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与德国民间文学的崛起

2015-04-15 09: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歌德国民族

牛 蒙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一、赫尔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德国启蒙运动

德国启蒙运动试图使人民从神学和宗教制度的思想镣铐中解脱出来。莱辛认为:“要达到民族统一,首先要有统一的民族意识,为此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①用莱辛的寓言故事去诠释德国当时的状态:《水蛇》寓言中的水蛇、青蛙都被符号化:水蛇象征普鲁士国王——专制霸道;青蛙被描绘的过分可怜,象征被压迫者——思想被麻痹未曾反抗。另一则很有讽刺意味的是《猴子与狐狸》:

“请举出一种灵巧动物,对它我没法模仿!”猴子对狐狸夸口说。但狐狸回答道:“你,举出一种低贱动物,它会想起来模仿你。”“我的民族的作家!——难道还要我说得更清楚一点吗?”②

这则寓言揭示了德国当时文坛的落后,攻击了那些以模仿外国文学为时髦而毫无独创精神和缺乏民族意识的德国作家,它号召德国作家去建立自己本民族的文学,不要单纯模仿别国文学。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政治是不能相独立存在的。当时德意志,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人民活在各种宗教、制度的压迫之下。

2、狂飙突进运动

1779——1785年间,狂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但比启蒙运动更激进。启蒙主义者就是将文学视为教育人民,使人民觉醒的有力工具,而狂飙突进作家是对封建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多半是他们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感受去加以表达。狂飙突进四个字概括了这一文学运动的特点,即这些充满热血的年轻人,气势高涨,充满力量,反封建压迫的情绪刻不容缓;就其延续的时间来说,也像狂飙一样,来去倏忽。代表人物产生于德国大批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这些青年作家多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用五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主张“自由”“个性解放”,强调“返回自然”的口号,歌颂“天才”和“力量”。

恩格斯在《北极星报》的话描述了德国当时的状态,“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压榨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除了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③

这些青年人渐渐有了反封建反传统的反判思想。但其弱点仍存在,他们只停留在对现状的不满,既不知道依靠什么去改变,也不知道怎样改变现状。

二、赫尔德与德国民族诗歌

赫尔德推崇“自然”,他认为最自然的东西存在于底层人民群众之中,所以民歌便是自然的诗歌,这就是赫尔德推崇、搜集民歌的动机。自然就意味着没有压迫,告别残暴,远离伤害的、是公平的充满人权的社会。歌德早期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赫尔德的影响,极具民歌色彩。

赫尔德还从意大利学者维科的《新科学》里,接受了两个主要观点。维科认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后来的时代都是从先前的时代自然演变来的。赫尔德很强调这种时代相机发展的纵线是相互依赖的。“祖国源自我们的父祖,它让我们产生对前人的回忆,鼓励我们去获取父祖时代的古老精神。”④这一观点充分强调民族身份的重要性。

维科的另一观点是,民间口头艺术是历史真实的写照,不同时代的民间诗歌、神话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整体相关联。赫尔德强调,每个民族都不尽相同,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自己的爱情观念、价值观念,所以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赫尔德是文化多元主义者,持有人类的一个整体观点。人类精神实现于不同民族形式中,不否认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文化半是那个文化半是那个文化之因,强调各个文化发展都有其因果关系,一个文化的维持和发展或者有一部分可以是自觉的。明智的统治者,立法永远留意保存其民族精神,反之自招祸患。”⑤

赫尔德看到自己国家长久的偏离自己本土文化发展,被像法国这样的国家的文化淀染着:法国语言已在当时被大量效仿。德国丧失了本土文化该有的文化样式,民族精神腐朽。赫尔德把这样的文化视为癌症,是在侵蚀自身同时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羞愧。

赫尔德认为只有通过民间诗歌才能弥补德国人现在和过去之间的这道裂痕并将渐渐模糊的民族魂再现民心。民间诗歌是难得的材料,可以说明历史,了解大量的民族历史事件,揭示民族当时的面貌。赫尔德认为在民歌中,人民表现自我民族的灵魂或文化样式。在德国,能完好的保存没有被别国思想侵染的民间诗歌,恐怕只留于农民间,他们是完美无暇的纯粹,是民族活态的声音,是情感的镜子,是民族希望的最高、最直接的表达。

赫尔德格外重视民族的产物,复活自己民族的过去,就是将其成为德国人新的生活元素。赫尔德首先进行了搜集和出版了部分保留下来的民歌。《民歌中各民族人民的声音》共收集162首欧洲和德国民歌。这些民歌大体上均是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描绘美丽质朴的大自然,同情民族解放战争,痛斥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诗集中的一篇代表作《爱的飞翔》: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也有两只翅膀,我就要飞到你那里;

可是因为这并不可能,我只得仍留原地。

我虽然离你遥远,梦中却在你身边,还和你谈心,

可一旦醒来,我依然孤单一人。夜里没有一刻时光我的心不是醒着,不是在想着你,想到你曾经千百次送给了我你的心。”

赫尔德的一首诗:1798年《日耳曼尼亚》:

“德意志,你还在沉睡吗?放眼看看你的四周,

看看你身边发生了什么事件。别再麻木,振作起来,

不要等到胜利者的刀刃,在嘲讽的伴随下,剃光你的头发!”

三、德国民间童话与“人民精神”

赫尔德发出了拯救民族古老传统的号召,鼓励了大批的知识分子。让自己民族过去重新复活,就是为了将其成为德国人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带着极大的热情进行民俗搜集。大批作者回应了赫尔德,一系列民间文学搜集著作不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格林兄弟搜集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格林兄弟通过自己的研究,对那些认为劳动人民是愚昧无知的乌合之众,否定人民群众的创作才能的贵族观点,加以强烈的批判和痛斥。劳动人民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有力的代表,他们反映了一个民族面具下的真实面貌,它是灵魂深处的、具有感染力的,能戳到内心部分的精神力量作品的代表。

民间童话通常都是经过口口相传而非个人创作逐步形成,具有集体意识。没有时间界限,语言质朴,情节单纯。这些作品根植于民间生活,与民族精神紧密连接,反映人民最本真的气质,是诗写作的叙述文学。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好似云雾自大地升起,雨水又回归大地。

雅克·格林在《德意志神话学》写到,作者反对那种几个年代的生活都充斥着腐朽和没有趣味的傲慢观点。这种观点是与神的普爱众生之心背道而驰的。正是那些粗陋的、底层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并保存了无比瑰丽的民间文学和一切社会文化。人民一切淳朴的自然的、没有修饰的都是被赞扬的,民间的是赤裸无华的。格林兄弟对“人民精神”一直持褒扬赞赏的态度,民间文学就是人民精神的反映。正如格林兄弟对待民众的态度:他们第二卷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听一个贫困的畜牧人的妻子讲述的,她记忆中保存着许多古老传说,她讲述的故事都被格林兄弟详细的记录下来。民众是民族精神的囊器,是人民精神不朽的源泉。

四、结语

反思18世纪德意志的民间文学,该民族正面临着危机与压迫,内部原因是人民日常生活的悲惨,同时被暴行强制,却没有批判意识,没有反抗能力;加上外来国家的侵占,从思想上对德意志民族产生了麻痹,淹没了本土文化,是本土文化形式走样。以赫尔德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人物,用民族诗歌号召“回归”。部分文学作品也开始宣泄对政治、社会体制的不满,唤醒人民大众的反抗意识与批判思想,从奴隶的枷锁中挣脱,重返“自然”回归民族文化,重现人民精神的本真性。同时也能看出,备受压迫的人民,能激发民间文学的反弹力量。

注 释:

①②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91.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633.

④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6.

⑤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淮南出版社,2003:695.

[1]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丁健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丁健弘.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民歌德国民族
德国豹2号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多元民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德国弃煤的烦恼
藤县水上民歌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