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对南亚次大陆的代言

2015-04-15 15:16:59张敬品石广清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印度历史

张敬品 石广清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 300384;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市 300071)

长期以来,欧洲主流社会在再现印度和南亚次大陆时,带着一种“东方主义”的观点。讲述者们描述的不是自己的观察,或与当地人的直接接触,而是自己的幻想和感觉。这种描写有两大类呈现形式,其一是将具有地方地理与文化特色的民间传说进行加工和整理,追求异域风情,加上讲述者们浪漫的想象。“东方几乎是欧洲人的发明,一片浪漫之地,充满了珍奇异物”①。

另一种呈现形式则带着“优势文化”对“劣势文化”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描写者把包括南亚次大陆在内的东方人当成低劣的、不堪教化的,对殖民地充满了蔑视。

一、拉什迪的代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非白人叙述者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其中就包括拉什迪。

拉什迪排斥东方主义的描写。引用《羞耻》中的一段话:“外来者,闯入者,你没资格写这个题材!偷猎者,侵权者,我们拒绝你的权威。我们认识你,身上裹着外语像裹着一面旗;用你的叉状舌头谈论我们,你除了说谎还能干什么?”②

这激烈的言词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态度,还有莫名的焦虑。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一种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通过它们,前殖民地那些仍然处于弱势的人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经历。”③给长期以来失语的南亚次大陆以自我展现的机会。

拉什迪最大的成就,正是对南亚次大陆的描写。他写作内容涉及到民族叙事、文化身份、移居、混杂、边缘性等诸多问题。拉什迪《午夜之子》(1981年)、《羞耻》(1983年)与《撒旦的诗篇》(1988年)是描写南亚次大陆的三部曲,以自己的视角再现南亚次大陆现代史。

第一部《午夜之子》荣获英语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奖—布克奖,代表了他创作的巅峰,描写南亚次大陆从1915年到1980年几十年间的历史,既有波澜壮阔的印度独立,也有同年的印巴分治,还涉及到1971年孟加拉国的独立;既描写了独立前殖民者、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还描写了独立后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争夺。小说抨击了当权者因一己之私而罔顾民众利益,加剧了种族间、宗教间的矛盾,以及财富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社会和民族的痛苦和矛盾。

第二部《羞耻》则以巴基斯坦为描摹对象,也是一部充满讽刺、揶揄与怪诞的小说,试图阐述“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④这一主题。小说讲述了巴基斯坦自独立后动荡不安的历史,影射两位主要政治人物:前总统布托及总理齐亚·哈克。以复杂的人物与虚实交错的情节,铺陈了一部似真似假的历史闹剧。

第三部是给他带来诸多麻烦的《撒旦的诗篇》。作品围绕两个试图离开印度的移民不同的经历展开。拉什迪深刻描述了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作品对于伊斯兰教的影射,以及对于印度教的攻击,使得他受到了伊斯兰和印度教会的激烈批判。

二、拉什迪代言中的问题及原因

拉什迪的创作长期以来引发了太多的争议,对他的代言的解读也有非同寻常的批判之声。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也遭受到众多非议。他魔幻现实主义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将幻想与自然主义混合起来,这使得读者对他的讲述产生了不同的解读。一些批评家从中看到的是拉什迪是“东方主义共谋”的结论。他使用的刺激性描写,对南亚次大陆政治、历史及文化方面的负面陈述,触犯众多人的利益和情感,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混杂的身份

拉什迪出生在孟买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富商家庭,但他自5岁便在英国接受英语教育,直至大学,并加入英国国籍,这种环境导致他独特的混杂地位。他是个“被剥掉历史”的移民,“在陌生人的鄙视下赤裸裸站着。”⑤,他的文化身份认同方面出现困惑。无论是在印度人还是英国人当中,他都是异类。拉什迪在英国社会显然面临着一个“我究竟是谁”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后殖民”批评话语中的“文化身份”问题。作为一个有着伊斯兰教背景的印度移民,这是他的尴尬所在。他对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感情日益淡漠,这使得他在创作中对伊斯兰教,以及自己的出生地和国家攻击时毫不手软。

这种混杂的身份给他带了积极的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洗礼,这身份也拓宽了他的眼界,他得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历史、宗教等现象。他这样“生活在两个世界,试图沟通两个世界。”⑥。

2.写作态度和手法

拉什迪的创作手法也是混杂的。拉什迪选择了印度叙事传统中的“折中主义”,也就是从各地素材中选择那些适合的东西。小说中混合了来自印度的口语叙述传统、英语和国际传统中的文体等,这是造成阅读争议的另一个原因。

拉什迪在探讨“英联邦共同体文学”中,反对那种认为像他这样的作家必须在纯粹印度传统中写作的论点,认为就印度而言,不应当认为有什么所谓纯粹的印度传统可以汲取。“我们都是两头没有着落的漂泊者,只能依赖写作来创作,或虚构出脚下的一方热土。……我写作因为我爱虚构,好撒谎。这正是体现了最奇妙的悖论,借非真实手段来揭示出真理的线索。”⑦但是他并不是简单的虚构,而是真实再现了他眼中的世界。

他魔幻现实主义的后现代创作手法,摈弃了固有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和简单的线性叙述手段,去探求一种看不见的真实,被各种幻像掩盖的真实。

拉什迪否认历史与虚构间的差异,采取了一种修正主义的态度,“历史总是含糊不清的;事实很难确认,会被赋予多重理解,现实建立在我们的偏见、误解和无知以及理解和知识之上。”⑧他认为历史叙述中存在着“编造的、主观而且片面的特性”。同时,他也迫切地希望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所以《午夜之子》中讲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历史故事。它不仅仅试图反对殖民主义叙述中的谎言,还反对在印巴战争中欺骗性的民族主义宣传。同样,《羞耻》中的怀疑主义论调也是针对数不清的谎言、非现实和虚伪。而《撒旦的诗篇》则对撒切尔夫人(Mrs.Torture)统领下的英国种族主义展开严厉的批判。

3.读者群的问题

拉什迪抱怨说西方读者无法理解他作品中的印度特色,也没有能够把握他作品的结构。这涉及到拉什迪的读者问题。拉什迪试图针对两部分读者群:西方的读者和次大陆的读者,这造成了对于他的作品阅读产生不同的结果。

首先,他以英语创作,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拉什迪确信他最初的读者是欧美的西方人;而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描写的是南亚次大陆的生活,这样也可理解他的第二部分读者应该是次大陆的读者。而这两部分则是很难调和的读者群。正缘于此,他的作品呈现出两种不同属性,对于已经习惯了东方主义叙述的西方读者来说,他的小说充满了流变不定的叙述,是魔幻的,甚至是浪漫的;但对于印巴读者来说,这却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历史。

拉什迪希望得到这两部分读者的理解,但是他自己也清楚这其中的难度:他自己对于印度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原因是拉什迪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他对印度的印象和记忆实际上并不完整,他的出身并不能决定其描述是准确的。所以他才会说:“作为一个流散作家,内心深处还是有某种失落感。我是带着回忆来回首过往,找寻失去的时光。我们所塑造的是无形的想象的家园,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城市或乡村。我们的印度是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印度。”⑨

结语

拉什迪在这三部曲中的描写究竟是幻想式的,还是历史与政治式的?换言之,他究竟是试图以魔幻的形式,还是试图以真实再现印巴的历史与政治?对此解读也许存在着不同读者群之间理解的差异。有一点不容否认的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手段,从他自己的视角再现了南亚次大陆的风云变幻的近现代史。他的叙事也是一种真实。

注 释:

①赛义德,爱德华.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06.

②拉什迪.羞耻[M].黄灿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7.③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25.

④张敬品.拉什迪在羞耻中对经典神话的重新构建[J].名作欣赏.2012(6):30-32

⑤拉什迪.羞耻[M].黄灿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0.

⑥赛义德,爱德华.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6.

⑦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21.

⑧Rushdie,Salmon.Midnight's Children and Shame,Kunapipi,1985:15.

⑨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50.

猜你喜欢
印度历史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幼儿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印度式拆迁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