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2015-04-15 18:57张玉莲
关键词:井冈山大众化革命

张玉莲

(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历史产物,是既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凝结的政治、文化、思想的结晶,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化产物。其承载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史、奋斗史与催人奋进的英雄史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反映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并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才能永葆生机,焕发光彩。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催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时代课题的历史结晶。也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鲜活历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并成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继续向前的历史教材与精神动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因此,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不断总结凝练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以此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是马克是主义的这种实践性,决定了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只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正如毛泽东讲的:“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和群众斗争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P58)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就是要把深奥而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和具体化,使之为民众理解掌握,成为广大民众的信仰或信念,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的过程。也正是这种实践性,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历史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宝贵经验,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独具优势

人民大众一旦自觉追求并掌握了理论,理论便会化成无穷的力量。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其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贴近生活的务实理念,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与形式多样的表现载体等特性,使其在政治意识形态引导、道德文化的传承与示范等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独具优势。

(一)执政文化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应对社会转型时期思想价值观念混乱的革新运动,其关键点在“化”大众的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与曲折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凝聚的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精神宝库,既包含了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文化资源,也汇聚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党治国方略与执政理念。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写照,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道路中建构的集政治、历史、文化、精神资源于一体的党的执政文化体系。作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及政治路线实践的历史见证与精神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对引领人民群众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独特的引导功能。

(二)与时俱进的理念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和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有时代的针对性,要符合特定时代的要求。其原则即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终归是要解决人民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群众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来解读,并通过大量鲜活的事实启发群众思考,做到内容的生活化。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从一个信息源的传播到另一个信息源的接收。作为一种精神交往,其关注的,实质上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信念与精神价值问题。如树立先进典型,将真理人格化,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历史经验。从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凝练出来的“铁人”精神、“大寨”精神、“女排”精神、“98”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张家港”精神等更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既是“三贴近”方法论指导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论提炼,也是推进民众参与实践,促进社会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由此,可以说蕴含着崇高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与丰富的先进文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感召、引领时代前进的航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通俗易懂的话语

通俗化的传播和宣传是理论普及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一种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欲使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吸引大众、走进大众,必须经过通俗化、具象化的过程转化。即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3](P534)毛泽东用“苦野菜有丰富的政治营养”、“一个红薯也不能拿”等生动的语言坚定了军队的纪律与革命信念,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井冈山时期歌谣《红米饭、南瓜汤》道出了艰苦奋斗与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那些散落在各地更多不同时代的红色故事、歌谣、传说、标语,可谓方言土语中饱含着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与追思,口耳相传中传递着英雄的感动与力量。如今以中国革命、建设为题材创编的 《井冈山》、《长征》、《延安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红色经典备受大众的欢迎。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形式多样的载体

多样的载体形式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特性之一,这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均有很大差异的大众,必然要求其“化”大众的内容能有多样性的形式特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信息和精神为载体的资源。物质的,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革命旧址、遗迹、各种器具文物等;信息的,主要是指一种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符号等形式表现的资源,如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数据、文献、声音、图像、照片、歌曲、标语等;精神的,主要是指那种抽象意义的观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4]这些被定义为物质、信息、精神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其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扩展了形式与方法,更提升了其大众化的效果。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资源,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有独特优势。

三、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讲是个实践问题。只有让民众在实践参与中理解感知,才能引发其对相关理论的关注与追求,也才能更广范围地发挥其引导社会发展的效应。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其师生参与实践的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教学活动将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5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的精神[5],以及江西省“积极推进井冈山精神进课堂”的决策,井冈山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办学理念,开发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课程。多年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在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层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基础。多年来,井冈山大学利用地处井冈山的优势,鼓励在校教师开展井冈山根据地史、井冈山精神研究及开设相关选修课程。2005年,响应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号召,学校在此基础上创新井冈山精神“三进”工作:实施“进方案”,打破校本课程不能进高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限制;“进课堂”,编写《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德育课程并设置为大一必修课;“进基地”,将教学课堂延伸到井冈山革命旧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基地。随着该课程的实施,为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术研究,学校随后成立“井冈山精神研究所”(2008年更名为井冈山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井冈山的区位优势,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井冈山革命历史的原始资料,相继出版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湘赣革命根据地全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丛书》(包括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史》)、《井冈山区域社会经济历史变迁研究》等20余部专著。七年来,该中心的成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井冈山区域红色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红色文化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中央苏区社会保障研究”等各类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藉此相关研究,在推动革命史、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深入与拓展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并对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众化教育资源做了理论推进与深化。

(二)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红色资源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创新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近年来,井冈山大学充分挖掘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外延与内涵,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在“三进”教学实践、打造校园文化、转化艺术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等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1.在红色文化资源“三进”教学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学校抓住“坚定理想信念”乃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魂”的共同点,将红色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德育课程。为突显井冈山精神育人的目标,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将启发式、互动式、影像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如影像式教学,让学生观看《八月一日》、《井冈丰碑》,引导学生在生动的影视作品中体味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共产党人抉择的理想信念;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情景再现相结合,启发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革命党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感等;参观式教学,课程安排学生在校内井冈山精神展览会参观学习,展馆陈列图片、实物的现实冲击,更易于同学由地方历史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复兴中华之意义。课程考核中,同学们画笔下的漫画《我要当红军》,口中唱出的跑调的红歌,亲手制作的一篇散文或一首诗,呈现出他们心中的井冈山精神。精神之本在于执著,尽力而为、全力以赴的做事态度恰是精神给予学生的启示与力量。

2.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高雅艺术对青年德育情操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系列教学活动架起了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的艺术之桥。2004年,原本只是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场文艺晚会《井冈魂·学子情》,热烈的演出反响,让学校领导感受到文艺教育的无穷魅力。于是一台以井冈山斗争史为内容,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面世了,并被逐步打造成为井冈山大学的艺术经典。为演好这台节目,全体参演师生多次实地采风,聆听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感悟八角楼的灯光,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考察黄洋界保卫战遗址,悼念小井英烈,在细节中体味井冈山精神,并融入演出中。排演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不仅提高了全体参与师生的专业技能,也使演员与观众的思想得到升华。曾参加表演的学生徐璀说:“参加《井冈山》的排练、演出,令我终身难忘。我感到,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升华。”2006年3月25日,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举行首次演出,演出尾声时音响出了点故障,出演的同学们在轻唱节奏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表演。默契的配合、感人的情节、深刻的思想、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让在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热泪盈眶。[6](P226)除排演之外,该节目还带动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如将其融入艺术专业《声乐表演与演唱》、《合唱与指挥》、《乐理与视唱练耳》、《人物写生》、《摄影》、《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此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推出通过以观摩音乐舞蹈史诗 《井冈山》,开展绘画、设计、动漫、摄影、艺术评论、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也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更为可喜的是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走出校门,在全国很多党政机关、高校、社区演出,将井冈山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井冈山大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以高校艺术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3.在以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行为起着激发、唤醒、定向和维持的作用。红色资源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起,井冈山大学团委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分别举办了以“巍巍井冈山,悠悠红土情”、“传承庐陵文化,弘扬井冈精神”、“红色热土·绿色情怀”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同学们在红色博客、红色网站、红色短信设计等大赛中以其理解的红色精神与现代信息传媒手段相结合,这无疑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诗诵“庐陵古韵”、演讲“巍巍井冈,濯濯我心”、“讲红色传说,传革命薪火”等活动以朗诵、演讲与故事会等形式传递给更多学生风骨庐陵中不屈的民族气节,硝烟战火中奋进的革命精神。“庐陵韵·井冈情”旅游导游词中英文解说大赛,不仅使学生训练了专业技能,提升了文化修养,还使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将红色资源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新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方式,也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

4.在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置身于真实、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强了其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2007年,井冈山大学团委将教育部号召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与井冈山及其周边的红色资源优势相结合,组织在校大学生深入井冈山及其周边红色故地,开展了系列红色传说采风活动。七年来,“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红色传说采风”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成绩。除却已出版了成册的历届采风团整理、创作的近千篇红色传说故事,活动还使参与师生从现场体认到了红色文化资源对理解党的历史地位的价值意义,感受到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迫切性,增强了传承守护红色历史的使命感。行走在井冈山挑粮小道上,听朱德扁担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官兵平等的军队民主意义何在。采风学员张春侠写道:“当我们置身于当年上堡整训遗址,聆听李宗汉老师深情地诉说时,似乎朱军长勘测地形、南昌起义余部日夜操练的情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7]可以说,实践活动中空间的跨越和访谈人的历史追忆,让我们完成了一次时空大转移。我们不仅搜集到红色传说故事,更了解到这些记忆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相信红色传说的搜集、整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厚重的革命历史,纪录其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其伟大的革命精神。厚重的红色历史故事感人,而红色故事讲述者,几十年如一日收集整理地方文化工作的执著,给我们的更是鲜活的精神激励。当我们在残存的红色标语下,听上犹县党史办老主任温庆秀老人气喘吁吁却一直未停地讲客家妇女闹革命故事时,我们为他对红色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而泪眼模糊。这种以身作则的文化传承给予学生们的榜样力量是无形的,更是深刻的。“今天,屋梁坍塌的上堡整训旧址、残存的红色标语,这些历史见证的破烂不堪,令我们痛心疾首。而当上犹县党史办工作人员说到感谢我们把上犹的历史带出去时,我们才深感到此传播红色文化责任的厚重与红色传说采风活动的非凡意义。”[7]可以说,这种红色采风实践教学是将大众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带进师生心灵的活动,同时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与努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教思政【2004】号.

[6]张泰城,等.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7] 张春侠.追忆红色足迹[N].井冈山大学报,2012-11-25(4).

猜你喜欢
井冈山大众化革命
井冈山诗五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井冈山抒怀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