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军事民主改革探析

2015-04-15 18:57戴洪波
关键词:民主主义三湾前委

戴洪波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 宿州 234000)

军事民主改革是三湾改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军事民主改革的角度研究三湾改编,以往主要集中在对士兵委员会的研究方面,这显然无法全面揭示军事民主改革中的民主主义内容。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当时军队需要民主主义、改革者的民主观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对军事民主改革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这次军事民主改革对我军的民主制度建设极为重要,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毛泽东军事民主思想的渊源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1](P67-68)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人民与军队都需要民主主义,“人民需要民主主义”是先于“军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是源于“人民需要民主主义”。也就是说,民主主义思想是从“人民”向“军队”中传导的,即社会上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的传播、发展对军队民主改革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军事失利使得军队此时亟需民主主义。作为政治领导人,伟大之处在于能够顺应社会需要,把这种社会需要变为现实。毛泽东在当时顺应了这种社会需要,将社会上“人民需要”的“民主主义”在军队中加以推行,从而出现了这次军事民主改革。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军队的权力结构使得军队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长官。旧军队存在着严重的“封建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军事民主改革意味着长官特权的丧失,意味着对军队传统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否定。军队自身特殊的内部封闭性、约束性,使得长官受习惯思维的影响难有一般的民主思想意识和改革的意识。与职业军人不同,知识分子出身的毛泽东深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当毛泽东作为前委的领导人统帅这支军队之时,他很少受到军队旧习惯的束缚与影响,具有革新思想。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就对军队的民主改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是:第一,要不要在军队进行军事民主改革。一个缺乏强烈民主精神的领导者是无法在军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中开展彻底的军事民主改革;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在军队中传播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对军队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军事民主改革的目标。第三,军事民主改革的内容与方式。第四,军事民主改革的指导思想等等。

毛泽东的军事民主改革思想源于其民主思想意识和民主实践活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毛泽东有着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发起创立了《湘江评论》,并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上,提出了采用“兑莫克拉西”即民主的方式改造中国的主张,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他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2](P339)在湖南改造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自决主义”、“民治主义”的主张,认为“往后举措,一以三千万平民之公意为从违。 ”[2](P491)为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毛泽东还发起创立了文化书社,并被推选为筹备员之一,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宣传新思想。民主的思想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在它的指引下前行。

毛泽东早期的民主实践活动对军事民主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921年他在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时,“主张一师的教育方针是民主和切合实际,方法要注重启发。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提出,学生自治会的代表可参加校务会议,学校经济要公开,不开除学生等意见,获得校务会议通过”。[3](P96)1922 年 9 月毛泽东为长沙土木工会成立起草了《长沙土木工会章程》。章程规定土木工会“以改进工人生活,拥护工人权利为宗旨”[3](P108)。同年9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主任邓中夏,与毛泽东等人联名向北京参众两院提出劳动立法,劳动法案大纲共十九条,规定工人有集会、结社、同盟罢工、团体缔结契约、国际联合、八小时工作、增加工资、改良待遇、参加工厂管理、受教育等各项权利。从上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民主、选举、参加管理、经济公开等民主的基本内容以及学生自治会和工会等的群众组织对于士兵委员会的建立起到原型启发作用。

1920年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中共成立后,中共一大纲领(俄文译稿)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共二大则提出建立 “真正民主共和国”,“工人和农民,无论男女,在各级议会市议会有无限制的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绝对自由”等主张。这种“人民需要”的民主主义自然也是“军队需要”的民主主义。

毛泽东作为党的创始人,一向坚持党的原则。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 “本党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中共三大、四大所修正的党章都强调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表达了党内民主思想主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决案)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第六十七条规定“党的一切决议取决于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党员及下级机关对于上级机关决议不同意时,得各该党部过半数党员的同意,得对于上级机关提出抗议,但在抗议时期内,未解决以前仍须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在长期的党内生活中,毛泽东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生活习惯成自然。当毛泽东统帅军队之时,在如何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这一问题上,面对军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前委对军队的领导方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这场军事民主改革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集体领导下进行的,他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军队建设之中。

党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主张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军事民主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兵分三路,目标是进攻长沙,但由于力量薄弱,分兵行动后,相互之间缺少配合,广大群众又没能够充分发动起来,进攻很快受挫。起义前夕收编的邱国轩团临阵叛变,第二团几乎全部溃散,只剩下少数几个干部同一团会合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撤退到浏阳文家市。此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由原先的5000人减少到1500人。在文家市,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放弃原先进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向湘南进军。9月29日部队到达三湾。此时,部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

首先,部队领导层存在意见分歧和矛盾。起义军转战过程中,师长余洒度不服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余洒度为黄埔二期毕业生,原先不属湖南省委领导,自认为有军事才能,不把师范学校毕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放在眼里,前委当初命他率领第一团与第三团会合进攻浏阳时,他却进攻平江。部队受挫撤退到文家市后,在前委会议上,余洒度极力反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坚持要取浏阳直攻长沙。在总指挥卢德明牺牲后,他更是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在莲花县城毛泽东批评他警惕性不高,放走抓获的县保安队长还在开会,余洒度回应说:“什么!你怕死吗?我可以担保,你若死了,我抵你命。”部队向永新进发,因天色尚早,毛泽东提议再行十里宿营,余洒度则说:“我当什么师长,连十里路的指挥权都没有了。 ”[4](P154)作为军事长官的余洒度与前委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表面上是余洒度与毛泽东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则是个人与党在军队领导权问题上的矛盾,选择怎样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军队士气低落,部队减员严重。南下途中,山区道路难行,敌人不时围追堵截,芦溪一战中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损失人员、枪支各三百,特别是总指挥卢德明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而牺牲,这不但使部队失去一位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也对部队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疲劳、困苦、饥饿、惊慌的情绪充满了部队,加上疟病、痢疾传遍了每个战士。 ”[5](P140)在长时间的行军战斗中伤病员增加,一些人掉了队,“当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以及疾病、饥饿等的侵袭,起义部队减员很大,少数动摇分子和旧军官出身的人,在战斗失利,环境艰苦面前悲观失望,少数人甚至不辞而别,部队成员的情绪很低沉。 ”[5](P131)赖毅回忆说:“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从文家市出发上井冈山,战士的情绪低落,特别是芦溪受挫以后,开小差的几乎天天都有。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相互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 ’”[5](P176)部队到达三湾时,部队人数剩下不到1000人,也就是说从文家市进军三湾的途中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以上,逃跑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可见,当时部队内部士气低落,减员问题严重,部队中的动摇分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严重扰乱军心,需要对这些人进行清除,加强军队的凝聚力,提高士气。

第三,军队中旧的军阀习气严重,旧的管理制度造成官兵关系紧张。当时军队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军官大多数是从旧军队过来的,为钱当兵是部队中的普遍现象,军队沿用的仍然是国民革命军的管理制度,官兵待遇不同,军官吃小灶,士兵有时连饭也吃不饱,一些“军官很讲究穿戴‘三金主义,五皮宪法’,就是金丝眼镜、金戒指、金牙;皮鞋、皮绑腿、皮带子、皮鞭子、皮包”。[5](P108)一些长官还存在旧军队的不良习气,打骂士兵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有的部队中一些军官旧习未改,仍施军阀主义淫威,动不动就打骂士兵,严重影响官兵团结,削弱部队战斗力。 ”[6](P102)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根源在于旧军队的各种弊端。毛泽东认为旧军队“产生于封建剥削制度尚未肃清的中国,它的主要成分,又多是从封建军阀军队里头转变过来的,一般封建的制度、思想和习惯,仍然很浓厚地存在于一般官长士兵之中”,由于打骂士兵,“结果造成官兵间的悬隔,低落了士兵以至官长的情绪,逃跑的数目日多,军中充满了怨恨的空气”。[7](P109)军队中封建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军队中强烈的等级差别,特别是官兵之间的等级差别。命令与服从是军队一切制度的根本所在,军队的权力结构使得军队的权力集中于军事长官,命令由长官发出,军队中的上下等级差异的存在成为长官军事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在旧军队中,军事命令所造就的长官意志与军事民主思想相距甚远,长官借军事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一旦被滥用,便会对士兵的人身和权利构成侵犯。在军队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旧军队中的各种弊端充分暴露出来,这就亟需在军队中开展军事民主改革,以改变旧的军队管理体制,实行民主化管理,改变官兵不平等的待遇,维护士兵的人格尊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提高士气。因此,毛泽东提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 ”[8](P65)《毛泽东选集》的注释对此解释称,当时非强调民主,不足以鼓舞士兵的革命积极性,不足以肃清干部中由反动军队传来的军阀主义的习气。就社会革命而言,民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党动员广大群众、汲取社会力量的有效方式。因此,“民主集中主义的制度”,“是最能发动群众力量和最利于斗争的”。[8](P72)部队的现实状况促使前委实行军事民主改革,改革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领导下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彻底改造旧军队,建立党领导下的新式军队。

三、毛泽东的军事民主改革

1.毛泽东的民主工作方式。实行民主的工作方式是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P899)密切联系群众是毛泽东一贯的工作方式,在部队行进中毛泽东常常走在战士行列中,与战士交谈,了解情况,“问他们在家里做什么?怎样参加革命队伍的?问他对革命的认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由于毛泽东同志这样平易近人,大家也就毫不拘束地围着在他身边,纷纷向他诉说自己的经历。 ”[5](P176)在里仁学校毛泽东向何长工仔细询问“官长的思想动向怎么样,士兵都有些什么想法,战斗情绪如何,生病的多不多?”等方面的问题。[5](P110-111)这种深入士兵群众中去的民主的工作方式,使毛泽东与士兵群众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加强了领导者与士兵群众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士兵的情绪和思想状况,增进士兵与领导者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毛泽东的民主工作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来到这个部队的时候,秋收暴动已经失败,部队一片混乱,他以很短的时间,在一个和他毫无社会关系的队伍中用民主主义的工作方法,团结下层干部及广大的群众。 ”[5](P141)通过这种民主的工作方式,毛泽东得以全面了解部队的情况,发现部队存在中的主要问题,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就为三湾改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实行三湾改编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进行决策的,三湾改编的一项内容就是: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毛泽东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由此可见,民主性在三湾改编中贯穿始终。

2.实行留去自愿原则。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首先将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并宣布愿留下则留,愿走则走,愿走的发路费,以后愿意回来还欢迎。改编解决了原先官多兵少的问题,“多余的干部编入军官队,把战斗员和伤病员分开,部队更精干了,战斗力大大加强了”。[5](P113)缩编后由陈浩任团长,从而取消了余洒度的军事指挥权。陈浩的任命是由前委决定的,前委作为党在军队的最高领导组织,其决定是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的。通过加强党的集体领导,解决余洒度对抗以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的问题,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何长工是三湾改编的参加者,毛泽东当时对他非常看重,他回忆说:“对动摇不定的人,在做大量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愿留者留,不愿留者发给三元至五元的路费,开具证明允许离队,并希望他们回到本地继续革命,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 ”[6](P102)何长工称,当时对动摇不定的人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就是对动摇者进行说服教育,目的是尽量争取他们留下来。这是一种民主的工作方式,它通过思想交流来说服改变人的原有主张,接受新主张,期待个人思想的转变,把接受新思想、新主张与最终采取实际行动的权利留给了个人。这种民主的工作方式使得“一些想回家的同志听了毛泽东同志的话后,改变了态度,决定跟着大家一起革命到底”。[5](P131)纪律是军队的根本,在去留问题上,不采取军队命令的方式,是因为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此时部队的情况。毛泽东所采取的这种留去自愿的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非常的民主手段,它将是否留下来的决定权交给了个人,是对个人选择的尊重。通过这一方式清除了军队中已经彻底动摇的分子,整顿了革命队伍,提高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士兵的士气,军队的雇佣性质得到彻底改变。毛泽东的这一措施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自愿当兵。自愿当兵是军队实行民主的基础,它为军队民主制度的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愿是出自个人的意愿,反映的是充分尊重个人的自主决策与选择。士兵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认识到自身在人民军队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士兵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士兵的情绪低落,士兵也只有在自愿加入革命军队的情况下,才能把革命目标作为自我奋斗的目标,才能认识到自身在革命中的责任,发挥革命积极性。正是由于军队中 “无论是长官,是士兵个个都是出于志愿的自来投效”[5](P327),因而,毛泽东称这就“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8](P63)

所以,毛泽东所采取的士兵去留自愿原则,成为实行这场军事民主改革的基础。至于士兵委员会则是在这种自愿原则基础上在军队内部实行的重要民主制度。

3.实行官兵平等。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样,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设立了士兵委员会。《毛泽东文集》的注释中称士兵委员会 “这是为了发扬军队内部民主而建立的一种制度”。当时,士兵看重的就是“在军队里一条是讲民主,组织士兵委员会,一条是讲官兵平等”。[5](P27)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士兵的心理。 罗荣桓认为之所以进行军事民主改革,就是“为了反对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实现政治上的官兵平等,建立新式的带兵方法,这就需要实行民主政策。士兵委员会就是实现民主的一个组织形式。……这样做似乎是鼓励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必须坚决反掉旧军队的一套带兵方法,奠定新型的官兵关系——阶级的团结。 ”[5](P119)可见,士兵对民主主义的需要是极为迫切的。作为军事民主改革的重要组织保障,则是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制度规定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有主任、副主任、组织宣传。由全连官兵推选士兵代表五至七人或九人为连士委执委,营、团也设立同名称的组织。“士兵委员会是士兵的群众组织。士兵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官长被选举者不得超过委员会人数三分之一。 ”[6](P103-104)士兵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五项:“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作士兵政治教育工作。 ”[10](P11)士兵委员会的设立,反映了广大士兵的要求和愿望,通过选举士兵委员会的方式发动士兵群众,实现了民主政治中权力的授予。士兵参与对军队事务的管理,打破了旧式军队的管理体制,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军队,提高了士兵的主体地位,使士兵认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增强了士兵的革命荣誉感和主动精神。通过选举活动发动起来的士兵群众成为加强军队建设,进行武装斗争最重要的依靠。改革后士兵委员会在军队中有相当大的权力,一些问题由士兵委员会出面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军事民主改革对士兵的影响极大,当时的歌谣中唱到:“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5](P83-84)官兵一样和没有压迫成为加入红军最能够吸引人之处。毛泽东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 ”[8](P65)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把“党的作用”与“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民主主义是党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了现实中的官兵平等,大家才能共同为理想而奋斗。特别是对于加入到革命队伍中的俘虏兵来说,“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8](P65)这里毛泽东强调红军中有着强烈的民主主义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民主主义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极大地影响,民主主义不但使士兵的精神得到解放,而且转化为士兵的革命力量。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它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军队官兵对立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官兵团结和提高战斗力”。[6](P104)可见,军事民主改革开启了军队的民主之风,得到士兵群众的欢迎,激发了士兵的革命精神,使前委获得了士兵群众的支持,为党的领导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班设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军队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专做思想政治工作。支部建在连上是为了加强党对士兵群众的领导,它是通过做士兵群众的工作加以实现。支部建在连上,在将党的组织扩展至基层连队的同时,也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带到了连队,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连队支部党员的积极性。连队支部和士兵委员会成为党联系士兵群众的重要桥梁,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三湾改编中“特别注意在班长、士兵中发展党员,党和士兵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大大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 ”[5](P148)这种大力发展士兵党员的做法,增加了士兵党员的数量,加强了党在基层组织的力量,加强了党在士兵中的群众基础。由于“连队是部队的基层作战单位,部队的作战、训练和生活,多是以连队为单位的。支部建在连上,就可以具体的了解士兵情况,更好地教育和团结士兵,有力的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6](P102)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直接掌握了士兵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部队中顺利地贯彻执行。所以,支部建在连上,就把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根植于士兵群众之中,加强了党与士兵群众的联系,使党组织能直接倾听其呼声,掌握其思想脉搏,了解其情绪。因此,支部建在连上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军队中的具体表现。群众路线就是党的民主路线,任何形式的民主,都无法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民主主体,“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11](P581)因此,支部建在连上,走的是一条群众路线式的民主。连队支部与士兵委员会成为毛泽东开展士兵群众运动的两个重要的基层组织。密切联系士兵群众,放手发动士兵群众,紧密依靠士兵群众是这次军事民主改革的突出特点。

5.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三湾改编规定,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在军队中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在于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现实的因素则是“部队的军官大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没有经过更多实际战争的锻炼,指挥能力较弱。 ”[5](P118)这从部队遭遇萧家璧靖卫团袭击被打散,即可看出军官的指挥能力较弱,军队战斗力不强。毛泽东作为军队领导人,自称当时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 ”[4](P157)不过,在毛泽东看来,凡事总有解决的方法,他认为“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可是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4](P171)所以,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策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之不足,防止因个人的主观偏见导致决策失误。

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军队中的大事,这就将军事长官个人的指挥权置于前委的领导之下,使其负责执行前委的决定。军事长官个人的权力受到限制,有效地防止了类似余洒度对抗前委事件的发生,从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前委则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进行领导,党的军事民主领导体制亦由此确立。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基本的组织原则。它的重要作用是,在党内民主的基础上,把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党的组织体系和权力体系,以制度来规范党的组织活动和权力运作。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不但健全了军队内部党的组织,而且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为工农革命军建立了党委集体领导制度,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P103)对于党的这种集体领导制度的重要性,罗荣桓指出:“历史上对于党的集体领导制,曾经发生过多次动摇。每一次动摇,都曾使部队在政治上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些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 ”[5](P123)

可见,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成为这场军事民主改革的核心内容。

总之,三湾改编中的军事民主改革,在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它确立了自愿当兵的原则,这成为实行军事民主的重要基础,军事民主改革在军队中建立了两个重要的民主制度框架体系,一个是连、营、团自下而上的士兵的群众组织——士兵委员会,另一个是党内连队支部、营、团党委自下而上的党内民主集中制领导体系。士兵委员会受党的领导,士兵委员会与连队支部为党联系士兵群众的基层组织。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前委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对军中大事进行决策。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A].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 金冲及.毛泽东传(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 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毛泽东选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陈毅.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民主主义三湾前委
宣扬“三湾改编”精神
毛泽东称为“农民同志”的前委委员毛科文
“三湾改编”相关研究现状
南昌起义军事领导指挥机构初探
三湾,转战千里来寻你(歌词)
石正是最早传达贯彻“群众路线”的地方
论《星期评论》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轨
中共第一次军队改编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
华侨民主主义与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