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丽 罗园园 李贵斌
跨文化接触早期援外医疗队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应对方式关系探讨*
刘迎丽罗园园李贵斌
【摘要】目的探讨跨文化接触早期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自填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援外医疗队队员共42名(研究组)进行调查,按照年龄和性别1∶4匹配选取的健康成年人16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中阳性组8名,阴性组34名。研究组积极应对方式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的阳性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阴性组(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阴性组(P<0.01)。焦虑和抑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P<0.05)。结论援外医疗各级管理人员和个体应该重视队员的心理健康情况,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和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跨文化接触援外医疗队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人们接触外来文化时都会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有一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的外交路线即为援外医疗队[1]。援外医疗队主要在经济基础差、不发达的国家工作,有研究报道约20%~50%援外医疗队队员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性较差,不能够适应工作地区的生活,提前结束援外医疗工作。因此密切关注援外医疗队员心理状态的变化,采取积极的引导措施,保证援外医疗队员很好地完成援外医疗工作[2]。本研究主要探讨跨文化接触早期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援外医疗队的援外医疗工作更好的完成提供条件。
1.1一般资料在2013年9月份开始选取援外医疗队队员共45名,45名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受援国家执行援外医疗工作4个月后,采用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援外医疗队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此期间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问卷43分,其中有一份问卷的填写不符合研究规定的方式,不纳入本次研究,总共纳入统计的问卷为42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5.56%,合格率为93.33%。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医务人员类别:医生13名,护士12名,麻醉师8名,其他9名;男性33名,女性9名;职称:副高及以上22名,副高以下20名;学历:本科及以上31名,本科以下11名;年龄30~70岁,平均(40.23±5.89)岁。所有援外医疗队队员纳入研究时均未患有慢性病、心理疾病、神经及精神类疾病。按照年龄和性别1∶4匹配选取健康成年人168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0名,女性26名;年龄26~72岁,平均(41.03±5.76)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途径为网络,对于纳入研究中的援外医疗队队员进行指导自填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有: (1)基本情况调查,主要有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医务人员类别等[3]。(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由5个等级组成,该量表主要测验援外医疗队队员的躯体化因子、心理因子、精神因子等各个方面。该量表阳性判定标准:①总表总评分超过160分;②在上述所测量的因子中,任一因子的分值≥2分;③在上述所测量的项目中阳性的数目超过43 个;以上三条标准中符合其中的至少1条即可判定为阳性[4]。(3)应对方式问卷(CSQ),共包括20项,其中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方面,援外医疗队队员按照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5]。该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较高[6]。
1.2.2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援外医疗队队员的基本情况、出现的主要症状、焦虑抑郁情况以及应对方式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大样本资料采用Z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研究组心理状况及两组SCL-90评分比较根据SCL-90量表的阳性判定标准进行判定,符合阳性标准者判定为阳性组,不符合阳性标准者判定为阴性组。阳性组8名(19.05%),心理健康评分为(153.89± 25.01)分;阴性组34名(80.95%),心理健康评分为(98.02±9.03)分。两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s)
SCL-90 研究组(n=42)对照组(n=168) Z值 P值总分108.94±25.20 128.89±37.98 -0.579 0.871总均分 1.19±0.26 1.41±0.40 -0.577 0.873阳性项目数 13.98±18.01 24.89±18.39 -0.649 0.801阳性症状均分 1.98±0.79 2.59±0.60 -1.109 0.614躯体化 1.20±0.30 1.33±0.45 -0.481 0.892强迫 1.30±0.40 1.60±0.60 -0.619 0.824人际关系 1.30±0.43 1.62±0.50 -0.772 0.754抑郁 1.19±0.29 1.49±0.60 -0.510 0.885焦虑 1.15±0.30 1.40±0.40 -0.559 0.869敌对 1.20±0.21 1.50±0.49 -0.590 0.864恐怖 1.20±0.30 1.21±0.40 -0.135 0.987偏执 1.21±0.41 1.40±0.49 -0.386 0.915精神病性1.10±0.30 1.25±0.40 -0.420 0.892
2.2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研究组积极应对方式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
应对方式 研究组(n=42)对照组(n=168) Z值 P值积极应对26.40±7.24 21.25±7.14 4.559 0.002消极应对10.65±4.99 30.26±8.74-14.191 0.000
2.3研究组应对方式评分及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分析研究组中的阳性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阴性组(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阴性组(P<0.01)。见表3。研究组焦虑、抑郁情况与应对方式相关分析显示,焦虑和抑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 <0.05)。见表4。
表3 阳性组和阴性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
应对方式 阳性组(n=8)阴性组(n=34) t值 P值积极应对方式22.98±7.59 27.99±7.09 -1.127 0.012消极应对方式14.09±3.30 10.49±5.40 0.374 0.003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援外医疗项目得到很大的发展提高,很多的医务人员愿意参加援外医疗的活动,其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还能够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进行交流,并且还有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水平落后地区人们的健康[7~9]。援外医疗逐渐成为我国外交过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然而由于援外医疗人员从本国迁移到受援国家,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各种条件以及交往圈等发生重大变化,援外医疗队队员易产生各种变化,如心理、精神、躯体等各方面的变化,从而影响队员的正常交流、工作等,严重者会产生意外的损害[10,11]。怎样保证援外医疗队队员的心理健康成为各部门及个人首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跨文化接触早期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援外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本研究共选取了45名援外医疗队的队员,在其实施援外医疗的第4个月对其状况进行研究,主要是由于队员在援外医疗的初期心理变化情况较为显著,最后符合研究的队员有42名,合格率较高。本研究中SCL-90量表判定显示仅有8名表现出阳性症状,但其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较低,表明援外医疗队队员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基本上能够适应受援国的生活。出现该项结果的可能性有多个方面[12,13]:首先,援外医疗队队员在进行援外医疗队前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做过详细的了解,因此到达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其次,援外医疗队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因此比较容易适应受援国的生活;再次,现代通信技术非常发达,队员可以经常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良情绪;最后,团队中可能会定期为队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工作。研究组积极应对方式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组职业均为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应对应急的心理知识,懂得如何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外界不良环境。焦虑和抑郁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表明当出现心理状况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情况[14,15]。在本次研究中有8名队员出现阳性症状,通过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经过半年的随访,阳性组队员均未出现心理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队员均完成了援外医疗工作。
综上所述,援外医疗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级管理人员和个体应该重视队员的心理健康情况,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和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援外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娴.山东省对非洲医疗援助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张自伟,刘小玉,王岚,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2) : 152-155
[3]蒲开春,王洪飞,彭介年,等.装甲兵援外人员心理生理状况分析与调控[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1 (31) : 27
[4]刘华云.北京市医疗旅游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符清烨.湖南援非医疗研究(1973-2013)[D].湖南师范大学,2013
[6]王畅.新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外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蒋华杰.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0-1978)[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程伟华.中国对非洲智力援助:理论、成效与对策[D].南京农业大学,2012
[9]纪红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 : 51-53
[10]王瑜,王秀丽,王黎,等.心理健康干预对离退休干部自觉幸福度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4,20(4) : 672-674
[11]赵丹,龙仕柏,林莉莉.心理素质训练对聘用人员心理健康特征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21) : 3170-3171
[12]陈萍,张慧萍,马银燕,等.空运医疗队护理队员心理健康分析及干预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12) : 1568-1570
[13]汤丰榕,江有琴,韩君,等.“和平方舟”医院船海上演习医疗队员心理及干预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 (10) : 73-75
[14]魏伟,王滨,吴成,等.维和医疗分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管理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5) : 441 -442
[15]喻伟,张义红,李菊成,等.空降医疗队员抗震救灾心理重构[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 : 36-38
·国外见闻·
(收稿日期:2015-03-19)
*基金项目:陕西省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2SF1210(1-c)]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3.018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46(2015)-03-0216-03
作者单位:710061,陕西省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