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照下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实现:功能解析与路径重构

2015-04-15 13:23胡文靖刘德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仪式德育大学

胡文靖,刘德义

(安徽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1]。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凝练,是以育人为本质属性的高级文化形态,是大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大学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精神的和超功利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潜藏着巨大的德育价值。”[2]

大学仪式是由特定文化传统所规定的、大学师生集体参与的具有程序化、表演性和象征性的超常态的整套社会行为方式。它是大学文化的基本要素和载体,也是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学仪式的文化性、教育性、象征性、周期性等内在特征和规定性为大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生成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构建了新的空间和载体,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文章从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分析着手,在归纳解析不同研究视角中大学仪式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利用1500多份问卷调查产生的数据和结构式访谈记录,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仪式德育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尝试重新构建有效实现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路径。

一、大学仪式德育功能解析:文化、意义、规范

大学仪式具有鲜明的标示性、高度的超然性、深刻的思想性,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在文化育人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这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仪式到底具有何种德育功能?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明确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仪式德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在界定学校仪式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背景出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多层次多维度关于大学仪式德育功能的报告,并就功能发挥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倪辉的研究追踪了大学仪式的流变,归纳了它的三种主要形态:通过仪式、庆典仪式、纪念仪式;四个显著特征:主旨教育内涵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教育形式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建构过程的象征性和表演性、呈现规律的例行性和周期性,并指出大学仪式四个方面的德育功能: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3]。他的研究注重从仪式的形态和功能来审视仪式的功能,强调大学仪式的教育旨归和文化内涵。

陈静的研究分析了大学仪式的文化要素体系,对比了中西文化观照下的大学仪式,指出现代中国大学仪式文化价值内涵缺乏和西方大学仪式厚重的文化气息,归纳了大学仪式德育功能的三个方面:凝聚民族认同、传递大学精神、实施德性呵护[4]。该项研究强调大学仪式的历史叙事、意识形态建构、精神和道德意义。

王海英的研究指出仪式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一个充满意义的文化事件,强调仪式的象征性、半工具半表达性、集中性、深入性和虚拟性等特点,探讨了仪式的功能:贮存社会记忆和仪式叙事、促进社会凝聚、创造社会化情绪、促进族际冲突的化解、进行教化[5]。他的研究视角更多地来自社会学,较多注重仪式德育功能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等方面。

平章起的研究指出,学校仪式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权力场域主导德育目标,引导教育方向;通过仪式场域,发挥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共同的教育作用;通过力量场域内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发挥,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6]。他的研究借助社会学“场域“理论,强调学校仪式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仪式的场域氛围。

在关于大学仪式德育功能的研究中,有四个关键词是反复出现,呈现出共性。一是“教化”。仪式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二是“文化”。仪式是对大学文化的传承,隐含着重要的历史叙事功能。通过仪式,大学的历史、传说、梦想得以传递给学生,丰富了他们对大学文化的认知,所谓“文化育人”;三是“情感”。仪式通过氛围的感染、榜样的激励、象征符号的运用、符号意义的深入赋予等等,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实现了大学生与大学之间的情感互动互通,成就了大学意义和价值观的认同。这是所谓的“情感育人”;四是“意义”。仪式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创造了空间,营造了场域。在仪式现场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转化、心理状态的调整等等,为学生生成了环境育人的“意义”,实现了学生道德追求的意义回归。

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的确认为其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基础。那么,国内大学仪式德育价值实现的程度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它的应然状态呢?本文的研究围绕大学仪式的现状、参与者对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关注等问题设计了专题调查问卷,希冀获得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有效实现:存在问题与原因

为了解国内大学仪式的现状,掌握大学生对仪式的认知和评价,课题组设计了“大学仪式认知与评价”专题调查问卷,重点围绕大学仪式现状和大学生认知评价建议等方面,提出了5大方面15个题目。利用安徽省教育部辅导员研修基地的学员资源,在安徽省12所高校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453份,为深入分析大学仪式功能的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存在问题

问卷整理的结果表明:

1.在大学仪式现状的评价方面,42.5%的受访者表示大学仪式作秀成分多;6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仪式的文化内涵不足,形式主义严重;62.3%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仪式的内涵和意义。

2.在大学仪式对价值观的影响方面,39.5%的受访者表示影响“比较大”;35.7%的受访者感觉“一般”,21.6%的受访者表示“影响较小”,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3.关于大学生参与仪式情况的调查显示,54.2%的受访者表示“兴趣不高”,62%的受访者认为“走走过场。”35%的受访者认为在仪式中的“参与度低”,72%的受访者表示仪式过程中“缺少情感共鸣”。还有12.5%的学生认为 “没兴趣参加”。

4.在对大学仪式的价值评价方面,56%的受访者认为仪式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43.1%的受访者觉得仪式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教化功能;51%的受访者表示,仪式意义重大,内涵丰富,不可或缺;还有11.5%的受访者认为“仪式就是一个过场,没有太大意义。”

5.在大学仪式应该体现何种文化内涵方面,75%的受访者首选“信仰”,54%的受访者选择“慎终追远”,其他依次是,感恩、礼仪、爱国、荣誉、仁爱等。

6.在对大学仪式抱有何种期待方面,85%受访者表示“仪式要以学生为本”,68.4%的受访者认为“仪式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43%的受访者觉得“要加强对仪式意义的宣示和弘扬”,还有21%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仪式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总的来看,国内大学仪式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仪式意义彰显不够、文化内涵不足、学生认识和参与深度不够、仪式感淡漠、人文关怀不够、现实观照缺乏等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根叔”的出现得到了大学生的点赞。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为提升大学仪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奠定基础。

(二)原因分析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国内大学仪式德育价值有效实现的主要问题有五个方面:

1.历史根基薄弱。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是整个教育体系架构的最顶端。一所大学的发展历史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变迁,凝聚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的影响。倪辉研究了国内大学仪式的流变,指出其主要来源有四:传统礼仪的演化与改良、西方文明的借鉴与改造、社会风尚的移植与衍生、意识形态的需要与控制[7]。认真考察当下大学仪式的实际存在状态,可以发现西方文明的借鉴与改造占据主导地位,大学仪式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缺乏,显得历史根基特别薄弱。这种现象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对仪式的认知和评价。

仪式中中国历史文化元素的式微应放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具体变迁中来观察:一是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一些和现代社会冲突、不合时宜的东西被历史的洪流冲击后逐渐消失;二是社会的断裂和文化的断裂使得很多人不了解仪式的传统内涵,历史文化的记忆薄弱。三是西方欧美文化的强势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四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加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人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

2.文化内涵不足。文化是大学的精神生命和活的灵魂,也是大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稍具一定历史的大学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化性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学仪式的内在规定性。一个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高度认同的大学仪式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充满浓郁迷人的文化气息。仪式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内涵的凸显,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仪式场域,在认知层次和道德情感层面实现升华,有效领会仪式的意义。

探究国内大学仪式的现状,可以发现部分仪式魅力不足影响力有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内涵不足。首先,仪式的组织不能体现大学文化的厚重。以仪式的时间选择为例。庆典表彰类的仪式一般应该放在上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社会心理认知。因为,上午阳气逐渐上升,寓意步步高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高校的这类仪式选择在下午或者晚上举行,给人以不够庄重之感。其次,仪式过程中的象征符号或象征物不能充分体现大学文化元素。以毕业典礼为例。学位服和帽穗是凝练着高度文化内涵的支配性象征符号,是高浓缩意义的行为密码,它将强烈的情感刺激与道德、规范有机连接,共同发挥作用。原则上,坐在主席台上的学术委员会成员都要着相应的导师服。主席在行拨穗礼时逐一为受礼者拨动学士帽上的流苏,从右边到左边,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现实中,考虑到毕业生人数或主席身体等原因,仪式中往往只有部分代表方可享受这一礼遇。那么,很多毕业生就不能通过拨穗礼体验强烈的情感刺激,感受通过时的刹那喜悦和高潮。

3.人文关怀不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首要的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必须弘扬人文关怀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科学理念,它的核心在于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具体到大学仪式来说,仪式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效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共性期待。

大学仪式对德育产生价值的关键是要唤醒学生价值观中正确的部分,在仪式促进价值观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方面下功夫。“要让价值观在学生生活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这要比改变价值观的内容更重要,其任务是使价值观人性化和个性化,并使它们之间一致。”[8]目前国内大学仪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漠视人性和个性,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仪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大学仪式的参与主体、受众,是有着广泛现实需要并渴望得到一定满足的社会人。如果仪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他们的需要,也就不能达到仪式的初衷和主旨。以开学典礼为例,整个仪式程序除了学生代表发言外,没有任何其他环节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自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仪式程序和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需求、心理特征等并尽量给予满足。

其次,仪式没有关注并有效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是十分敏感的,对社会发展的关注面广泛,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也有相当的深度。仪式作为学生顺利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关注并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大学生对仪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通过仪式在发展方向和人生智慧上得到启迪和帮助。再以开学典礼为例。与会嘉宾和领导的致辞理应充满深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有效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实际情况则不然,很多致辞千篇一律,缺少生动性和现实性,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互动和共鸣。

4.主体深度参与不够。虚拟性和神入性是大学仪式的重要特征。通过虚拟和深入,仪式营造了一个特殊的场域。场域中的象征符号、象征物、规则等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是仪式情景的基础,仪式效力正是通过虚拟世界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在虚拟的世界中,形式是虚拟的,但仪式参与者的情感与心态是真实的。如果参与者不能将自己融入到这个神圣世界之中,其情感和心态就不能超越日常而进入超常状态,实现对仪式意义的顿悟和升华,仪式的效力也就不能达到。因此,仪式德育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仪式参与主体暨学生的深度参与。

考察大学仪式的现状可以发现,作为仪式主体的学生仪式的参与深度有限,主要表现为参与意愿不足和情感深入不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仪式的意义认识不清。由于国内大学仪式教育或仪式教育课程缺失,学生对仪式的意义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不能够深刻领会仪式的厚重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也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仪式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愿;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无论是从议事程序的组织还是从仪式内容的酝酿,都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话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仪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顶层设计缺乏。“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术语,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顶层设计的三个重要特征分别是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实际可操作性。大学仪式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发挥协同功效方能实现预期目标。纵观国内大学仪式现状,普遍缺少顶层设计,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有效实现。

顶层设计的缺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层对仪式的文化价值缺少科学的认知。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领导认为仪式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仪式的价值究竟何谓往往语焉不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层就缺乏对仪式进行顶层设计的动力;二是仪式的组织缺少统一协调。由于大学人数的剧增,举行全校性的大型仪式缺少现实可行性。本应集中举行的仪式往往由学校授权交由二级学院或部门自行组织。但由于缺少统一协调,各二级学院或部门自行其是,各种象征符号、仪式规则等不一而足,意义混乱,影响了学生对仪式的正确认知。三是缺少制度规范。制度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约束性,是大学仪式效力实现的基础和重要前提。部分大学仪式的式微和缺失,和仪式制度的普遍缺乏有很大关系。“学校是一种制度的存在。教育本身就是制度性的活动,作为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德育,自然也是制度性的活动。”[9]因此,尽快建立系统规范的大学仪式制度是有效实现仪式德育价值的必要举措,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大学仪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四是缺少对仪式的研究。“仪式行径的目的并非重复它所象征的日常行动,而是将它置于更高的视域,以便赋予意义。”[10]仪式意义的发掘,模式的塑造,仪式的组织等等,都需要仪式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大学仪式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不利于对大学仪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深入挖掘仪式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并实现仪式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方能充分释放大学仪式的活力和风采,为有效实现大学仪式德育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三、重构有效实现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实践路径

大学仪式德育价值的实现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在深入解析问题存在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必须重构有效实现路径,为德育价值的实现理顺关系扫除障碍。

(一)加强仪式教育和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仪式价值,形成科学的仪式态度。大学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实现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需要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学生对仪式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失去道德热情的教育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教育,不知何方是自己的目的地。”[11]因此,要充分发挥仪式的德育功能,实现其德育价值,大学必须在加强仪式的教育和宣传上下功夫,使仪式活动成为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愿意积极参与,并始终抱有较高期待的文化盛典。一是要加强仪式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开设必修课程、网络学习等途径,增进大学生对仪式的正确认知;二是要加强宣传,广泛宣传仪式的来源、现状和功能,引发大学生对仪式活动的向往,形成科学的仪式态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仪式活动中。

(二)坚持仪式建设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仪式德育价值的引领作用。

大学仪式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必须从仪式主主题、内容、程序、元素等方面加强建设。坚持仪式建设的正确导向,才能充分发挥仪式德育价值的引领作用。一是要主题鲜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大学仪式建设必须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核心主题,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四个主要任务来设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二是要充分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和情感实际,融入青春活泼的教育元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三)抓好大学仪式顶层设计,提高仪式活动的系统性功能

首先,大学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仪式,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待仪式,提高仪式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地位,研究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仪式的德育价值;其次,要加强仪式制度建设,阐述仪式的理念、种类,明确仪式的内涵赋予、形式特征、场所选择、象征符号的运用、程序规则、权利义务等,以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约束性为仪式的举行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提高仪式的效力。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要健全礼仪制度,强化仪式、典礼庄严感和教育意义,推动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治理环境和制度安排。”[12]最后,要加强仪式研究,通过设立课题组或课题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大学仪式研究中来,以工作推动研究,以研究来推进建设。重点关注并回答以下问题:仪式的流变、意义挖掘、内涵赋予、形式创新、载体打造、发展趋势,通过系统和卓有成效的仪式研究,实现大学仪式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形成文化性、教育性、思想性较强的仪式体系。

(四)加强人文关怀,尊重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是一种科学精神和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加强仪式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仪式参与意愿和参与深度,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仪式的组织、程序、内容等都要围绕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来设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关注并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仪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期待等,充分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和情感实际,融入青春活泼的教育元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三是要彰显方法和手段的现代性,综合运用广大学生主动追求、乐于接受的现代技术手段,营造舞台剧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仪式参与者的参与,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

(五)注重细节打磨,强化多元素运用

仪式的魅力来源于细节。有效实现大学仪式的德育价值,必须在提高仪式的魅力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注重细节打磨,强化多元素运用。一是在情景的营造上要多元素并用,如场地选择、布置、色彩、音乐等。通过诸多元素的有机整合,营造场域氛围,为学生仪式参与深度和情感共鸣埋下伏笔;二是善于借鉴国际元素,突出中国特色,展现中国精神。在象征物和环节的设计上,既要借鉴国际元素更要突出中国特色。中国美院毕业典礼上的“中国式学位服”为中国元素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13年6月26日晚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典礼上,上千师生身着精心设计的中国式学位服,给典礼带来了浓郁的‘中国风’。更具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则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修饰披肩和流苏,建立了独特的学位服色彩系统:学士服取‘如木在林’的竹绿色,硕士服取‘如水在渊’的玄青色,博士服取‘如火在野’的朱砂色,导师服取厚德载物的土黄色,院长服取自强不息的金白色。”[13]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4]。这些论述为大学仪式德育价值有效实现路径的构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每一位文化研究者深思。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25.

[2]张典兵.论大学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1(2).

[3]倪辉.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4]陈静.文化关照下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5]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

[6]平章起.学校仪典情况的德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7]倪辉.大学仪式的发生与流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8]里奇.道德发展的理论[M].姜飞月,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82.

[9]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23.

[10][比利时]杜普瑞.人的宗教向度[M].傅佩荣,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163.

[11]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7.

[12]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13]中国美院毕业典礼上千师生身着中国式学位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3 - 06/28/c_124923874.htm.

[14]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猜你喜欢
仪式德育大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德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岁成长仪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仪式感重要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