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航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00237)
学区互动:社区体育服务建设的新视角
——以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例
李卓航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00237)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发展和促进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城市社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体育资源的不足,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在场地、器械、技术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居民体育需求,导致供不应求的不良局面。于是,学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区体育方面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和凌云街道共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为案例,通过对俱乐部的组织架构、项目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其创新的背景、实现的可能以及运作的结构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扩大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新思路,以及提出问题定位等可供参考的评估建议。
发展模式;学校资源;社区体育;学区互动
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由于资源的限制,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缺乏场地、器械、技术等等。学校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服务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和凌云街道共建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为案例,探索建构社区体育服务的新模式,并提供可供参考的评估建议。
(一)组织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通过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广泛参与,上海凌云社区的全民健身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根据地区特点,社区积极探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并运作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思路、模式和机制,并于200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高校与社区联手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俱乐部的业务主管部门为华东理工大学,登记管理机关为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俱乐部的决策机构是俱乐部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及名誉董事组成。按照举俱乐部的章程规定,董事会职权包括:制定俱乐部的发展规划;审定俱乐部的工作计划;制定和修改俱乐部章程;审定俱乐部的机构、编制设置和基本管理制度;审议批准俱乐部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拟定俱乐部合并、分立、变更、解散方案;聘任或者解聘俱乐部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等职务;聘任或者解聘俱乐部主任、主教练及其他负责人,并决定其报酬事项。
从组织架构来看,俱乐部成立之初,即创建了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等较为完备的结构和拓展了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形成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社区体育的健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经费和活动计划
作为政府购买学校体育服务的一种形式,单由政府出资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靠的。因此,在俱乐部成立的过程中,经过专家咨询和评估,确定了资金筹集多渠道的途径,主要包括:华东理工大学,企业的赞助费,俱乐部自筹经费,以及其他社会支持。在有经费保障的前提之下,制定了如下的行动计划:
1、开展社区运动会、组织全民建身月、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日、暑期健身活动等,并对此活动的立项、内容、方式、范围、对象和规模规格等提出要求和设想;
2、学校体育设施,诸如游泳池、乒乓馆、田径场、健身房等在特定的时段以免费或者部分免费的方式向辖区内的居民开放,并在运动场所配备较为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体育锻炼进行必要的辅导;
3、周期性地在学校体质监测中心为俱乐部辖区内的居民进行免费的体能和体制测试,并及时地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居民,并提供相应的改善建议和健身咨询服务;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居民开设健身讲座,传授体育健身的知识。
(三)特征和所倡原则
俱乐部以“公益性、普及型、服务性、参与性”为宗旨,更加全面、广泛地推进“人人运动计划”,使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进而发展居民体育。
1、公益性。“公益性”是俱乐部的主旨,针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供给各类体育服务。在社区居民健身过程中所使用的室外场地尽量不收取费用,室内场地仅收取少量费用②,为广大社区居民从事健身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2、普及性。社区体育健身以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为基本目标,让任何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进行健身活动。③社区体育健身在吸收部分体育传统项目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健身活动项目。④健身活动项目的多样化有助于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推动全民健身,从而真正实现人人运动。
3、服务性。针对不同社区居民的健身需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丰富、方便、快捷的体育信息及咨询⑤,并提供体育医疗、体育康复、体育培训、体育表演服务,以及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信息服务等。
4、参与性。社区设立各种类型的健身组织,并在成立各类健身组织的基础上,将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区、组织与家庭、组织与居民构成一个网络。⑥同时,号召社区居民在健身网络中通过参与各类健身组织的活动,逐渐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学会健身的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健身的根本目的。⑦
通过对俱乐部的机制分析可以发现,学区合作开展体育健身行动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条可能和可行的模式选择。首先,学校的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其次,专家以及社区健身指导员的参与为社区体育的推广带来了较为权威的指导;再次,有学校方面所制定的较为详细的行动计划和实践指南,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并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时序的保障;最后,行动和实践指南中所倡导的多方参与、个性参与以及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和规则,有利于社区融合和居民团结。
(一)学校资源的支撑
俱乐部成立后,由凌云街道办事处提供资金支持,华理体育学院进行实际操作,并提供资源和技术指导及相关的服务。首先,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校建立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部门及活动运作,并负责相关活动的场地安排、工作人员、裁判、体育指导人员、赛事、展评、展示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和赛制规则制定;其次,学校室内场馆的部分项目免费或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再次,学校以师资资源、技术支持、志愿服务等形式为社区提供各项体育健身方面的指导服务;最后,学校以体质测试服务等形式向社区提供体育健身咨询辅导方面的服务。
因此,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改变了学校健身资源丰富而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却又不能共享的缺陷,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利用,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精英能够突破原有的界限步入到社会体育的场域中来。这对于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⑧
(二)体育精英的参与
俱乐部聘请有关的体育与保健医生、专家进行专题的养身、护身、保健知识讲座,使居民懂得保健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⑨,通过健身相关知识讲座,带动居民健身热情,增强居民健身知识,进一步培养人们开朗、向上、竞争、合作、效率等现代人的意识观念。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别给予指导,使其形成各具特色的健身项目,让社区居民真正地深入了解健身及其益处。
再者,根据居民健身需求的不同,开展不同的培训班,并采取自愿选课的方法。例如参加太极或瑜伽培训班,可以缓解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⑩;而参加健身操培训班,则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运作,让人体达到最佳机能状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在健身的同时,也可以带给人们艺术上的享受,让人心情放松,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增强了健身的效果。
(三)精神理念的培育
俱乐部在发展社区体育的过程中遵循分类实施、多方参与、志愿服务等价值理念,不仅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思想意识的指导,而且为社区融合和居民团结带来了潜在的影响。
首先,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⑪然而,在社区体育发展进程中志愿者服务是一项较为鲜见的行动,俱乐部将其引入,特设的“志愿者服务队”便于社区居民及时了解情况,咨询活动安排,查询比赛结果,也便于组织单位与群众的联系。
其次,按照人口学特征分类实施活动的计划符合当今社区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给予分别指导,使其形成各具特色的健身项目。针对老年人,可以引导其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量不大又不受场地与时间等限制的项目;针对青少年,可以普及一些球类运动项目;而针对女性,则主要以健美操、舞蹈等健身性项目为主等。
最后,个人、家庭、社区组织、社区的多方参与,为社区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立了基础,也为促进社区居民的融合带来潜力。居民参与会让居民的健身气氛变得融洽;同时,健身场域创造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本亦为消除社区隔阂、边缘化、排斥促进社区融合、整合和实现社区的网化和链化带来潜在的功能。⑫
综上所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体育资源应该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大力扶持,对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整体规划,使体育资源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在资源的利用上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和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能够给学生和社区居民都带来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以,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起着巨大的作用。⑭
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俱乐部的运作取得了相对的成效,但是,在满足居民需求、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路径中,对过程和结果的重视程度将会在未来的时期内影响其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发挥。⑭首先,作为促进社区体育建设的一种模式,扩大参与、增进沟通将会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此,笔者在此提出几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一,扩大社区网络,聆听居民建议。社区体育服务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还是其他形式,其宗旨都是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搭建各种平台扩大链接和接触,考虑到所有参与者的顾虑和利益,提供信息和传播信息,而不是依靠指令性文件,使居民知情和有效参与,是促进俱乐部良性运作的前提;
第二,培训、鼓励和开发技能是使社区体育失能人口转变为体育人口的有效途径和最优手段。对社区居民和社区体育兴趣爱好者组织进行计划过程和游戏规则的培训,是使他们能够有效且正规参与游戏的基础,这对于建设良好的体育社区秩序是必要的;通过各种教育措施使社区居民掌握在体育健身运动中所必需的技术和技能,是实现终生健身的充要条件。
第三,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来评价俱乐部的运作效果,是实现其预期社会效益的必然要求。建立评估体系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多维涉猎和借鉴,以问题定位、社区体育的剖面分析、方案选择和制定、效应的预测和估计来实现俱乐部运作的检测、治理、管理和评价。
在以上理念的基础上,将俱乐部之运作置于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和考量,有助于突破原有的社区体育研究之局限,对于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意义非凡。
注释:
①米力.对南昌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1,(7).
②④⑦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办事处: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n.xh.sh.cn/?i=145
③杜志娟,侯力健,于宝明等.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⑤陈新生.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内涵与管理机制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1).
⑥吴丽华.现代社区健身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
⑧沈建华,李建国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⑨余纯璐.对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⑩陈小英.论瑜伽的健身价值及其市场化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
⑪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 [J].中国成人教育, 2012(2).
⑫朱红卫.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理论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4(3).
⑬李启龙,李平静.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⑭李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伍绍祖.在全国城市社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国家体委群体司.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会议文集,1997.
[2]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M].国家体委群体司.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1996.
[3]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M].国家体委群体司.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1996.
[4]米力.对南昌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1(7).
[5]沈建华,李建国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6]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办事处:凌云华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http://lingyun.xh.sh.cn/?i=145
[7]杜志娟,侯力健,于宝明等.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8]陈新生.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内涵与管理机制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1).
[9]吴丽华.现代社区健身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
[10]沈建华,李建国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11]余纯璐.对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12]陈小英.论瑜伽的健身价值及其市场化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
[13]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 2012(2).
[14]朱红卫.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理论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4(3).
[15]李启龙,李平静.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16]李明.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社区体育特点及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G807
A
1008-7508(2015)01-00011-03
2014-07-15
李卓航(1989~),吉林长春人,满族,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硕士2012级,人口学专业,,研究方向:老年人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