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点击

2015-04-15 08:40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患者

恶性肿瘤遇甜会在仪器照射下发光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7月12日报道,巧克力、汽水等含糖食物很快就能用来侦测癌症。近日科学家研发一种新技术,通过追踪人体吸收糖分来发现癌症。

科学家研发的这种新技术通过追踪人体吸收糖分来发现癌症,原因在于恶性肿瘤快速成长,会比健康组织消耗更多葡萄糖。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调整磁共振(MRI)扫描仪器,来查看葡萄糖吸收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食用甜食,肿瘤在仪器照射下会发光。

相较于传统的放射线技术,这项新突破提供较安全简易的替代方法,没有副作用,又能经常追踪癌症治疗反应,以及为医生选择治疗方式。

研究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吸烟与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之差异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网站(2013-07-01)报道,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在东亚地区,大多数被诊断出有肺癌的女性并没有吸烟习惯,有3个基因区的特征可以说明除了环境因素之外,为何亚洲从未吸烟的女性易患肺癌。最近这项法国研究则发现,在非吸烟女性身上出现某些基因变异和雌激素受体过表达与吸烟女性乳腺癌患者不同。

这项研究比较63位吸烟与77位非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生物学的不同特征。结果发现,不曾吸烟的女性比吸烟的女性有较高比例出现EGFR 基因变异(50.8%:10.4%)、以及较低比例的K-Ras 基因变异(33.8%:9.5%),此外,不吸烟女性有较高比例的雌激素受体α表达。

这项研究结果强调未来对于不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可发展针对激素、基因异常或同时针对两者的可能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该研究刊登于胸腔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做喜爱的活动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生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7月10日报道,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大脑多活动可延缓认知能力衰退,专家认为进行喜爱的活动能起到更佳的效果。

芝加哥的拉什大学医学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神经和行为科学教授威尔逊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研究表明,从童年至老年,经常参与一些大脑锻炼活动,对老年时期的脑健康至关重要。即使大脑中存在某些疾病,活跃的大脑能够帮助脑功能有效运作。

长期以来,医生们一直认为保持大脑的活跃性,尤其是老年人,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老年疾病的最佳保障。经常脑部活动的人在晚年发生智力衰退的概率比正常人降低32%,脑力活动少的人智力衰退速度比正常人多50%。

这项研究发表于2013年7月3日发表在《神经内科》(Neurology)杂志。

高度加工碳水化合物易上瘾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7月8日报道,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高的食物容易使人食欲大增,甚至会像药物一样上瘾。限制这类食物的食用,可以帮助肥胖的人节食,避免暴饮暴食。

大脑中含多巴胺(dopamine)的愉悦中枢,会影响人吃食物的方式以及如何调节食量。白面包、薯片和薯条之类的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会使人出现一种愉悦的感觉,甚至类似药物上瘾的症状,一如A级毒品海洛因与香烟中的尼古丁。而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反易导致食欲大增,并刺激大脑区域中的奖赏中枢。

主导这项研究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人员路德维希(David Ludwig)说:“除了奖赏和渴求,愉悦中枢也与药物滥用和依赖有关,这引起了是否某些食物可能导致上瘾的问题。”

不同于先前的研究,此项研究除了食物的热量或甜度之外,还特别发掘其他可能造成大脑出现不同作用,或导致暴饮暴食的饮食因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实验对像──12个超重或肥胖者,喝相同热量、味道和甜度的两种奶昔。这两种奶昔基本上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消化速度的快慢,一种是可快速消化的高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另一种则为慢慢消化的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

研究人员采用MRI 扫描观察饭后4 h的大脑活动,同时测量血糖水平和饥饿感。结果发现,实验者在喝完血糖生成指数高的奶昔后,血糖数激增,再过4 h后便急剧下降。而血糖的降低导致食欲大增,并造成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高强度活化作用,而伏隔核是头脑内部与上瘾相关的区域。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健康生活可抗衰老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9月18日报道,一项小型研究证实,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人体细胞抗衰老。包括食用以植物为主的未加工健康食品(whole food)、每日适度运动、做瑜伽放松身体及减轻压力。

研究对象为35名男子,要求其中10 人遵从这样的生活方式;另外25 人没有要求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在饮食和每日身心锻炼活动以外,这10 人每周还参加由专家设计的加强新技巧课程,为期3个月。

经过5年后,科学家评量参与研究人员的细胞老化标记,也就是“端粒”(telomere)。这个位于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可在细胞分裂时协助保护DNA 链。端粒的长度与细胞的寿命有关。在10 人小组里,端粒的长度在5年内平均增加达10%,且严谨遵从新生活方式的参与者增加最多。但对照组中端粒的长度平均缩短3%。

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教授欧尼希(Dean Onish)说:“如经大规模随机控制实验证实此研究结果,广泛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大幅降低许多疾病和早逝的风险。”

此研究刊登于《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期刊上。

DNA 修复机制展现治癌新契机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9月12日报道,一个跨国团队合作研究发现,PIF1 解旋酶可解开DNA 双螺旋,有效地帮助DNA 复制,达到基因修复功能。研究人员认为,了解PIF1 解旋酶修复DNA 作用机制,对药物与临床应用会有很大帮助,希望能从基础研究带到癌症应用。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ombination)是基因修复非常重要的机制,同源重组过程中,PIF1 解旋酶能有效地解开DNA 双螺旋,协助DNA 聚合酶进行DNA 复制及完成断裂DNA的修复。研究团队利用酵母菌进行实验发现,在正常PIF1 解旋酶存在情况下,酵母菌可以很有效地修复细胞DNA 损伤,但如果PIF1 解旋酶突变,修复效果就大幅降低。

2011年一项研究显示,在不使用药物情况下,抑制癌细胞的PIF1 解旋酶可使癌细胞生存率降低10倍。使用化疗药“健泽”后,癌细胞中存有正常PIF1 解旋酶,对药物忍受度较高,PIF1 解旋酶被抑制住,癌细胞则显著死亡,显见抑制PIF1 解旋酶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研究人员认为,研究提供了PIF1 解旋酶作用机制,未来希望能用来筛查癌症患者、发展标靶药物治疗癌症,也希望能建立药物筛查平台,发展PIF1 抑制剂。

这项研究是第一次结合遗传学与生物化学找出PIF1 解旋酶参与DNA 修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愈发明显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9月18日报道,新研究指出滥用抗生素的后果:美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感染抗药性细菌,并且有23 000 人因此死亡。美国疾病控制暨预防中心(CDC)表示,这项数据只是保守估计,因为数据仅来自医院纪录,并不包括安养院或其他医疗单位的感染病例。

研究人员认为,在研究案例中,高达半数的抗生素使用为非必要、甚至不恰当,像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就不恰当。这份报告也警告,研发的新型抗生素数量未能符合短期需求,有效治疗已快要用罄。

CDC 主任佛利登(Tom Frieden)说:“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很快就会进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

佛利登说:“其实对某些患者与细菌来说,已经是后抗生素时代。缺乏有效治疗不仅会破坏我们对抗一般感染的能力,也会造成严重并发症,对已经罹患其他疾病的患者来说影响更严重。”

糖尿病孕妇细菌感染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2013年7月12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日健康新闻》(U.S.News & World Report·HealthDay Reporter)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比起那些没有糖尿病的孕妇,糖尿病的孕妇更容易患上一种潜在的致命的细菌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对某些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这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怀孕前有糖尿病风险增加相关。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皮肤(31%)、尿道(6.4%)、其他生殖器或泌尿器官(5.2%)、伤口(3%)和血液(2%)。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感染控制》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动物胰岛细胞在人体内产生胰岛素

2013年7月12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日健康新闻》(U.S.News & World Report·HealthDay Reporter)报道,一项新的研究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将动物胰岛细胞移植到人体,代替人体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

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大鼠胰岛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并实现了胰岛素正常分泌,这无疑是动物向人类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移植迈出的令人振奋的第一步。

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免疫学和微生物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教授在新闻稿中说,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猪胰岛细胞植入人体,产生胰岛素,帮助人类控制血糖。不过,前面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要走,那就是如何对付动物细胞进入人体后的排斥反应。

该研究在线刊登于《糖尿病》(journal Diabetes)杂志。

丰富的早餐有助于控制血糖

据美国WebMD 医学新闻网(2013-10-17)报道,含有蛋白质与脂肪的健康早餐能让II型糖尿病患者更加控制饥饿感与血糖。

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在巴塞隆纳举办的年会中发表了一篇以色列研究显示,吃大量早餐的患者在3个月后血糖降低,近1/3的患者能降低糖尿病药物用量。

纽约Montefiore 医学中心临床糖尿病中心的Joel Zonszein 医生认为,这个改变非常明显,但不知其重复性如何。

研究人员根据之前的调查所做的这篇最新研究发现,相较于不吃早餐的人来说,固定吃早餐的人身体质量指数(BMI)较低,BMI是用身高与体质量计算,吃早餐的人血糖也比较低,能够更有效的使用胰岛素。

这个试验随机找59位II型糖尿病患者吃大量或少量的早餐,大份量的早餐热量约占整天热量的1/3;少量早餐的热量约占整天热量的12.5%。结果显示,每天吃大量早餐的人在13周后血糖与血压显著降低,约有1/3的人减少服用糖尿病的药物,同时约有17%吃少量早餐的人需要增加药物用量。

时差反应源自“体内分子制动”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9月1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发现“倒时差”的发生是由于阻止人体在飞行时依靠光线调节体内生物钟而导致的“分子制动”。

发表在《细胞》期刊上的这项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在大鼠体内“打散”这些“分子制动”,实验鼠就能很快适应时差变化。研究人员希望,这个发现能有助于研发“倒时差”的新药,并能帮助一些神精疾病的治疗。

人体内的生物钟让人们与外界昼夜的变更保持一致,并直接影响到人体夜间的休息,饥饿感的产生,情绪和血压的变化。人们对于光线的反应就像是一个“重启按键”,让人体和外界的时间保持一致。但当人们从世界的一个地方飞往另一地方时,人体生物钟需要时间来重新调整,这就导致人体出现多日体虚状态,即“时差反应”。

研究人员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脑部一区域的“主时钟”上。这个“主时钟”让机体其他地方随时与其“同步”,该区域被称为“视交叉上核”。他们针对那些由于光线变化而改变活动频率的DNA 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群本来很活跃、并数量相当的基因,由于一种叫做“SIK1”的蛋白质的进入,他们全部再次进入休眠状态。如果对光线加以限制,这种蛋白质就能像“踩刹车”一样发挥作用。实验发现,如果降低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实验鼠就能迅速适应6 h的时差。

肥胖增加偏头痛概率

据美国WebMD 医学新闻网(2013-09-09)报道,肥胖者阵发性偏头痛的风险较高,这是一种常见的偏头痛,每个月发作少于14 d;慢性偏头痛是每个月至少发作15 d。

美国神经学会指出,偏头痛是指头的某部位有节奏地强烈阵痛,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以及对声光敏感,有10%以上的人罹患此病。

这篇研究针对超过3 800位高BMI的成人,他们有阵发性偏头痛的概率比低BMI的成人81%,尤其是女性及未满50岁患者。

这种横断面的研究无法证明肥胖会造成阵发性偏头痛,但医生们应该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与运动。

但到底是先肥胖还是先有偏头痛?Toledo 大学的Gretchen Tietjen 博士认为,这有很多种可能性,有可能事先有偏头痛,开始吃amitriptyline 或是valproic acid 等药物,而这些药物会造成体质量增加。

肥胖与偏头痛有关的理论:脂肪组织(adipose)中的炎性物质释放,而年轻的妇女以及肥胖者有较多adipose 组织,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这些人比较常有偏头痛。

减重是否代表偏头痛的频率会减少呢?专家们认为,虽然会鼓励肥胖者减肥,但这不等于会舒缓偏头痛。

这篇研究刊登在2013年9月11日的神经学(Neurology)期刊中。

鱼翅恐伤神经影响生育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9月19日报道,香港政府于2013年9月13日正式公告,今后鱼翅不能在香港国宴上出现,而美国纽约也将在2014年7月1日,让鱼翅从餐桌彻底消失。

美国海洋药物期刊指出,研究员发现鱼翅含有144~1 838 μg/g 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神经毒素,而这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葛雷克氏病患者脑中的神经毒素相当。

全球顶级的公卫杂志EHP 在2013年11月5日就刊登了,鱼翅含有神经毒素BMAA,它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而且对孕妇和幼童伤害更大。

用音乐改善大脑康复疾病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10月15日报道,美国佐治亚州肯尼索健康中心(Exodus Health Center)的David Jockers 博士通过长期指导患者减肥、均衡营养、运动及脊椎矫正护理,发现音乐疗法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David Jockers 博士发现,音乐能跨过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胼胝体启动大量神经元,创建两个半球之间的和谐状态。非语言音乐旋律刺激右脑,而歌唱刺激左脑的语言中枢。音乐有着惊人的潜力,能改变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他的研究证实音乐疗法能使一个人观念转移,刺激独特的情感和回忆。听音乐会促进脑内啡肽释放,提高精神,启动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状态。

音乐也能通过生产的α 和θ 波,从而提高创造力。大量涌入的α 波诱导增强创造力,而θ 波都与梦想、学习和放松的状态有关。右脑部位很沉的人(如艺术家)可能做摇滚乐或其他带歌词的音乐,给他们的左脑充电。使用音乐平衡和稳定两个半球的方向。

提高创造力的关键是听您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如果您想要更多的语文和数学的灵感,听歌唱歌则对其有益;听无语言音乐可刺激大脑,促使视觉和感官更具艺术性。也可以用这些类型的音乐帮助有效地平衡两个大脑半球。集中左脑工作的人,如会计师,当他们听古典音乐或其他右脑风格的音乐时,可能会使平和与稳定水平提高。

阿尔茨海默病与颞叶的损坏有关,颞叶的功能是处理和储存记忆。音乐能直接的刺激回忆,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体验音乐。听音乐可以间接地刺激片段的记忆,否则很多琐碎的事不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音乐有助于提供情感上的慰借和改善大脑功能。

帕金森病与神经节(basal ganglia)损坏相关,这个区域的脑组织负责思考和行动。给予强有力的、有节奏的音乐节拍,能刺激脑部的思考、运动和协调。结合音乐与舞步等动作,还能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步行速度和协调性。

这项研究刊登在国际流行病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

睡眠有助脑排毒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10月18日报道,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发现,脑部会利用睡眠时间进行排毒。

根据研究人员对大鼠的实验,睡眠时脑细胞会收缩,使细胞之间的空间扩大,神经元彼此间的空间平均增加60%;在脑内颅骨与大脑皮质之间,蛛网膜下腔中脑脊液的量会增加,快速流动并通过血管进行排毒,废弃物质会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最后到达肝脏。

由于是大脑胶质细胞在运作,且非常类似身体的淋巴系统,研究团队将这套脑部运作系统命名为“胶状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其在睡眠时的运作速度比清醒时快了10倍。

这项针对大鼠脑部的研究由研究员尼德佳德(Dr.Maiken Nedergaard)博士所带领,她认为,人类的脑部也会在睡眠时清除有毒物质,而下一步就研究人类大脑在此过程的运动机制。

尼德佳德博士指出,脑部运作的能量有限,只能在清醒与睡眠中选择其中一种。而在睡眠时是为了清理废弃物质,这也是为何睡眠如此重要的原因。但若脑部没有充分排毒,可能导致部分有毒的蛋白质残留,造成脑部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因为脑部积聚太多乙型淀粉样蛋白(beta amyloid)所导致。

住机场附近的人易患脑卒中及心脏病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10月9日报道,根据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公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居住在邻近机场的居民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下,不仅容易患脑卒中,同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较高。

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根据英国民航局的噪音标准规定,对伦敦市中心及邻近希斯罗机场的12个地方区域,以及9个伦敦附近的城市,包括温莎、美登赫(Maidenhead)、史劳(Slough)及乌金罕(Wokingham)等地进行调查。这些地区的飞机噪音超过50分贝(约是在安静的室内一般人交谈音量),有些民众甚至必须忍受63 分贝以上的噪音。研究人员同时将吸烟和脑卒中与心脏疾病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

调查发现,360万名住在希斯罗机场附近的居民,脑卒中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出其他地区10%~20%,住在噪音最严重地区的7 万名居民,不论因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住院及死亡的风险也较高。

带领这项研究的韩瑟尔博士(Dr.Anna Hansell)指出,虽然无法断言噪音是造成居民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噪音的确不利健康,例如高分贝的噪音会造成血压升高或影响睡眠,从而影响健康。

研究人员强调,固然飞机噪音导致居民患病概率升高,但吸烟、缺乏运动及不良饮食对健康的伤害更大。

这篇研究报告刊登在《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抑郁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

据美国WebMD 医学新闻网(2013-10-15)报道,台湾的一项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较其他人高出3倍,尤其是65岁以上或是有难以医治的抑郁症。

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科主治医生Albert Yang 认为,这篇研究结果并未暗示抑郁症会造成帕金森病,而是指出有些案例是抑郁症之后罹患帕金森病。

研究人员观察台湾相关资料,追踪10年后发现,约4 600位抑郁症患者中,有1.43%被诊断出帕金森病;相反地,超过18 000多位没有抑郁症病史的人中,仅0.52%被诊断出帕金森病。在考虑年龄与性别后,抑郁症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概率为正常人的3.24倍。

Yang 医生认为,抑郁是帕金森病的重要风险之一,但主要是老年人与那些长期、难以医治的抑郁症患者;也有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几年后罹患抑郁症,所以很难说是抑郁造成帕金森病,还是帕金森氏症引起抑郁症。

研究结果刊登于2013年10月的神经学(Neurology)期刊上。

减轻体质量、多运动可预防子宫内膜癌

据美国WebMD 医学新闻网(2013-09-17)报道,预防子宫内膜癌或许可以更简单。根据一篇新报告指出,如果妇女维持健康体质量和保持运动,子宫内膜癌新案例有3/5是可以预防的。

研究者估计,59%的子宫内膜癌(每年约29 500例)可以被预防,只要妇女每天维持运动至少30 min,且维持健康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介于18.5~25.0 kg/m2。

这篇回顾评估了2007年全球首篇相关研究以来所有有关子宫内膜癌、饮食、运动及体质量的科学研究,国际专家小组判断相关证据,AICR/WCRF的科学家估计,美国约59%的案例可以通过运动和健康预防体质量。

研究人员认为,许多人需要长期到健身房运动,结果却是一事无成。但这篇报告发现,不论休闲或职业运动,所有类型的运动都是重要的。换句话说,可以短时间的运动,即使是上班也做得到。你可以散步15 nin,定时离开办公桌动一动,爬楼梯而不上电梯;即使从事的是久坐类型的工作,也可以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龋齿与头颈部癌症风险较低有关

据美国WebMD 医学新闻网(2013-09-19)报道,研究者指出,一口坏牙可能因祸得福,因为龋齿者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风险可能较低;一篇案例控制研究中,评估了某综合癌症中心、牙齿和颌面修复门诊的620名成人。

由纽约州立大学Mine Tezal 博士等人进行的研究,研究对象为龋齿最多的33%的患者,HNSCC 风险是少龋齿或无龋齿者的1/3(OR=0.32,P<0.01);此外,齿冠较多的患者,头颈部癌症风险显著降低(OR=0.46,P<0.05)。

龋齿和癌症风险之间的这个负相关,可见于完全禁酒者和从不吸烟的患者,在口腔和口咽癌呈显著相关,但是喉部HNSCC 则无。

研究者推测,龋齿和HNSCC 之间的负相关,可能和蛀牙造成牙菌斑中出现细菌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许多研究显示,龋齿和相关细菌引起外围血液单核球的强力Th1 免疫反应,促成CD8+T细胞反应;而Th2和Th17 细胞反应一般和癌症风险增加有关,Th1 细胞反应和癌症风险降低有关。

相对的,之前的研究显示牙周炎和革兰阴性厌氧菌以及牙槽骨丧失的HNSCC 风险增加有关;研究人员解释,牙周炎一般会引起Th2和Th17 细胞极化免疫反应。

结果在线刊登于2013年9月12日的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期刊。

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病和癌症风险

2013年7月11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日健康新闻》(U.S.News & World Report·HealthDay Reporter)报道,新的研究发现,脂肪堆在哪儿也别堆在腹部,因为堆在那里患病的概率高于脂肪堆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比起那些身体其他部位有脂肪的,腹部脂肪过多的人有心脏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更大。这项研究结果于2013年7月10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研究报告的作者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医学讲师凯瑟琳·布里顿博士(Kathryn Britton)和他的团队用CT 扫描3 000多名美国人心脏周围组织和周围的主动脉,以评估堆积脂肪在腹部的情况,这些人平均年龄50岁。在随后长达7年的随访期间,有90例心血管事件,141例癌症病例和71例死亡病例。研究者发现,腹部脂肪——这通常指内部器官周围的脂肪——与心脏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治疗男性秃顶药物可能损伤生殖能力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3-09-12)报道,药物Finasteride 过去被核准用以治疗良性前列腺肿大(BPH),但15年前适应证增加治疗男性秃顶用途,近年来已越来越多有秃顶困扰的男性会低剂量服用此药。日前一份加拿大研究发现,有生育问题的男性停止使用Finasteride后,精子数量出现明显上升,显示使用该药物会伤害男性生育能力。

这项研究分析一间治疗男性不孕的诊所在2008~2012年的患者数据,在排除有阻塞性无精症、原发性睪丸疾病、精子分化中止及先天性副睪丸阻塞问题的男性后,剩下24位为有使用Finasteride 治疗秃顶的男性。他们的平均年龄37岁,其中20位有原发性不孕问题。这24位男性都使用低剂量Finasteride 治疗秃顶,剂量范围为1.0~1.25 mg,治疗时间平均长达57.4个月。

研究结果发现,其中的14位男性在服用Finasteride 平均6.5个月后停药,他们的精子数量增加了4~12倍,但是精子的活动度与精虫形态并没有显著改变。这项研究显示,即便是低剂量服用Finasteride 还是会对某些男性的生殖力有负面影响,而一旦停药,男性的精子数量就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精子严重减少的男性身上可以看到最明显的改变。不过这项研究由于无法知道Finasteride 对精子数量影响的机制,所以无法准确指出得到改善的确切时间点。

该研究刊登于近期《生殖与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单凭BMI值无法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3-09-11)报道,4篇发表于欧洲心血管与心脏病学年会的研究指出关于肥胖对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奇怪之处。根据这些研究的发现,在部分情况下,拥有高的体质指数(BMI)反而比较安全,这和过去普遍认为BMI 数值越高越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看法大不相同。这些研究反倒是提出其他比BMI值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因子,包括腰围过大、患代谢失调疾病。

根据法国提出的研究,BMI值过低(低于22)与过高(高于35)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界于两数值之间的患者面临的风险则相对较低,即便本身拥有过重或中度肥胖的问题患者亦然。当研究者将患者的腰围数值纳入研究后发现,腹部肥胖问题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息息相关,不论BMI值高低,只要患者的腰围增加的同时,所面临的死亡风险就会一并上升。腰围增加最多的前1/4 患者在5年内都面临着提高44%以上的死亡风险。因此,研究者认为,腰围是一个更好的预测指标,人们应该要更重视腹部肥胖与腰围增加的问题。

丹麦的研究学者则发现,代谢失调的发生比BMI 数值更能预测年轻女性罹患心脏病或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这是一项针对无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年轻育龄女性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没有代谢失调症状且BMI值小于25的女性最不容易罹患心肌梗死与缺血性脑卒中;若代谢状况良好但BMI值大于25,风险也不会高。但不论BMI值为何,一旦出现代谢失调的症状,心脏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幅提高。

该研究刊登于新一期Medpage Today。

男性更年期同样也受雌激素变化影响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3-09-18)报道,过去都认为男性会进入更年期(andropause)单纯是因为男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降低所致,但日前一项新研究指出,睾酮缺乏也与女性雌激素缺乏相关,所以男性若血液中雌激素发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男性更年期症状的出现。

一般男性会将体内部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两种激素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但男性进入更年期后,性功能、肌肉力量及精子活力是由何种激素所控制影响至今仍不清楚,因此,这项研究试图了解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包括400名20~50岁男性,每月会被施打暂时性降低睾酮的药品,然后再使用睾酮凝胶或安慰剂凝胶,其中有半数参与者还服用抑制睾酮转化为雌激素的药物。

研究进行16周后发现,当睾酮浓度下降时,男性的去脂体质量、肌肉大小、腿部力量及性功能都会降低,但性功能则在浓度非常低时才受影响;而当雌激素受到阻碍时,体脂肪则会增加,但性功能会变差。

这项研究的限制,包括研究时间过短以至于无法看到睾酮产品的长期风险效益、以及研究刻意设计使睾酮突然减少的方法与实际状况不同。

该研究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婴幼儿过早服药会增加过敏风险

据英国《BBC 新闻》(BBC NEWS)2013年10月14日报道,台湾卫生研究院研究结果发现,出生1年内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的婴幼儿,未来发生异位性皮炎、气喘及过敏性鼻炎的概率较没有服用者提高2倍。

台湾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熊昭、副研究员蔡慧如的研究团队与台湾成功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王志尧的研究团队,利用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的资料,分析出生1年内服用抗生素(antibiotics)或含acetaminophen 成分解热剂(退烧药)与未来增加过敏免疫疾病风险的关联性。

蔡慧如分别分析了1998年出生的263 620名婴儿、2003年出生的9 910名婴儿在出生1年内服用抗生素或退热剂的情况,并追踪到6岁。研究结果发现,婴幼儿出生1年内服用抗生素,2岁以后罹患异位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分别是没有服用抗生素儿童的1.61、1.38 及1.41倍。此外,她说,若出生1年内服用退热剂的婴幼儿,日后罹患异位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分别是没有服用解热剂的2.02、1.66 及1.70倍。

蔡慧如的研究结果还发现,无论是异位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出生1年内曾经服用抗生素及退热剂的儿童发生过敏性疾病概率最高,只服用其中一种药物的发生率次之,不曾服用两种药物最低。

该研究刊登于《国际流行病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

猜你喜欢
研究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为了患者 永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