y lover

And be like a gazelle

Or like a young stag

On the rugged hills.

译文:

良人属我,我也属他;

他在百合花中放群羊。

我的良人哪,求你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

你要转回,

好像羚羊

或像小鹿

在比丘山上。

评:例6为《圣经·约翰福音》的首句,译文古色古香,颇有《圣经》的宗教风味。例7为《雅歌》中的一个片段,译文读起来也同样十分优美,不亚于任何世俗的文学作品。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它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体系和价值观念模式已经影响到西方哲学的致知取向和价值判断,对西方人士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理解范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我国政府爱国爱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感召下,不同信仰人们的交流将日益增多,对《圣经》的理解和翻译也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加强对《圣经》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利于我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然而,正如经典作品现有译本不断会有重译、复译本产生一样,现有的《圣经》译本由于其存在的误译现象再加之其落伍于时代,完全有必要产生与时俱进的重译、复译本来服务于外语学习、公众阅读以及信徒交流等目的,减少或避免跨文化误读的产生。鉴于此,研究《圣经》的文体特征、探索其作为一种特殊文本体裁的翻译标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英语问题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08.

[2] HEMINGWAYE.The old man and the sea[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7-8.

[3]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 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5.

[5] 谭载喜.西方翻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0.

[6]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1-14.

(责任编辑:郭红明)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the Bible

DAIYuq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 iang Jiangsu 212003,China)

The Holy Bible is not only a classical w ork that rules the spiritual w orld of the West,but also suffices to be both a literary work of high aesthetic properties and a philosophical w ork that reflects the thought pattern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of Westerners.For centuries,theBiblehas been exerting influences,tangibly or intangibly,upon the literature,language and daily lives of the people in the West.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politics,econo m y and culture,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quir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Bibleso as to pro m ote international co m m unication.Moreover,a careful exploration into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heBiblemight contribute to the birth of hig h- quality Chinese Bibles,w hich,as a result,will definitely help to bridge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faiths within our country and also better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world,ensuring the success of the Sino- Western dialogues.

Bible;stylistic features;translation principle

H059文献标示码:A

1673-0453(2015)03-0062-08

2015-06-02

江苏科技大学校管项目“现代汉语欧化句法的理论研究和历史考察”(633111301)

戴玉群(1968—),男,湖南郴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圣经译本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译文摘要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I Like Thinking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