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景,梁志松
(龙海市榜山畜牧兽医站,福建 漳州 363100)
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鸭,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发过病的鸭场会持续存在该病菌,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近年来,本病在养鸭场的危害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养鸭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为了更好地防治本病,提高养鸭户养殖效益,现将本人多年来诊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该病主要侵害2~5周龄的幼鸭,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的鸭较少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时较易感染。此外,还与栏舍环境,饲养管理水平及其他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如在突然受寒、雨淋后能引起带菌鸭群暴发此病,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地面潮湿,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含量较少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和加重病情。感染率可高达90%,死亡率常因治疗是否及时和得当而高低不等,通常在5%~75%之间。
该病潜伏期为1~3d,有的可长达7d。最急性病例常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鸭精神沉郁,嗜眠,缩颈或嘴抵地面,脚软不愿走动,共济失调,不食或少食,下痢、排黄白绿相间的粪便,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病鸭死前头颈震颤、摇摆、背脖和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病鸭常于1~2d内死亡;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多为7~8周龄较大的鸭,病程可在1周以上,表现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卧地不运动,羽毛粗乱,消瘦或张口呼吸。鸭群中个别或少数出现脑膜炎神经症状,即斜颈、转圈、倒退,有的关节肿大,两脚麻痹、瘫痪不起。耐过鸭可导致发育不良,生长缓慢,多数成为僵鸭,失去治疗价值。
剖检患鸭,最显著的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外有纤维素性包膜,心包积液、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质脆,表面覆盖一层白色半透明或灰白色不透明易剥离的纤维素性膜;气囊混浊、增厚,可见灰黄或灰白色奶油状纤维素性凝块;伴有神经症状的病鸭脑腔和脑实质充血;病鸭一般都有肠炎症状。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特征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采病初的鸭脑及心血进行细菌学检查。
疫苗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断,对5~10日龄健康雏鸭预防接种鸭传染性浆膜二价灭活疫苗是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因其血清型较多,要选择适合当地血清型的鸭浆膜炎疫苗来注射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场所要通风,干燥,防寒,适宜的饲养密度和温度,减少应激因素等,防止因潮湿污秽,细菌大量繁殖、侵入鸭体。对不同日龄的鸭群必须分开饲养,采取全进全出制度。对发病鸭场的所有各种污染物及场所进行彻底清洁消毒,特别是育雏室内所有受污染的用具和地板都要清理消毒,消毒后干燥15~30d方可再进鸭苗。可选用1%~2%的烧碱溶液或消特灵(消毒威)1∶500~1∶800 倍稀释溶液消毒。对发病鸭群应隔离患鸭,将病死鸭深埋,清理场内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全群鸭用中药方剂(以1 000羽,4~5周龄为例):茵陈 600g、蒲公英 400g、黄连 400g、黄芩 300g、黄柏 300g、大黄 300g、茯苓 250g、白芍 200g、车前子150g。水煎两汁,前汁拌料,后汁饮水,1剂/d,连用5d
患病鸭注射:头孢噻呋钠2~3mg/kg,复方新诺明 0.2~0.3 mL/kg,30%安乃近 0.2 mL/kg,1 次/d,连用2mL 3d。
根据中兽医治病法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经上述措施治疗,第二天患鸭的病情减轻,精神、食欲明显好转,鸭没有再出现死亡,继续治疗2~3d,患鸭全愈。
要做好鸭传染性浆膜炎与相关疾病的鉴别:在临床上,患鸭出现神经症状与H5亚型禽流感出现神经症状相似,但H5亚型禽流感除了会出现神经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减料、眼睛发红或眼角膜浑浊等症状,胰腺有坏死灶、心肌有条状坏死、肺水肿等病变;患鸭剖检有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的,与鸭大肠杆菌病剖检出现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也相似,但鸭大肠杆菌病的,小肠胀大明显,剖检可闻到明显的粪臭味;此外,还应与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坏血性疾病相区别,因为这些疾病的大体病变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很难区分。
由于该病的血清型较多且耐药性较强,用药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由于兽医或饲养者滥用药物,使得临床上某些药物对该病的敏感性减弱或不敏感,所以使用中药不仅有抗菌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还有抑制炎性渗出和消肿、抗炎作用。中西医结合,既可降低西药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药物残留,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